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慘敗,洋務派李鴻章失勢,變法派康有為上位,然而變法圖強最終以宮廷政變收場,學習西方的初衷不知不覺淪為了野心家的工具——-改革是共識,是晚清的利益蛋糕,更是派別政治的決斗場,無論是慈禧太后、保皇黨、滿清權貴,還是親西方勢力、義和團,所有人都被裹挾其中,輪番登場。最后八國聯軍借護衛使館之名兵臨北京城下,動蕩混亂的大清朝局終于重新洗牌,有人出局有人上位。而當改革最終不得不被推上快車道,滿清皇族與實權派袁世凱展開了對改革主導權的殊死爭奪;隨著武昌城中的一聲槍響,革命者喊著激動人心的口號踏入權力中心,袁世凱、宋教仁和孫中山之間新一輪錯綜復雜的明爭暗斗又揭開了序幕……看似荒誕詭異的史事背后,是無比清晰的利益選擇和權力博弈。
黃治軍,曾任《旅伴》雜志執行主編。自小熟讀兵法、經史子集。曾通讀《二十四史》和《資治通鑒》,后癡迷于清史,為了尋根探源地解答心中對于清亡的疑問,僅甲午戰爭看過的史料就不下百種。經過沒日沒夜的三年苦寫,終于著成長篇歷史讀物《晚清最后十八年:從甲午海戰到辛亥革命》。
譚嗣同夜訪法華寺
夜晚。袁世凱居住的地方法華寺。老袁還能在這里住兩個晚上,他準備在請訓完成后回到天津,一切看起來都很正常。
下人突然來報:軍機章京譚嗣同譚大人來訪!
對于這個大名鼎鼎的官二代巡撫公子,皇帝跟前的紅人,袁世凱自然不敢怠慢,他把譚嗣同請入了密室。
譚嗣同的懷中藏有兩樣東西。
第一樣東西他立即拿給袁世凱看了。這就是那道準備“死諫”的密折。
老袁嚇得魂飛魄散,他不明白譚嗣同為什么要上這道密折,上也就上了,還把他老袁往火坑里推。
譚嗣同把那個“天津閱兵陰謀”告訴了袁世凱,表明這是在救皇上。
袁世凱迅速冷靜下來,看來目前最緊迫的,就是趁著這一道密折還沒交給皇帝,阻止譚嗣同去上這道折子,不然到了那時,即使皇帝不同意,他在榮祿和慈禧那邊有一萬張嘴也說不清,而如果皇帝同意,他老袁可真是要變成炮灰了。
正準備說服譚嗣同,袁世凱突然意識到:不對呀,譚嗣同敢寫這樣的折子,是不是原本就有光緒的授意?
一想到這里,袁世凱又猶豫了。
譚嗣同似乎看出了袁世凱的心思,他說:“我雇有好漢數十人(畢永年和他的弟兄們),已電湖南召集好將多人(由唐才常率領的另一批人馬),不日可到。去此老朽(慈禧),在我而已,無須用公。只請您做兩件事:誅榮某,圍頤和園。公如不應允,我即死在公前。公之性命在我手,我之性命在公手。今晚必須定議,我即進宮請旨!”
袁世凱只好試探:“此事關系太重,斷非草率所能決定。就算您今晚殺了我,也不能決定。況且您今晚進宮請旨,皇上也未必允準呀!”
“我自有說服皇帝的辦法,不會不準我們的計劃。”譚嗣同十分堅定地回答。
袁世凱又不得不再犯嘀咕。康有為那種浪蕩才子的話還可以不聽,但譚嗣同等四人已經是光緒最親近的心腹之臣,朝廷的四品大員,絕對不會亂跟他開玩笑。如果這是光緒皇帝派他來刺探自己的,自己明確拒絕,豈不是得罪皇上?
想了想,袁世凱只好說:“天津的軍隊還有四五萬人,京城里有八旗軍數萬,我能指揮的不過只有六七千人,如何能辦成此事?只怕我軍隊一動,京內立刻設防,那皇上的處境不就更危險了?”
袁世凱說的是實情。譚嗣同按照他密折中的預備方案回答:“您可以在動兵后,立即將皇帝的朱諭給各個將領看,同時照會各國,看他們誰還敢動?”
袁世凱覺得不能在這個問題上糾纏,皇帝的朱諭到現在連影子都沒看到,談論這些根本沒有意義,將來還得落人口實。還是先穩住譚嗣同,表表對皇帝的忠心。
老袁真誠地說:“我個人,死不足惜,只是恐怕一旦泄密,必將連累皇上。您可千萬別讓皇帝給我朱諭,一經紙筆,便不慎泄密。您先回去,容我熟思,布置個十天半個月,再告訴您我準備怎么辦,好不好?”
