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育”包括生命與營養科學知識的教育,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人與自然、人與環境和諧的教育和飲食文化的傳承弘揚。完整的“食育”致力于培養家長和孩子選擇食物的能力、了解什么食物有益于健康的能力、飲食中的味覺能力、了解食物生長方式的能力和烹調營養食品的能力等。通過對食物營養、食品安全的認識,以及食文化的傳承、與環境的調和,對食物的感恩之心等,使孩子具備自己管理自己健康的能力,減少生活習慣病的發生。
0—7歲是飲食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7歲以后,人的攝食習慣和飲食好惡基本形成,很難改變。面對當前食品工業化現象泛濫,孩子偏好垃圾食品以及飲食習慣不健康等狀況,給予孩子健康的“食育”可謂迫在眉睫,托幼機構“食育”工程正是為此孕育而生。這是一門新興的課程,也是一門古老的學問。現代社會提倡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卻單單忘記了“食”。在學校里,老師們會給學生們關于“德智體美勞”正確的方向,卻沒有一個老師告訴我們,關于“食育”的正確認識。而自古以來,就有“民以食為天”這句俗語。托幼機構是培養和教育孩子的第一課堂,推廣食育的重中之重就在于從一開始就讓孩子養成正確的飲食習慣,了解營養、健康以及和糧食生產有關的知識,增強環境保護意識,提升飲食文化水平。激發其產生對食物的感恩之心和傳承傳統飲食文化的責任感。
本書作為托幼機構“食育”工作的教材,不僅可供托幼機構的老師使用,同時也是一本適用于兒童保健工作者和家長“食育”的參考書。
宋媛 長期從事兒童保健管理、兒童生長發育、兒童營養、早期兒童發展等方面的工作和研究。曾赴日本、美國、港澳等多個國家、地區交流,主持或參與省、市重大課題研究,發表論著等20余篇。《0-3歲嬰幼兒保育與教育》、《0-3歲科學育兒指導手冊》主要編委,參編多本兒童健康寶典等書籍。
賀永琴 長期從事幼兒教師教育、0-3歲幼兒早期教育、幼兒營養與健康教育、幼兒園政策與法規的教學和研究。先后在正式刊物上發表論文16篇,累計近8萬字;參與編寫中師、幼師和中小學、幼兒園用教材、教參22套,累計20余萬字;作為主審審定中小學教材3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