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課》描寫普法戰爭后被割讓給普魯士的阿爾薩斯省一所鄉村小學,向祖國語言告別的最后一堂法語課,通過一個童稚無知的小學生的自敘和對他的心理活動的描寫,生動地表現了法國人民遭受異國統治的痛苦和對自己祖國的熱愛。作品題材雖小,但精心剪裁,記敘詳略得當,主題開掘得很深。教師韓麥爾先生作為一個普通的老師和一個愛國知識分子的典型,他的形象栩栩如生。
《最后一課》還在都德短篇小說集《磨坊書簡》和《星期一故事集》中選錄了數十篇不同主題的作品。
都德是一個富有詩人氣質的小說家,都德在作品中描寫自己感受的方式既柔和、又溫存。美與善的事物,與都德敏銳細致的感情是相通的,作者善于從這些事物中汲取美與善的精髓,使他的作品具有美侖美奐的詩意。都德這種柔和幽默的風格、嘲諷現實的眼光,以及親切動人的藝術力量博得了許多讀者的喜愛。他的創作,真實與詩情、歡笑與淚痕、怒焰與悲苦,統統交匯并瀉,構成他區別于同時代其他作家的獨特風格。為此,《最后一課》編者特意在都德主要的兩個短篇小說集《磨坊書簡》和《星期一故事集》中,精選了數十篇不同主題的作品,使我們可以再次領略作者的妙筆,感受心靈的震撼。
西方音樂有大調小調之分,如c大調、e小調等;又有升調降調之別,如升C大調、降e小調等。我閱讀和翻譯法國文學作品,也覺得有大小調、升降調的差異。
接觸雨果、巴爾扎克的作品,往往聯想到大調、升調。他們的大腦醞釀的是大構思、大藍圖,寫的是大主題、大場面、大善大惡,可以說調門大,手筆大,制作也大,無所不大,總之長篇巨制,要讓人讀了能產生大徹大悟的效果。
然而,閱讀和翻譯都德、莫泊桑的小說,就怎么也無法同大調升調聯系起來,倒覺得不是降e小調,就是降a小調,什么《小東西》、《小間諜》、《小餡餅》、《小彌撒》、《小旅店》、《小弗朗茲》、《藍衣小姑娘》……總之寫的是小故事、小場面,搞的是小玩意兒、小制作,大多篇幅短小。如果說雨果、巴爾扎克所搭的是天地人間的大戲臺,那么都德就像在集市上圈場子耍小把戲的了。
都德本人就這樣寫道:
“‘我真高興……’這句話,老實厚道的里斯勒今天不知說過多少遍了。他說得總是那么動情,那么溫和,那么緩慢,那么深沉。他壓低嗓門,不敢大聲說話,唯恐樂極生悲,突然失聲哭出來。”
《一個女人的沉淪》開篇這段話,雖然講的不是他的寫作風格,但是可以借用來標明都德講故事的主要特點:低調、溫和、舒緩、動情和深沉。這些也構成了都德小說的獨特魅力——大題小作的魅力。
大題小作的魅力,就是以小制作表現大主題所具有的藝術魅力。這便是為什么都德能以小見長、躋身名家之列的奧秘。
小制作表現大主題雖非都德專有,但是他精于此道,樂此不疲,創作出《最后一課》、《柏林之圍》、《一局臺球》、《塞甘先生的山羊》等一些膾炙人口的精品。
普法戰爭,不能說不是大題目;喪權辱國,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割讓給普魯士,不能說不是大題目;法國人的愛國主義,不能說不是大題目。然而,都德偏偏采用低調,進行小制作,選取課堂、病床、臺球室這樣的小場景。
《最后一課》就是小場景表現大主題的一個典型范例。在普法戰爭中,法國慘敗,東部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隨即淪為異族的統治。這種悲劇所激發的兩省人民的愛國情緒,既不是以大抗議大示威高呼口號怒吼出來的,也不是槍對槍炮對炮用槍炮聲所宣告的,而是通過小學校的一堂法文課來表達的。
一堂法文課再普通不過,但這是最后一課。小學教師韓麥爾是再普通不過的教師,小學生弗郎士是再普通不過的學童,歐塞爾老爺爺也是再普通不過的文盲村民,等等,這些極普通人在極普通的小學校上最后一堂法文課,就極不普通了。只因這些普通的自然感情聚在一起,生發出來一種偉大而高尚的情感——愛國精神。
文學作品表現愛國精神,大多是激昂的:在祖國的危難關頭,血性男兒拋頭顱灑熱血,為國捐軀,何等激昂壯烈!
