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游記(全譯本)》是法國科幻小說家凡爾納的杰作,他與凡爾納的所有作品一樣,既充實,又符合科學實際。《地心游記(全譯本)》寫了一位科學家在一本書里發現了一張密碼條,破譯后發現這是一座通向地心的火山的坐標。于是協同侄子和向導冒著危險前去探險,在途中,他們一路征服了缺水、缺氧等困難,最后在一次火山噴發中回到地面。
德國科學家李登布洛克教授受前人薩克努塞姆一封密碼信的啟發,偕同侄子阿克塞爾和向導漢斯,進行了一次穿越地心的探險旅行。他們從冰島的斯奈菲爾火山口下降,一路上克服了缺水、迷路、風暴等各種苦難,終于在一次火山噴發中從西西里島的斯德隆布利火山回到地面。《地心游記(全譯本)》就像凡爾納的所有作品一樣,不僅文筆幽默流暢、情節波瀾起伏,而且有著浪漫而合乎科學的非凡想象力,把讀者帶進了一個超越時空的幻想世界。
陳筱卿,1939年出生,1963年畢業于北京大學西語系法語專業。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考試中心專家組成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翻譯法國名家名著約一千萬字,主要譯作有拉伯雷的《巨人傳》,盧梭的《懺悔錄》、《新愛洛伊絲》,繆塞的《一個世紀兒的懺悔》,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紀德的《梵蒂岡的地窖》,羅曼·羅蘭的《名人傳》,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法布爾的《昆蟲記》,尤瑟納爾的《哈德良回憶錄》,雅克·洛朗的《蠢事》,科萊特的《謝里寶貝》等。
儒勒·加布里埃爾·凡爾納(法語:Jules Gabriel Verne,1828年2月8日—1905年3月24日),或譯朱爾·凡爾納,法國小說家、博物學家、科普作家,現代科幻小說的重要開創者之一。他一生寫了六十多部大大小小的科幻小說,總題為《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漫游》。他以其大量著作和突出貢獻,被譽為“科幻小說之父”。主要作品有《海底兩萬里》、《八十天環游地球》、《神秘島》、《格蘭特船長的兒女》、《地心游記》等。
第一章 里登布洛克叔叔
第二章 神秘的羊皮紙
第三章 叔叔也困惑不解
第四章 我找到了鑰匙
第五章 叔叔念那張羊皮紙
第六章 叔侄辯論
第七章 準備出發
第八章 出發
第九章 在冰島
第十章 冰島的一頓晚餐
第十一章 向導漢斯·布杰爾克
第十二章 去往斯奈菲爾的路上
第十三章 向斯奈菲爾靠近
第十四章 無謂的辯論
第十五章 斯奈菲爾山頂
第十六章 火山口中
第十七章 真正的探險之旅開始了
第十八章 海面以下一萬英尺
第十九章 “必須實行配給了”
第二十章 死胡同
第二十一章 渴得難受
第二十二章 仍舊沒有水
第二十三章 漢斯真棒
第二十四章 海下
第二十五章 休整一日
第二十六章 只剩我一人
第二十七章 迷路了
第二十八章 模模糊糊的聲音
第二十九章 終于脫險
第三十章 地中海
第三十一章 木筏
第三十二章 第一天航行
第三十三章 大海獸
第三十四章 阿克賽爾島
第三十五章 暴風雨
第三十六章 我們往何處去
第三十七章 人頭
第三十八章 叔叔的講演
第三十九章 會是人嗎
第四十章 障礙
第四十一章 往下走
第四十二章 最后的一餐
第四十三章 爆炸
第四十四章 我們在哪兒
第四十五章 尾聲
《地心游記(全譯本)》:
一八六三年五月二十四日,星期日,我叔叔里登布洛克教授匆匆忙忙地回到自己的小宅子。他的住宅是在科尼斯街十九號,那是漢堡舊城區里的一條最古老的街道。
女仆瑪爾塔剛把飯菜坐在爐子上,以為自己把飯做晚了呢。
“這下可好,叔叔是個急脾氣,說餓就餓,飯菜馬上就得端上來,否則他會大聲嚷嚷的。”我心里在作如是想。
“里登布洛克先生今天回來得這么早呀!”瑪爾塔輕輕推開餐廳的門,緊張惶恐地對我說。
