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上海市曹光彪小學校長親自撰寫,針對該校場館課程實施過程中遭遇的真實案例和實際問題,從課程的頂層設計、課程實施的完善、課程評價的創新、教師團隊的建設等方面,詳細介紹了場館課程建設的全過程。該校“玩轉上海”綜合主題場館課程,立足于本地各類場館,結合上海當地特色文化,充分挖掘學校、社會、家長等各方資源,引入“跨界”“翻轉”“項目驅動”等新思路,借助數字技術的力量,形成了獨特的校本課程。聚焦于“建設讓孩子喜歡的課程”,致力于“尋求適合每個孩子的教育”,讓學生在“玩中學”,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創新能力,力圖為每一位學生營造別樣的成長經歷。
如何有效利用社會教育資源開發校本化場館課程?如何設計受學生喜愛的校本化場館課程?如何建設跨學科式教師團隊保障校本化場館課程的實施?本書從上海市曹光彪小學多年來實踐場館課程教學的實際經驗出發,結合生動具體的教學案例,詳細回答了這三個問題。在閱讀的過程中,仿佛置身于真實的課堂,跟隨曹光彪小學的師生們一同親歷場館教學,感受場館課程的樂趣與魅力。相信每一位閱讀這本書的教師都會從中得到課程設計與實施的啟發,對場館課程產生更深刻的理解。
認識盧雨,對我而言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階段:耳聞其名、攜手共事、攜志同行。穿過時光年輪,回到1997年,初任教育局小教科長的我,首先關注的是小學中的教育名人,其中就有盧雨。她師從楊麗娟、顧志鳴、毛蓓蕾等名師,在市區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中很有影響,更是上海市實驗小學年輕的德育教導。由于年齡相近,此時雖不認識,但已經有神交。1999年,我有幸成為上海市實驗小學史上最年輕的校長。步入百年名校,厚重的歷史讓我膽怯,資深教師也是我的壓力,而年輕的盧雨,在我內心已認定她是我的事業伙伴。2006年,因工作需要,她服從教育局的安排,懷著戀戀不舍的心情,到曹光彪小學任副校長、校長。雖然我們不常走動,甚至很少電話聯系,但彼此深知情感不在朝朝暮暮,深深守望方才天長地久。
2013年,我們的再次相遇要感謝第三期上海市“雙名”培養工程,也感謝盧雨校長再一次選擇了我。我們在小學校長一組中,又有了“舉案研治校,低眉話情誼”的時光。此時我明顯地發現,今天的盧雨,不僅保持了原有性格的寧靜,難得的是意念中多了責任與自強;行為深藏了曾經的大度,舉止里揮灑著強烈的擔當與自立;思維延續了固有的細致,話語中透出了自信與思想。
時光如流水,“雙名”工程的學習進入了尾聲,感謝“上海市教師發展專業辦公室”(專著支持項目)對盧雨校長《給孩子別樣的經歷——基于場館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感悟》一書撰寫與出版給予的支持。全書折射了她堅定的“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立場,“育人為先”的教育價值追求,實踐校長課程領導的專業能力,推動學校高位特色發展的管理智慧。
全書分為6個部分。第一部分,從孩子的需要角度闡述對學校課程的整體思考,因為孩子“需要更大的課堂”,于是學校就立足于地處南京路,讓孩子在“玩轉上海”中,熱愛這座城市,繼而能成為有“中華民族的脊梁”的公民;第二部分,從課程頂層設計角度,通過“場館課程”,呈現“結構”“策劃”“轉換”的校長“領跑”課程的路徑;第三部分,從課程完善角度,陳述了校長在聚焦“課程讓孩子喜歡”角度下,通過“課程推進”“資源整合”等方法,提供校長在課程實施中的操作與方法,在課程的完善中實現校長的教育創新力;第四部分,從助力學生成長的角度,學校借助數字技術等現代科技成果,建立評價新體系,充分反映校長的教育敏感度;第五部分,從“讓課程更優質”的角度,引入“跨界”“翻轉”等新思路,著力于校本培訓新模式的創生,反映校長的專業眼光與務實態度;第六部分,從“為了孩子的生命成長”的角度,提出了“守護幸福”“師生雙贏”等觀點,反映了一位成熟校長的課程觀點。德國詩人席勒曾說:“真正美麗的東西必須一方面跟自然一致,另一方面跟理想一致。”這可能也是對此書比較貼切的評價。
《給孩子別樣的經歷——基于場館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感悟》寫作歷時一年有余,經歷了艱苦的孕育期,最后呈現了校長在課程領導過程中的理想狀態,即理想引領行動,成效支持探索。全書清晰反映了校長課程領導的第一境界,把“盡心由于知性”反映在生動的案例、靈動的語言中,訴說她在校長課程建設中的感性認識、理性思考;全書更努力地追求校長課程領導力的第二境界,把“致知在于格物”,通過課程結構、課程實施等方面,實踐校長領導課程教學的能力;全書更深遠地流露了校長對課程領導第三境界的渴望,即把課程研究與推進和教育理想相連接,定格了美好只在“燈火闌珊”處的教育詩意。
閱讀書稿,作者的知情、知意、智慧深深吸引并感動了我,“小雨知性”是我的直接表白。我想此書不僅能為正在思考課程建設的校長們提供經驗,也能為致力于校長專業能力提升的校長們提供實踐范例,更能以文覓友、以文會友,在課程建設的研究領域中,與志同道合者“見字如面”,心意相通,同思共研,不斷站在新起點上,聚焦“教育為了孩子而改變”的新成果。
教育沒有最好,只有更合適,為了孩子的幸福,為了每一個孩子的成長,我們的教育改變永遠是“進行時”!