然而,像弗郎士這樣懵懂無知的學童,像歐塞爾這樣操勞一生的農民,像韓麥爾這樣默默無聞的小學教師,都是普通老百姓。他們的愛國情感平常并不掛在口頭上,而是深藏在內心,因為這種情感是與生俱來的,不是由宣傳灌輸到頭腦中的。
都德善于發掘這種內心的愛國情感,而且在他的筆下,這種情感也不是以英雄行為,而是以普通人直覺的行為表現出來;表現出來的更不是激昂悲壯,而是深沉厚重。這就是沉甸甸的民心,這就是一切侵略者、統治者、無道者、不義者既懼怕又渴望得到的民心。
都德著重描寫的不是英雄形象,而是普通人,不過,體現出來的是同樣偉大的高尚情感。試看文盲老農歐塞爾,一輩子不肯學習,卻來聽這最后一堂法文課,拿著識字課本像小學生一樣認真拼讀;再試看普通小學教師韓麥爾,多少年循規蹈矩的教書,同數以萬計的小學教師并無差異,可是在接到占領軍不準在學校再教法文的命令之后,就穿上節日禮服,勇敢地上完他精心準備的最后一課,聽到下課的鐘聲,他語不成旬,拿起粉筆用全力寫下:“法蘭西萬歲”,這二人平凡的舉動所產生的震撼力,不亞于同敵人拼死搏斗的英雄行為。尤其是對懵懂無知的學童弗郎士的啟蒙教育,更是多少套大理論所不及的。
以小制作表現大主題的藝術效果,就有這種啟蒙的震撼力,即一種感人至深的、擊人猛醒的力量。小弗郎土上這一堂課,仿佛一下子懂事兒了,所受的教育,恐怕是他終生難忘的。
啟蒙讀物,往往是以小見大的佳作;啟蒙讀物的作家,往往是寫小東西的大師。記得1992年我訪問法國期間,曾問已有10年交情的法國朋友夏爾·撤吉先生,他最喜歡哪一位作家;他不加思索就回答:都德。我問他為什么,他又當即回答:都德是一位大師,上學時念他的作品至今不忘。當時我認為這不是文學意義上的討論,也就沒有繼續下去。現在想來,撒吉先生對都德的評價,一定是指啟蒙意義上的大師。
我在北大西語系念書進入三年級時,就開始讀淺顯易懂的都德、莫泊桑等人的原作,留下印象最深的還是《小東西》和《最后一課》。《最后一課》不僅是法國小學的啟蒙讀物,也是外國人學習法語的啟蒙讀物。我翻譯《最后一課》,再聯想大學讀書時所留下的印象,就容易理解為什么夏爾·撒吉先生稱都德為大師了。啟蒙讀物對人的成長的影響,往往延續一生。善良等美德,正因為通過啟蒙讀物播到少年兒童的心中,人類才能從歷次滅頂之災里浮出,得以繼續繁衍生存。
夏爾·撒吉先生就體現了都德小說中人物的美德,難怪他最喜愛都德的作品。他性格開朗,善氣迎人,熱心幫助別人解決困難,交了許多朋友。我是他在中國的第一號朋友,可謂忘年交。他多次來中國旅行,我多次去法國講學訪問,頻繁相見,情誼甚篤。只可惜近年來他身體欠佳,欲來中國而未成行;而我教學和譯事繁忙,再次赴法的計劃一再推遲。今年10月初,我還打電話給撤吉先生,讓他等著我,見面再談談我譯都德小說的體會。不料一個月后,突然接到巴黎友人電話,告知我們的朋友撒吉先生病故,我們在電話兩端不禁失聲……
一個好人走了,同他討論都德的小說已成不了的心愿,只能在譯者序言中略寄我的哀思。
李玉民
2000年11月18日于北京花園村
