作為美國著名的神經醫學專家和作家,詹姆斯·約瑟夫·沃爾什認為,當下教育體系**的一個弊端是將過多的時間與精力投入到訓練大腦記憶與智力的層面上,而對意志的訓練幾乎沒有任何關注,這使得許多人的意念能量根本沒有得到充分的釋放與發展。而事實上,對意念的訓練極為重要,甚至超過積累知識的重要性。
由于兼有作家與科學家的雙重背景,沃爾什通過大量科學事實和生動的文筆,深入淺出地為讀者分析了如何鍛煉意念的力量,從而幫助人們完善人格、遠離疾病,擁有健康的生活。
第一章 生命的意志
第二章 恐懼
第三章 習慣
第四章 無事生非
第五章 自我憐憫
第六章 避免有意識地使用意志能量
第七章 意志的功能
第八章 痛苦與意志
第九章 意志與空氣、鍛煉之間的關系
第十章 飲食的意志
第十一章 意志在治療肺結核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性
第十二章 意志在治療肺炎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性
第十三章 咳嗽與感冒
第十四章 神經性哮喘與意志之間的關系
第十五章 腸胃功能與意志的關系
第十六章 意志與心臟的關系
第十七章 意志與所謂的慢性風濕病的關系
第十八章 神經官能癥
第十九章 婦科疾病與意志的關系
第一章 生命的意志
只要是真心想做的事,人們就一定會付諸實踐,并且做得很好,這證明了世界上一切皆有可能!短芈逡亮_斯與克瑞西達》
意志在對健康以及身體活力所具有的決定性影響早已經被我們所認知。不僅是心理學家與那些特別關注心理疾病治愈方面的人,許多醫生及公眾也都對這一結論表達了認同。例如,兩位非常親密的人同時患上了疾病,其中一個人因此去世了,而另一人則吸取了死者在患病期間的教訓,小心翼翼地避免自己出現同樣的結果。這樣的現象清楚地說明了一點,即當我們感受到死亡所帶來的劇烈痛苦與強烈心理沖擊之后,或是在聽到病情可能持續加重的消息之后,內心肯定會無比低落,即便是極個別的病人康復的消息都無法讓我們振奮起來。我們想要保持健康的身體或是治愈疾病的念頭正在持續被削弱,給我們的康復帶來了嚴重的后果。有人已經充分注意到了這一點,那就是無論因為自身的漫不經心而導致身患疾病,還是由于他人的去世,都必然會給我們的內心帶來一種嚴重的不良影響,這幾乎已經成了一種慣例。雖然部分患者最終得以康復,部分患者遺憾地與世長辭,但這都不會改變我們當時的那種心情。產生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并非單純是由于我們在那時所感受到的心靈震撼,而是因為我們內心已經悄然開始對此“放棄”了,缺乏繼續存活下去的斗志,而這樣的斗志對想要康復的我們來說,是無可替代的心理支柱。
意志對我們身體所造成的影響,幾乎超出我們的想象,即便是在那種身體因素已經無法從根本上逆轉不利形勢的情況下,也是如此。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人說,某某人就是靠著“意志”而存活的,這些人吃著微不足道的食物,卻能夠完成許多工作。這些話背后的事實是讓我們感到震撼的。通常來說,這些話只不過是一種托詞,為了更好地解釋某些特殊情形。人類意志本身就會幫助我們延長生存時間,當然所能延長的時間長短也是由我們的身體情況來決定的。生命在最后都必然會終結,這在絕大多數人眼中都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也有一些被記錄下來的例子讓我們感到震撼,因為這些例子說明人類通過意志去延長生命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效果遠超人們的預期。作為一種生存因素,意志的作用是極其明顯的,只要活躍的意志過程出現了停頓,那么生命就會逝去,個人就會在生理層面迅速進入死亡狀態。許多醫學研究都表明意志必然是在生命消失之前就已經喪失了的。