對于這種官場上慣有的踢皮球方式,譚嗣同還是知道的。看來必須讓袁世凱進一步相信這是光緒的意思,于是,譚嗣同拿出了他懷里的第二件東西。
這是光緒給楊銳那份密詔的抄本。譚嗣同說道:“皇上很著急,我有朱諭在手,必須即刻定準一個辦法,方可復命。”
袁世凱看了一眼那份密詔,心里差點叫道:你們這群辦假證的!
“這不是皇上的朱諭。”袁世凱平靜地指出。
朱諭是皇帝針對重大或者特別的事件親自用朱筆寫成的詔書諭旨,而眼前的這道密詔是用毛筆寫的,如果是沒有見過朱諭的人,可能還看不出差別,但是他老袁已經是副部級高官了,對于紅頭文件還是能一目了然的。
這時候,譚嗣同只能說明情況了:“這是抄件,我用性命擔保確有此朱諭。”
一聽這話,袁世凱不得不仔細看了一遍,他發現一個疑問:“上面只說讓你們去想個良策,并沒有誅榮相、圍頤和園之說啊?”
譚嗣同回答:“皇上這道朱諭內所稱‘良策’,即有二事(誅榮祿、圍頤和園)在內。”
老練的袁世凱很快判斷出,光緒的這道密詔實際上只是受了慈禧冷遇的一點刺激,希望四位心腹小將想個穩妥的辦法,他密詔中原本就是這個意思,想想他連得罪慈禧都不敢,哪敢去殺慈禧?
不知道康有為、譚嗣同他們為什么想出來一個要兵變的“良策”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老袁迅速思考:既然已經基本判斷兵變不是皇上的意思,這種事情是千萬不能答應的,免得上了他們的賊船。雖然譚嗣同用性命擔保皇上給過朱諭密詔,但他拿來的只有抄件,說明皇上的密詔也不是給他的,這就更加能說明兵變并不是皇上的意思。退一步講,即使真的是皇上的意思,他們連真的朱諭都弄不來,怎么能成事?如果是因為不相信自己,不給看真的朱諭,那就更不能跟他們干了。
總而言之一句話:無論從哪方面考慮,都必須拒絕。
袁世凱主意已定,正考慮著要怎么拒絕譚嗣同的時候,他突然發現譚嗣同衣服里面高聳著一個東西,看來譚嗣同的懷里還有第三樣物品——劍。
老袁突然意識到自己今晚很危險,譚嗣同可是經常行走江湖,如果明確拒絕,鬧翻了,對方惱怒之下,自己很可能會被滅口!他們連刺殺慈禧的主意都想得出來,難道還怕殺個人啊。
看來,這是天上掉下個活閻王,你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而自己又偏偏沒法干。袁世凱哭也不是,笑也不是,拿腦袋撞墻也不是。只有兩個字——忽悠,接著忽悠。
“九月皇上不是要巡幸天津(天津閱兵)嗎?到時候所有的軍隊都匯集了,只要皇上一寸紙條,誰敢不遵?何事不成?”
這話說出來連袁世凱自己都不信。果然,譚嗣同回答:“等不到九月,他們就要廢弒皇上了,形勢危險得很!”
“太后既然下達了皇上九月巡幸之命,在這之前,必然不會有意外。”袁世凱考慮片刻后說道,他的話很有道理。
“若九月不出巡,怎么辦?”
“不會更改的。為出巡的事天津方面現在已準備妥當,花了數十萬兩銀子。而且我可請榮相力求太后,必定出巡,不會停止。此事在我,您可放心!”
此時的譚嗣同也已經明白,袁世凱這個老狐貍今晚是無論如何不能答應立即行動的,好在他沒有明確拒絕,只是把時間推到了以后。譚嗣同決定用話語來激袁世凱。
“袁公,報皇上之恩,救皇上之難,建奇功大業,掌握天下事,在公此舉!”說著,譚嗣同看看袁世凱,“當然,如您到頤和園告變今晚之事,殺我,害及皇上,也可得富貴。”
“你以為我是什么人!”老袁十分激動,慷慨激昂地放空炮,“袁某三代受國家深恩,斷不至喪心病狂、貽誤大局!但能有益于君國,必當死生以之!”
譚嗣同從座位上站起,向袁世凱連連作揖,“公真乃千古奇男子!”
帶著復雜的心情,譚嗣同離開了法華寺。他的腳步很沉重。不知道譚嗣同是否對自己的沖動而有所醒悟,康師傅曾信誓旦旦地說,袁世凱絕對可以信任,只要一跟他挑明,就會立即倒入自己這邊陣營中,看來袁世凱的實際表現并不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