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經典解讀:菜根譚》是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格言式小品文集,采用語錄體,是揉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無為思想和釋家的出世思想的人生處世哲學的表白。它倡導積極入世、經營天下、為民謀福、澤被后世的進取精神,主張親近自然、悠游山水、修身養性、清靜無為的隱逸趣旨,宣揚悲天憫人、普渡眾生、透徹禪機、空靈無際的超脫意蘊。
《中華經典解讀:菜根譚》經典解讀版,以明刻本為底本,在原文的基礎上加了精妙傳神的譯文,闡述其微言大義,以經典智慧指導現實生活。
盡量不做別人的眼中刺“心事宜明”是做人的準則,“才華須蘊”是做事的準則。君子之心應該是坦蕩的,不應有不可告人的欲念、邪念乃至惡念。至于個人才能的發揮,應該是合乎自然的,切忌好大喜功的炫耀,否則,必然招致旁人的嫉恨,自身的才華必然會變得飄飄蕩蕩的,終身不得其果,甚至會招致殺身之禍。
一個人自恃才能過人,總是表現過多,鋒芒太露,就會給對手帶來壓力和不快,他就會感覺到你氣勢太盛,不可一世,壓得他喘不過氣來,將你視作眼中釘肉中刺,尤其是當你的傲然之氣表現出來的時候,他甚至會怒火中燒,不擇手段地對你施以明槍暗箭。所以,欲成大事者必須學會自斂鋒芒、韜光養晦。
三國時期的楊修,在曹營內任行軍主簿,思維敏捷,甚有才名。有一次建造相府里的一所花園,才造好大門的構架,曹操前來察看之后,不置可否,一句話不說,只提筆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就走了,手下人都不解其意,楊修說:“‘門’內添‘活’字,乃‘闊’字也。丞相嫌園門闊耳。”于是再筑圍墻,改造完畢又請曹操前往觀看。曹操大喜,問是誰解此意,左右回答是楊修,曹操嘴上雖贊美幾句,心里卻很不舒服。又有一次,塞北送來一盒酥,曹操在盒子上寫了“一盒酥”三字。正巧楊修進來,看了盒子上的字,竟不待曹操說話自取來湯匙與眾人分而食之。曹操問是何故,楊修說:“盒上明書一人一口酥,豈敢違丞相之命乎?”曹操聽了,雖然面帶笑容,可心里十分厭惡。
楊修這個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不看場合,不分析別人的好惡,只管賣弄自己的小聰明。當然,如果事情僅僅到此為止的話,也還不會有太大的問題,誰想楊修后來竟然漸漸地攪和到曹操的家事里去,這就犯了曹操的大忌。
在封建時代,統治者為自己選擇接班人是一件極為嚴肅的問題,每一個有希望接班的人,不管是兄弟還是叔侄,可說是個個都紅了眼,所以這種斗爭往往是最兇殘、最激烈的。但是,楊修卻偏偏在如此重大的問題上不識時務,又犯了賣弄自己小聰明的老毛病。
曹操的長子曹丕、三子曹植,都是曹操準備選擇做繼承人的對象。曹植能詩賦,善應對,很得曹操歡心。曹操想立他為太子。曹丕知道后,就秘密地請歌長(官名)吳質到府中來商議對策,但害怕曹操知道,就把吳質藏在大竹片箱內抬進府來,對外只說抬的是綢緞布匹。這事被楊修察覺,他不加思考,就直接去向曹操報告,于是曹操派人到曹丕府進行盤查。曹丕聞知后十分驚慌,趕緊派人報告吳質,并請他快想辦法。吳質聽后很冷靜,讓來人轉告曹丕說:“沒關系,明天你只要用大竹片箱裝上綢緞布匹抬進府里去就行了。
”結果可想而知,曹操因此懷疑楊修想幫助曹植來陷害曹丕,十分氣憤,就更加討厭楊修了。