也許,許多醫生都經歷過垂死的病人存活的時間超出他們之前預期的情況,因為這些病人可能是正在等待著遠方的朋友前來見最后一面。垂死的母親之所以能夠堅持活下來,是因為她想在臨死之前能夠擁抱一下自己的子女;垂死的妻子之所以會堅持活下來,是因為想要見丈夫最后一面,跟他進行最后的道別——雖然就身體狀況而言,他們不大可能做到這一點,因為他們的機體允許的存活時間已經所剩無幾。當然,很多這方面的例子都是缺乏真實性的,但其中的一些特例也足以證明這樣一個事實:絕大多數人都并沒有充分運用他們自身的意志能量,或者說在生活中從未想到過要運用意志的能量去給予自己一些幫助,所以這讓他們在需要時,根本沒有意識到意志力量的存在。不知為何,我總是確信一點,很多鄉村醫生總是會告訴我們一些故事,從而證明人是可以用意志來抵抗死亡的到來,或是拖延死亡到來的時間,而一旦病人放棄了使用意志的能量,那么他們很快就會與世長辭。
斯托克斯教授是19世紀愛爾蘭的一位著名臨床醫生,他在研究心肺方面的成就至今仍對醫學發展產生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他的大名通常都會與心肺方面的疾病聯系在一起。他曾講過自己在都柏林的一家醫院所遇到的病例,該病例可以充分說明很多問題:一位年老的愛爾蘭人在年輕時曾參軍入伍,多次負傷,現在疾病纏身,躺在醫院里等待著死亡的到來。斯托克斯教授在對這位病人進行了認真仔細的檢查之后,宣稱病人最多只能活一個星期。但一個星期過去了,這位病人依然還活著,盡管他的身體狀況更加糟糕了。斯托克斯教授向自己的學生們說,這位老人在熬過了一星期之后,最多還有一兩天的時間可活,但這位病人卻依然頑強地存活了一段時間,并且每天都向斯托克斯教授問好。在屢次預測失敗后,斯托克斯教授及他的學生并沒有失去照顧病人的耐心,同時,他們對這位病人所表現出來的生命力感到不可思議。一些學生甚至就這位老人還能夠活多久打賭。
某一天,這位老人用愛爾蘭人所特有的口音對斯托克斯教授說:“醫生,你必須要想辦法讓我活到下個月的一號,因為到那時,我的養老金才會到賬。除非這筆錢到賬,否則他們根本沒錢將我埋葬!
此時距下個月還有十幾天的時間。斯托克斯教授對學生說,不要聽這位病人的“胡言亂語”,考慮到病人如今的身體情況,他是根本不可能活到那時的。但出乎他們意料的是,他們每天早上過來查房時,這位老兵都依然躺在床上,根本沒有顯露出要離開這個世界的預兆,似乎他距生命的終點依舊遙不可及。終于,他撐到了一號的早上。斯托克斯教授走進病房,老兵用微弱的聲音對他說:“醫生,關于養老金的單子都在這里,請您幫忙簽收一下!然后,我的家人就能夠獲得這筆養老金。我很高興你能讓我活到這一天,因為他們現在肯定有錢去安葬我了!碑斔吹结t生簽完名字之后,似乎就已經準備好迎接死神的到來,幾個小時后,這位老兵的生命終于走到了盡頭。之前,他之所以一直能夠堅持生存,完全是靠著意志力在支撐,因為他的心底一直有一個讓他堅持下去的目標。當這樣的目標最終得以實現,他就終于卸下心防,迎接死神的到來,所以他的生命也就很快結束了。
還有一個關于19世紀法國監獄的故事,同樣能夠說明意志力在延續生命的過程中所具有的能量。這個故事還說明了一點,那就是在人們看似接近死亡,業已無可挽回時,依然能夠憑借著意志的能量堅持一段時間。按照當時的傳統,假如犯人在監獄里去世,他們就會被埋在生石灰之下。這樣的傳統至今留存。曾閱讀過奧斯卡?王爾德的小說《雷丁監獄之歌》的讀者都會了解到這個細節。在當時,愛爾蘭的監獄依然保持這樣一種野蠻的傳統。愛爾蘭在1916年投降后,很多犯人就是在監獄中遭到處決后,被埋在生石灰之下的。凱爾特人特別反感這種做法。關在法國監獄里的一位凱爾特人來自布雷頓,他是一個非常傳統的凱爾特人,對于自己死后可能要被埋在生石灰下感到恐懼。當時,身陷囹圄的他患上了肺結核,而監獄方面對此也沒有予以任何治療,因為他們都知道他遲早是要死的。但是,這位犯人害怕自己在監獄中死后,遺體會被埋在生石灰下面,一想到這點他就不寒而栗。
