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與現代美學革命 兼論實踐存在論美學的哲學基礎/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研究叢書》重點研究馬克思前期(1843—1848)作,主要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哲學、美學思想,揭示馬克思通過對黑格爾唯心主義和費爾巴哈直觀唯物主義的雙重批判,創建了實踐的唯物主義即唯物史觀。它以實踐觀為核心,在根基處開創了現代存在論的變革,為美學的現代革命、即傳統美學向現代美學的轉型奠定了基礎,開拓了新天地。《馬克思與現代美學革命 兼論實踐存在論美學的哲學基礎/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研究叢書》認為,馬克思的實踐存在論思想與以人為本的人道主義思想緊密結合,用存在論而不單是認識論、生成論而不是現成論、關系論而不是本質主義,指導我們對一系列美學的基本問題作出全新的闡述,使美學理論能夠從研究對象、學科性質、邏輯起點、基本思路、闡述方式到框架結構、主要觀點、重要范疇等都產生重大變革,有助于糾正當前有些學者對馬克思哲學、美學思想的誤解、誤讀,以及某種教條主義的僵化理解,有助于我國當代美學的創新建構和重要發展。
朱立元,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屆中文學科評議組成員。兼任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上海美學學會會長。1997年1月被國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第一編 馬克思實踐哲學的存在論根基初探
第一章 全面、準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概念
一、應當以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和學風來討論學術問題
二、應當在西方思想史背景下考察馬克思“實踐”概念的完整內涵
三、全面、準確地理解馬克思的實踐概念
第二章 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的存在論根基
一、馬克思“實踐的唯物主義”的歷史針對性和科學性
二、從存在論根基處重新認識馬克思哲學變革的意義
三、馬克思“實踐”概念的核心內涵
四、馬克思實踐觀的存在論維度不容否定
五、馬克思哲學的根基是與實踐觀一體的存在論,而不是抽象的“物質本體論”
第三章 馬克思實踐觀的存在論維度及其美學意義
一、馬克思早于海德格爾提出了現代存在論思想
二、馬克思的存在論是與實踐論結合為一體的
三、馬克思的現代存在論思想對當代美學建設的重要意義
第四章 關于全面、準確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美學的若干問題
一、關于如何從發展、演進中把握前后期馬克思思想的統一問題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最根本的是唯物主義的物質本體論嗎
三、關于馬克思主義能不能與海德格爾存在論對話和加以批判地改造吸收的問題
第五章 對ONTOLOGY與唯物、唯心關系之考察
一、區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界限
二、Ontology原初的基本含義
三、Ontology含義的歷史演變
四、不能對馬克思的現代存在論(ontology)貼上唯物、唯心的標簽
第二編 馬克思唯物史觀與以人為本的入學理論
第六章 以人為本與唯物史觀
一、以人為本的人道主義思想是馬克思孕育、建構唯物史觀的出發點
二、異化勞動理論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進行經濟學批判與人道主義倫理學、政治學批判的結合點
三、以人為本的價值維度是馬克思唯物史觀的有機組成部分
第七章 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的人學理論與當代文藝學的建設
一、從文學與人學的關系回顧新時期30年文學創作與文藝理論的發展歷程
二、對以人為本這個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核心觀點的新思考
三、在馬克思人學理論視域下對“文學是人學”命題的新理解
第八章 “文學是人學”命題之再認識
一、以人為本的人道主義思想是“文學是人學”命題的核心內涵
二、新時期初期“文學是人學”命題的曲折遭遇及其歷史背景
三、不應把文學描寫的自然從文學作品的生命整體中孤立出來
四、“二分解讀法”不符合文學的審美特征
五、對文學本質的理解不能僅僅局限于認識論、知識論的范圍
第三編 馬克思《巴黎手稿》再解讀
第九章 馬克思初步形成唯物史觀的關節點
一、1843年:馬克思孕育、走向唯物史觀的起點
二、市民社會:馬克思孕育、建構唯物史觀的切入點
三、孕育唯物史觀的兩個重要文本
四、《手稿》是馬克思初步形成唯物史觀的關節點
第十章 關于“美的規律”論述的三個關鍵詞
一、理解三個關鍵詞的前提:人類學和存在論結合的實踐論立場
二、尺度
三、規律
四、美的規律
第十一章 實踐唯物主義視域下的“關系生成”論
一、人與自然界的關系:雙向歷史生成
二、審美主客體關系在實踐中的雙向生成
三、遵循“關系生成論”的辯證思維邏輯探討美的本質和規律
結語 馬克思實踐的唯物主義與現代美學革命
一、實踐的唯物主義是對絕對唯心主義和直觀唯物主義的雙重揚棄和超越
二、實踐的唯物主義為美學確立了現代存在論的哲學根基
三、實踐的唯物主義的動態生成觀念對現代美學變革有重要影響
四、實踐的唯物主義為現代美學確立了人本主義的基本尺度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