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人筆記(全譯本)》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也是他的第一部現實主義力作,在他的整個文學創作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
《獵人筆記》是一部形式獨特的特寫集。其第一篇特寫《霍里和卡利內奇》最初發表于俄國《現代人》雜志一八四七年第一期。后面的絕大部分篇章也都是陸續發表于同一雜志。直至一八五二年,作者將先后刊出的二十一篇特寫匯編在一起,外加一篇未曾發表的新作《兩地主》,以《獵人筆記》為書名,出版了單行本。至一八八○年,作者又加進了后來創作的三篇:《切爾托普哈諾夫的末路》(一八七二)、《車轱轆響》(一八七四)、《枯萎了的女人》(一八七四),共計二十五篇,這便成了作者生前最后的定本。今天我們所據以譯出的就是這樣的定本。
《獵人筆記(全譯本)》描繪了各色的地主肖像,這些肖像畫可以說是以果戈理為代表的“自然派”作家所創造的畫卷的延續。每一個地主都有自己的故事,其中有守舊殘忍的斯捷古諾夫地主(《兩地主》),有“優雅”的惡棍地主賓諾奇金(《總管》),也有從容睿智的獨院地主奧夫謝尼科夫(《獨院地主奧夫謝尼科夫》)。屠格涅夫優雅的筆調在地主身上畢露諷刺和幽默的鋒芒。
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1818—1883),十九世紀俄國杰出的現實主義作家。出生于奧勒爾省的貴族世家,早年喪父。十五歲入莫斯科大學學習,第二年轉入彼得堡大學,畢業于一八三六年。其間思想傾向于民主,并開始詩歌創作。二十歲時赴柏林大學留學,四十年代成為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流派“自然派”的代表人物,一八五二年因發表悼念果戈里的文章而被捕入獄并遭流放。一八八三年于巴黎病逝。
霍里和卡利內奇
葉爾莫萊和磨坊老板娘
莓泉
縣城的大夫
我的鄰里拉季洛夫
獨院地主奧夫夏尼科夫
利戈夫村
別任草地
美麗的梅恰河畔的卡西揚
總管
辦事處
孤狼
兩地主
列別江
塔季雅娜·鮑里索夫娜和她的侄兒
死
歌手
彼得·彼得羅維奇·卡拉塔葉夫
幽會
希格雷縣的哈姆萊特
切爾托普哈諾夫和涅多皮尤斯金
切爾托普哈諾夫的末路
枯萎了的女人
車轱轆響
樹林和草原
《獵人筆記(全譯本)》:
8月初的炎熱天氣常常令人不堪忍受。在12點到3點這段時辰里,即使最堅決最迷戀打獵的獵人也無法出去行獵,連*為忠心的狗也“蹭起獵人的腳跟”,就是說,一步一步地跟在獵人的屁股后邊,難受地瞇起眼睛,把舌頭伸得老長,對于主人的呵斥,它只是委屈地搖搖尾巴作為回答,臉上露出一副窘態,但不往前頭跑。我有一次就是在這樣的日子前去打獵。心里很想找個蔭涼地方,哪怕躺一會兒也好,可是我對這種誘惑抵制了好一陣子。我那只不知疲倦的狗也一直堅持在灌木叢里尋找獵物,顯然,它并不期望自己的狂熱行動會有什么收效。這種令人喘不過氣的暑熱最終迫使我想到,還是保存一些最后的氣力和能力為好。我勉勉強強走到伊斯塔河邊,這條河是我的寬厚的讀者所已熟悉的。我走下陡坡,踏著潮濕的黃沙,朝著那個在附近頗有名氣的名日“莓泉”的泉水走去。這股泉水是從河岸上那個漸漸變成又窄又深的峽谷的裂縫中涌出來的,它在離這兒二十來步遠的地方帶著歡快的絮叨聲瀉入河中的。峽谷兩邊的斜坡上長滿了小橡樹林;泉水近旁是一片青翠的草地,草長得很短,整片草地仿佛天鵝絨一般;陽光幾乎從來沒有接觸過那清涼的、銀色的泉水。我好不容易來到泉水邊,草地上放著一個樺樹皮做的水勺,那是過路的農人留下給大家用的。我喝足了水,在蔭涼處躺下來,向周圍掃了一眼。泉水注入小河的地方形成了一個水灣,那兒老是泛著一片漣漪。就在水灣旁坐著兩個老頭,背對著我。其中一個身體壯實,個頭高大,身穿整潔的深綠色長外衣,頭戴毛絨便帽,正在釣魚;另一個身體瘦小,穿的是一件帶補丁的棉毛上衣。沒有戴帽,膝上放著一小罐魚餌,有時摸摸自己白發蒼蒼的頭,像是要擋點陽光。我細細打量了他,認出他就是舒米希諾村的斯捷普什卡。請讀者允許我介紹一下這個人。
距我的村莊幾俄里遠的地方,有個叫舒米希諾的大村莊,村上有一座石結構教堂,它是為修士圣科濟馬和圣達米安而修建的。教堂對面有一座曾顯赫一時的寬敞的地主大宅,大宅周圍有各種各樣附建的房屋棚舍,如雜用房、作坊、馬廄、地窖、馬車棚、澡堂、臨時伙房、供客人和管理人員住的廂房、花房、民眾娛樂房以及其他大小用房。在這個宅院里住的是一家地主老財,他們的日子一直是過得安安穩穩的。不料在一天早晨,他們的全部家當突然被一場大火燒個精光。于是這地主一家便遷往另一處住了,這兒的宅院便開始荒廢了。寬敞的廢墟變成了菜地,一些地方留下一堆堆磚頭瓦塊,和先前屋基的殘跡。人們用沒被燒壞的圓木馬馬虎虎地釘了一間小屋,用船板蓋了屋頂,那船板是十來年前為建造哥特式亭臺而購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