還有,曹操經常要試探曹丕和曹植的才干,每次都拿軍國大事來征詢兩人的意見,楊修就替曹植寫了十多條答案,曹操一有問題,曹植就根據條文來回答,因為楊修是相府主簿,深知軍國內情,曹植按他寫的回答當然事事中的,曹操心中難免又產生懷疑。后來,曹丕買通曹植的親信隨從,把楊修寫的答案呈送給曹操,曹操當時氣得兩眼冒火,憤憤地說:“匹夫安敢欺我耶!”又有一次,曹操讓曹丕、曹植出鄴城的城門,卻又暗地里告訴門官不要放他們出去。曹丕第一個碰了釘子,只好乖乖回去,曹植聞知后,又向他的智囊楊修問計,楊修很干脆地告訴他:“你是奉魏王之命出城的,誰敢攔阻,殺掉就行了。”曹植領計而去,果然殺了門官,走出城去,曹操知道以后,先是驚奇,后來得知事情真相,愈加氣惱。
曹操性格多疑,深怕有人暗中謀害自己,謊稱自己在夢中好殺人,告誡侍從在他睡著時切勿靠近他,并因此而故意殺死了一個替他拾被子的侍從。可是當埋葬這個侍者時,楊修喟然嘆道:“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曹操聽了之后,心里愈加厭惡楊修,于是開始找岔子要除掉這個不知趣的家伙了。
不久,機會終于來了!建安24年(公元219年),劉備進軍定軍山,老將黃忠斬殺了曹操的親信大將夏侯淵,曹操率自大軍迎戰劉備于漢中。誰知戰事進展很不順利,雙方在漢水一帶形成對峙狀態,使曹操進退兩難,要前進害怕劉備,要撤退又怕遭人恥笑。一天晚上,心情煩悶的曹操正在大帳內想心事,此時恰逢廚子端來一碗雞湯,曹操見碗中有根雞肋,心中感慨萬千。這時夏侯藹入帳內稟請夜間號令,曹操隨口說到:“雞肋!雞肋!”于是人們便把這句話當作號令傳了出去。行軍主簿楊修即叫隨軍收拾行裝,準備歸程。
夏侯藹見了便驚恐萬分,把楊修叫到帳內詢問詳情。楊修解釋道:“雞肋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味。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何益?來日魏王必班師矣。”夏侯藹聽了非常佩服他說的話,營中各位將士便都打點起行裝。曹操得知這種情況,差點氣壞心肝肺,大怒道:“匹夫怎敢造謠亂我軍心!”于是,喝令刀斧手,將楊修推出斬首,并把首級掛在轅門之外,以為不聽軍令看戒。
曹操的“雞肋”、“一盒酥”及門中的“活”字等都是一種普通的智力測驗,是一種文字游戲。他的出發點并不是真為了給大家出題測試,而是為了賣弄自己的超人才智,因此,他主觀上并不希望有誰能夠點破,只想等人來請教。在這種情況下,哪怕你猜著了,也只能含而不露,甚至還要以某種意義上的“愚笨”去襯托上司的“才智”。但是,楊修卻毫不隱諱地屢屢點破了曹操的迷局。
在待人處世中,下屬千萬不可以處處一味表現自己,放任自己,無視上司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鋒芒畢露,咄咄逼人,必然會招來上司的嫉恨,引火燒身。
作為一個人,尤其是一個自認為有才華有前程的人,要做到心高氣不傲,既能有效地保護自己,又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就要戰勝盲目自大、盛氣凌人的心理和作風,凡事不要太張狂太咄咄逼人。并且還應當養成謙虛讓人的美德。這不僅是有修養的表現,也是生存發展的策略。
巧妙的掩飾之所以是贏得贊揚的最佳途徑,是因為人們對不了解的事物抱有好奇心,不要一下子展現你所有的本事,一步一步來,才能獲得扎實的成功。倘若你處處賣弄,趾高氣揚,目空一切,不可一世,不被別人當靶子打才怪呢!所以無論你有如何出眾的才智或高遠的志向,都要時刻謹記:心高不可氣傲,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必須審時度勢,盡量收斂起鋒芒,以免惹火燒身,影響前程甚至危及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