阿爾封斯·都德(1840-1897),法國19世紀著名的現實主義小說家。都德出生于法國南部普羅旺斯地區的尼姆,1858年他為了謀生開始文學創作。1868年都德出版長篇小說《小東西》,1869年出版短篇故事集《磨坊書簡》,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1873年,都德發表了《月曜日故事集》,其中包括最知名的短篇小說——《最后一課》,它既是都德的代名詞,也是“愛國主義”的符號,堪稱世界文學史上短篇小說中思想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典范。1897年12月17日都德去世,葬入拉雪茲公墓。
星期一故事集
最后一課
柏林之圍
一局臺球
小間諜
布吉瓦爾的座鐘
公社的阿爾及利亞步兵
拉雪茲神甫公墓戰役
小餡餅
圣誕故事
教皇死了
紅山鶉的感憤
磨坊信札
初入磨坊
波凱爾的驛車
高爾尼師傅的秘密
塞甘先生的山羊
繁星
阿菜城的姑娘
教皇的騾子
桑吉奈爾的燈塔
“塞米揚特”號沉船始末
海關職員
居居尼昂的神甫
老夫老妻
散文詩
畢克休的皮包
金腦人的傳說
詩人米斯特拉爾
三遍小彌撒
橙子
兩家小旅店
在米里亞納
蝗蟲
最后一課》:
他換上節目的盛裝,就是要鄭重地上完最后一堂課;現在我也明白了,為什么村里這些老人都坐到教室后面。這似乎表明他們后悔沒有常來聽課,同時以這種方式感謝我們老師四十年的杰出工作,并向離去的祖國表示敬意。
我正想到這里,忽聽叫我的名字。該我背誦了。
這些分詞的重要規則,我若是能夠高聲地、清晰地、一點兒不差全背誦出來,付出什么代價我還不肯呢?可是,我剛說一兩個詞就亂套了,站在座位上搖晃著身子,不敢抬頭,心里難受極了。我又聽見韓麥爾先生對我說: ,i “我不責備你,我的小弗郎士,你一定受到足夠的懲罰……事情就是這樣,我們每天都這樣想:‘算了吧!時間多著呢……明天我再學吧。’這不,你看到了發生什么情況……我們的阿爾薩斯最大的不幸,就是總把教育推到明天,現在,那些人就有權對我們說:‘怎么!你們還敢說自己是法國人,你們連自己的語言都看不懂,也不會寫!’我可憐的弗郎士,我所說的這些,罪過最大的還不是你。我們所有人都應當大大地責備自己。
“你們父母沒有很好督促你們學習。他們還是愿意打發你們下地,或者到紗廠去干活,好掙幾個錢。
我本人呢,就一點兒也沒有該自責的嗎?我不也是時常讓你們給我的花園澆水,耽誤你們學習嗎?我要去釣鱒魚的時候,不是也隨便放你們假嗎?……” 韓麥爾先生從一件事談到另一件事,又開始給我們講解法語,他說,這是世界上最優美、最清晰、最過硬的語言,必須在我們中間保存下去,永遠也不要遺忘。要知道,一個民族淪為奴隸,只要牢牢掌握自己的語言,就等于掌握打開監獄的鑰匙……接著,他拿起一本語法書,給我們朗讀課文。我真奇怪,發現自己一聽就明白,覺得他講的一切很容易,很容易理解。我也認為自己從來沒有這樣用心聽講,他也從來沒有這樣耐心講解過。這個可憐的人,就好像在離開之前,要把他的全部知識教給我們,要一下子全灌輸到我們的腦子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