“是回來得早了些,瑪爾塔。飯未準備好沒有關系,現在兩點還沒到哩。圣米歇爾教堂的鐘剛敲了一點半。”我回答她道。
“可教授先生為什么這么早就回來了?” “他自己大概會告訴我們原因的。” “他來了!我得走開了。阿克賽爾先生,請您跟他解釋一下吧。” 瑪爾塔說完便回到廚房里去了。
我留在了餐廳里。可是,教授脾氣急躁,而我又優柔寡斷,讓我如何去叫教授息息火呢?于是,我便打算溜回樓上我的小房間里去,可是,大門突然被推了開來,沉重的腳步聲在樓梯上咯噔咯噔地響。屋主人穿過餐廳,徑直奔向自己的書房。
在穿過餐廳時,他把自己那圓頭手杖扔在了屋角,又把寬邊帽子扔到了桌上,并向自己的侄兒大聲喊道: “阿克賽爾,跟我來!” 我正要跟過去,只聽見教授已經不耐煩地又沖我喊了一嗓子: “怎么了?你還不過來!” 我趕忙奔進了我的這位令人望而生畏的老師的書房。
里登布洛克其實人并不壞,這一點我心知肚明。
但是,說實在的,除非出現什么奇跡,否則他這一輩子都是個可怕的怪人。
他是約翰大學的教授,講授礦物學。他每次講課,總會發這么一兩次火的。他并不關心自己的學生是否都來上課,是否認真聽講,是否將來會有所成就。
說實在的,這些事對他來說,都是細枝末節,小事一樁,他不放在心上。用德國哲學家的話來說,他這是在“主觀地”授課,是在為自己講課,而不是在為他人講課。他是一個自私的學者,是一個科學的源泉,但想從這科學的源泉汲取水分,那卻并非易事。總而言之,他是個慳吝人。
在德國,有這么幾位教授同他一個德行。
遺憾的是,我叔叔雖身為教授,但說起話來卻并不利索。在熟人之間情況尚好,在公開場合就很不如人意了。對于一位授課者,這可是個致命的弱點。確實,他在學校講課時,常常會突然卡殼,常常因為某個刁鉆古怪、生僻難說的詞而打住話頭。那個詞在抗拒著他,不愿就范,以致教授被逼到最后,只好以一句不太科學的粗話說出口來,然后自己便火冒三丈,脾氣大發。
在礦物學中,許多名稱都采用的是半希臘文半拉丁文的名稱,十分難發音,甚至詩人見了都撓頭。我這并不是在對這門科學大放厥詞,我根本就沒這個意思。可是,當你碰到一些專有名詞,比如,“零面結晶體”、“樹脂瀝青膜”、“蓋萊尼巖”、“方加西巖”、“鉬酸鉛”、“鎢酸錳”、“鈦酸氧化銑”等時,口齒再伶俐的人讀起來也磕磕巴巴的。
在這座城市里,人人都知道我叔叔的這個情有可原的毛病,他們借機來出他的洋相,專門等著他碰上這種麻煩詞,看他出錯,等他發火,借機開心。這么做,即使在德國人來說,也是很失禮的。來聽里登布洛克教授講課的人總是很多,但其中總有不少的人是專門來看教授大發雷霆,以此為樂的。
不管怎么說,我必須強調一點,那就是我叔叔是一位真正的學者。他雖然有時會因動作笨拙而把標本搞壞,但他卻具有地質學家的天才和礦物學家的敏銳觀察力。他在他的錘子、鉆子、磁針、吹管和硝酸瓶中間,可是如魚得水、駕輕就熟的。他能夠憑借一塊礦石的裂痕、外表、硬度、熔性、聲響、味道,毫不猶豫地判斷出它在當今所發現的六百多種物質中屬于哪一種門類。
因此,在各高等院校及國家學術學會中,里登布洛克的名字是響當當的。亨夫里·戴維先生①、亞歷山大·德·洪伯爾特先生②、約翰·富蘭科林③、愛德華·薩賓爵士④等,每次路過漢堡,都要前來拜訪他。此外,安托萬·貝克菜爾先生⑤、雅克一約瑟夫·埃貝爾曼先生⑥、戴維·布雷維斯特爵士⑦、讓一巴蒂斯特·迪馬先生⑧、亨利·米爾納一愛德華先生⑨、亨利一艾蒂安·桑特一克萊爾一德維爾先生@等也都喜歡向我叔叔求教化學領域里的一些棘手的問題。我叔叔在化學這門學科中,有過許多重大發現。一八五三年,奧托·里登布洛克教授在萊比錫發表了《超結晶學通論》。這是一本附有銅版插圖的巨著,但因成本過高,賠錢不少。
另外,我叔叔還當過俄國大使斯特魯維先生的礦物博物館館長。該博物館之館藏在整個歐洲享有盛名。
厲聲呼喊我的正是這個人。他身材高挑,清瘦,腰板結實,一頭金發,人顯年輕,雖已屆五旬,但看上去頂多也就四十來歲。兩只大眼在寬大的眼鏡后面不停地轉動;鼻子細長,像是一把刀具。有些調皮鬼學生,說他那鼻子好似吸鐵石,能夠吸起鐵屑。其實,這是胡編瞎造,他的鼻子倒是喜歡吸鼻煙,而且吸得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