在當時的監獄醫生看來,他絕對會在刑滿釋放之前就死于疾病。即便如此,這位犯人還是勇敢地宣稱,絕對不會讓自己在服刑期間去世,從而避免自己的遺體遭受那樣慘無人道的對待。他所表現出來的決心遭到了醫生的嘲笑。醫生聳聳肩,認為這樣的想法是不會對延長他的壽命有任何幫助的。雖然醫生都一致認為他的死期將近,但他依然頑強地生存著。雖然每天都表現出肺結核的癥狀,但他還是堅持了數年時間。最后,醫生們都開始特別留意他這個病例。根據一般的醫學觀察,他已經比之前預測的死亡時間多活了幾個月,所以他必然不久于人世。事實上,他竟然熬過了刑期,并且在刑滿釋放之后,立即派別人去安排自己死后的安葬事宜。在他走出監獄的二十四小時之內,當他確定了自己不會被埋在生石灰之下,而是可以像其他的基督徒那樣長眠于泥土之中時,他的意志就放棄了抵抗,他迅速離開了人世。
通過意志的能量去延長生命的例子,可以通過其他方面的重要階段得到驗證。我們經常都會注意到一點,那就是某些人過著極為繁忙的生活,每天都必須工作很長時間,每天晚上只睡三四個小時,但他們依然有足夠的精力去完成很多常人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或工作。更為重要的是,這些人往往都能夠長壽。諸如亞歷山大?洪博特等人,年輕時就在科學領域嶄露頭角,著作等身,多年之后孤身一人勇闖熱帶的不毛之地,在巴拿馬與中美洲進行考察。而在他人到中年時,他的著作已深刻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普魯士王國的首相也是一位工作勤奮、精力旺盛的人,壽命超過了九十歲。在他四十歲時,他就坦陳自己每天晚上只睡兩到三個小時,有時甚至只是在沙發上躺一會兒,而不是在舒適的床上好好睡一覺。
19世紀末期,里奧十三世同樣是這種類型的人。在他六十四歲的時候,他當選為教皇。因為他身體虛弱,所以很多人都認為不用過多久,就將會有另外一場教皇選舉。里奧十三世每天都要做繁重的工作,并且成功履行了自身的職責,最后他甚至比之前的教皇活得更長,打破了他很快就會去世的傳言,最終活到了九十三歲。
還有許多這方面的例子。英國首相格拉斯通,他也許是19世紀全世界最偉大的政治家,他每天都要讓自己處于一種忙碌的狀態之中。與此同時,他還是卓有成就的學者、涉獵廣泛的作家,并且對任何有關人類的事情都懷有濃厚的興趣。最后,他還是活到了八十多歲。
德國的俾斯麥與毛奇所承擔的重任幾乎是19世紀的其他人所無法承受的,但是他們都活到了八十歲以上。俾斯麥在他八十一歲生日那天,還認為人生所有美好的事情都會集中在此時此刻,他的人生會在下一個八十年的時光里變得更加輝煌多彩。
我永遠都不會忘記坐在美國著名詩人托馬斯?鄧恩?英格里斯旁邊的情景:在賓夕法尼亞州大學的一個校友宴會上,英格里斯不斷地向我們表達出積極的人生理念。當時他已經年過八旬,但依然精神矍鑠。即便年事已高,他依然沒有清閑下來,還是喜歡與年輕的校友進行有趣的交談。
我親愛的老師維喬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人。有人說,當他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其實是四個人同時離開了這個世界。因為他不僅是杰出的病理學家,而且還是著名的人類學家、研究醫學發展的歷史學家以及公共衛生專家。他七十五歲時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精力,每天所完成的工作可以抵得上兩到三個年輕人的工作量。他在八十一歲時去世了,這并不是因為身體上的疾病,而是緣于一次不幸的車禍。我可以想象,假如沒有這次事故,他依然會繼續健康地生活下去。
馮?蘭奇,這位專門研究教皇發展史的偉大歷史學家,在他年過九旬時,依然計劃著十二卷恢弘巨著的創作,并且準備每年完成一卷的寫作。我發現,他最終竟然完成了其中六卷的創作,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我的一些朋友在美國從事醫學方面的研究,這些朋友在中年時都幾乎異常忙碌,過著緊張而活躍的生活。斯蒂芬?斯密斯、托馬斯?艾迪斯?艾美特、約翰?W?格利、威廉?漢娜?湯普森,這些人都是在前不久才剛剛去世的,還有威爾?米切爾前不久還剛剛度過了八十五歲生日,這些人都始終過著忙碌而充實的生活,并且都擁有很長的壽命。
上面所提到的這些人都擁有一種強大的意志能量,正是這樣的意志能量讓他們始終能夠專注于眼前的工作。當他們運用這種意志能量時,不僅不會空耗這樣的能量,反而能夠讓它更好地挖掘自身潛能,將他們之前所無法看到的潛力全部展現出來。他們意志能量的強度似乎對他們的生活產生了極為深遠而廣泛的影響。正是這種對意志能量的挖掘,不僅讓他們事業有成,而且還讓他們福壽綿長。與普通人所持有的觀點完全不同的是,辛勤的工作是不會給我們帶來強烈的疲憊感的,相反,這會給我們帶來充沛的精力。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說,辛勤的工作會扼殺人的精力,讓人過早鉆進墳墓。但我作為一名醫生,在仔細研究了一些病例之后,從未發現一些人所感到的疲憊是源于辛勤的工作。潛伏的腎臟疾病、風濕性疾病以及肺部感染等疾病都是典型的例子。這些疾病最后所導致的死亡,并不是因為辛勤工作,而是由這些疾病本身所造成的。還有一點是我必須要提醒讀者的,這些疾病隨時可能降臨在任何一個人的頭上,與辛勤工作并沒有任何必然性的聯系。這就像是遭遇了某些事故或是面臨運氣不佳的情況,這與我們遭受微生物的襲擊或是被一輛電車撞到的概率是毫無二致的。當我們運用意志去更好地迎接生命中的挑戰,這不僅給我們帶來更多源自于生命本源的力量,而且還讓我們更好地感受到人生歷程的充盈。要說什么東西是真正會讓人心被逐漸銹蝕的話,那就應該是懶惰了。過度的休息只會給我們帶來傷害,因為這反而要比辛勤工作消耗掉更多的能量。
因此,我們可以說意志的能量是身體活力的核心源泉,能夠不時地抑制身體可能出現的致命變化,因此也是延長壽命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意志的能量代表著健康最為重要的源泉,讓我們擁有足夠的能量去獲得成功。不幸的是,在最近的幾年時間里,意志的能量在很大程度上遭到了人們的忽視,當然這是由很多原因所共同導致的結果。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我們關于意志自由的討論以及決定論的一般性內容,似乎都要將意志這種獨立性的功能排除在外。雖然這樣的思想只是影響到了那些接受過高等教育的階層,但他們所產生的影響無疑是廣泛的,影響了很多人對意志能量的看法。除此之外,報紙、雜志以及一些作家都在強調一些缺乏意志自由的思想,讓許多人在面對使用意志時,抱著一種不信任的態度,想著要制造出這樣一種思潮,即我們是環境的產物,而并非自身命運的控制者。因此,這樣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們意志能量的有效釋放。
除了智力的因素會不斷消耗我們自身的意志能量外,另一個抑制意志能量釋放的因素更為重要,就是當代人都習慣于享受舒適的生活,這樣的生活并不需要他們耗費多大的意志能量就能完成一些事情。當代人所吹捧的社會進步,不過就是如何想盡辦法讓生活過得比之前更加舒適一些。幾個世紀前在人們眼中顯得極為奢華的生活,現在已經成為大眾生活的一種常態。現在,我們再也不會任由冷風鉆進房子里,也不需要長途跋涉地前往目的地,使得自己疲憊不堪。很多人都將身體的能量留存下來,用來享受生活。當我們將生活變得越來越舒適的同時,也必然會產生這樣一種負面影響,即我們無須特別耗費某些精力去完成一件事,因此,我們的意志能量也就無法得到充分的展現與運用。我們想盡一切辦法去避免消耗自身的能量,并且認為被積累下來的精力可以被用于實現更為高尚與美好的目標。
動物身上的能量積累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動物所累積的能量不會超過身體所限制的范圍。它們所積累的能量都只是為了一個目的而存在的:通過身體的活動去不斷地消耗,讓肢體去從事各種活動,而絕不會為了做一些有用的事情去消耗能量。這個過程在電學領域就被稱為“短路”,這樣的情況會讓我們明白人類目前的發展趨勢到底有多么糟糕。雖然我們過上了過于舒適的生活,但這可能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截然相反的效果。事實上,這樣的舒適生活通常也只會給我們帶來消極的影響。我們一開始可能不會注意到這一點,除非我們能夠對生命的模式進行認真的分析與思考,并且將精力與分析特別指向意志與能量的使用層面,否則我們很難明白這種生活所帶來的消極影響究竟有多大。
意志與身體組織所具有的其他功能一樣,都是在不斷使用與鍛煉的情況下獲得發展的,而一旦我們不去運用意志的話,就必然會變得遲鈍,F代生活在很多時候都不再需要我們去喚醒意志的能量,因此很多人的意志能量不斷出現嚴重萎縮也就不足為奇。這樣的發展趨勢導致的必然結果是,很多原本可以展現出巨大的意志能量的人,最后都被白白埋沒了。這是一個讓我們感到極度遺憾的現實,因為意志能夠幫助我們更好運用自身潛藏的資源,假如沒有這種意志的存在,那么這樣的潛能可能永遠都會埋藏在內心深處。威廉?詹姆斯教授在他那篇著名的文章《人類的能量》中,就特別強調了這樣一個事實,即極少數人可以通過自身的行為去實現最大化的成就。在這篇文章里,他這樣寫道:“通常而言,人們已經習慣性地只運用自身的一小部分能量。若想將自身的潛能全部挖掘出來,這就需要讓他們置身于某種良好的狀態下。”
詹姆斯教授的這個觀點讓我們明確了一點,那就是意志能量能夠讓我們將生活與人生旅程變得更加美好。在文章里,詹姆斯教授還引用了普科勒?穆斯克王子的這段話:“每當我想到人類有足夠的能力去從一些最為細微的物體當中制造出武器等精密的物件時,我的內心就感到極度的滿足與歡欣?梢哉f,這是人類意志能量的充分體現,這證明了意志的能量幾乎是無所不能的,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無數的可能性!
意志的能量因此也被我們認為是無所不能的。要是人們此前沒有更好地運用意志的能量去維護自身的健康或是治療疾病,我們現在就需要重新認識意志能量的重要性。戰爭讓我們從年輕士兵的身上明白了一點:人類的意志從根本上來說是不會喪失分毫的,只要我們牢牢抓住與掌控意志的能量,那么就可以創造出任何奇跡。如果這場戰爭能夠為我們帶來什么“遺產”,那就是我們能夠更好地運用意志的力量,而軍事訓練與戰爭的需求能夠把這些能量全部激發出來。人類所能做的工作或是所能承受的事情都遠超他們之前的預想。正是在這樣的行為以及承受的過程當中,我們可以找到一種遠遠超越表面愉悅的深層次滿足感,因為后者不僅滿足了我們身體層面的需求,而且還滿足了我們深層次的精神需求。當我們不斷訓練自身的忍耐力,不斷努力工作時,意志的力量不僅不會讓我們感到過度疲倦,反而會讓我們的能力變得更強;這不僅不會削弱我們的能量,反而會使我們的能量變得更加強大,為我們的人生打開更多的通路。
這種自律意識的訓練對于美國年輕的士兵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很多士兵在從軍之前,都過著過分舒適的生活,幾乎不需要為生計而費神,也沒有經歷過人生當中的沉痛挫折。阿格內斯?雷普利爾女士向《十二月的世紀》投稿時所寫的一封信就能夠充分說明這一點。雷普利爾女士在信中所提到的情況并非絕無僅有。很多從小在舒適環境中成長的士兵都經常會給家里人寫類似的信件,這種信實質上代表著年輕士兵們的普遍心聲。雷普利爾女士說,這封信“來自一位美國中尉,他從小就過著嬌生慣養的生活”。這位中尉在1918年早春時給家里寫了這樣一封信:
淅淅瀝瀝的春雨下個不停,我周圍的土地沒有一寸是干燥的,我只能蜷縮在一個泥潭里,身邊還有許多法國青蛙,我已經完全忘記了躺在一張干爽的床鋪上的感覺。但我現在身強體壯,堅硬得就像是一顆釘子。我能夠吃得下鐵屑,能夠站著入睡,這個世界上是否還存在雨傘這種東西,我都已經不再明確。
如果我們能夠持續保持這種意志能量的釋放,那么人生就會變得更加美好、幸福。因此,我們說,這場戰爭其實從某些方面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積極而有益的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