是為序。
盧雨,中學高級教師,上海市黃浦區曹光彪小學校長。上海市普教系統“雙名”工程第三期培養對象。曾獲上海市園丁獎、上海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工作者、第三屆“長三角”教育科研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先后主持3項市級課題研究項目,研究成果多次獲國家和市級獎項。
一、靈感,來自“玩轉上海”
校長視角
想帶孩子看世界——場館課程的整體思考
1. 孩子需要更大的課堂
讓教科書中的上海“立體”起來
去自然博物館“讀懂”植物生長
想要站上音樂廳舞臺當一回“明星”
2. 城市名片中蘊藏的新課程
尋找上海的城市名片
不斷縮短從活動到課程的連線
二、創生,校長“領跑”課程
校長視角
為孩子設計學習路線圖——場館課程的頂層設計
3. 綜合性長課程的架構
走進上海博物館
歡樂上海行
品味上海
4. 主題活動模塊的策劃
美麗的陶瓷
我的車,我做主
速寫新天地
5. 學習方式的轉化
為自己扎染一條絲巾
我們是小小城市設計師
穿越恐龍地帶
三、改進,撬動課程的創新
校長視角
課程為孩子的喜歡而改變——課題研究推進場館課程完善
6. 以項目驅動完善新課程
學情調研報告的實施與改進
在場館中學詩書畫印
“移動課堂”加盟
7. 為孩子盤活各種資源
受歡迎的“家長講師團”
場館資源進校園
職校師生來牽手
8. 推陳出新,課程實施的寶典
一起來選課
屋頂上會生長的課程
線上玩轉石庫門
四、評價,洞開課程新天地
校長視角
為孩子成長評價選取新標桿——突破傳統課程評價方式
9. 評價為課程學習保駕護航
讓評價培養學生的文明行為習慣
“完全手冊”的誕生與自主評價
檔案袋里飛揚的個性與詩意
10. 數字技術讓評價更鮮活
與學習同步的即時反饋
分享點贊我們的作品
用數據管理課程實施
五、研修,開啟教師培訓新模式
校長視角
建立課程學習“共同體”——凝聚跨學科團隊力量的培訓策略
11. 啟發教師跨界思維
打破邊界,起爆能量
提高品位,學會欣賞
12. 注入校本研修新內涵
給予教師設計思維
實訓反思,提升N 項能力
13. 翻轉式的培訓大課堂
學生給老師上課
培訓空間大挪移
六、收獲,生命成長的學力與素養
校長視角
一切為了孩子的幸福成長——感悟課程改革的時代內涵
14. 守護學生的幸福感
每一朵小花都燦爛
發現自己的閃光之處
助力孩子的自我突破
15. 教師與課程共舞雙贏
跨學科合作中的智慧迸發
相遇課程,從此不再走散
團隊在文化滋養中壯大
16. 讓更多孩子分享同樂
拓寬校際課程快車道
“夢想館”又迎新客
校長視角
想帶孩子看世界——場館課程的整體思考
人類已經邁入一個不確定的大時代,未來孕育了太多的不確定,可謂“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元化引發的各種思維挑戰和碰撞,給正在邁向現代化和國際化的中國學校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既帶來了機遇,也提出了挑戰。如何在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與交鋒更加頻繁、意識形態領域斗爭更為尖銳復雜的態勢下,始終保證學校教育沿著科學的軌道健康行進,是每一位中小學校管理者必須擁有的清醒認識和擔當。
從2010年擔任校長起我就常常在想,學校教育的本質是育人。《上海市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以育人為本,把‘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作為核心理念。”這就是說,我們的黨和政府已經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滿足學生的終身發展需求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求學校和社會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為每個孩子敞開成長與發展的空間。
我們為人民辦教育辦學的價值取向一定要建立在育人本質的基礎上,要關注學校該留給孩子什么,特別是為孩子離開學校后的成年生活準備什么。我們應找到自己學校辦學的“定海神針”,尋找學校課程的“獨特味道”,讓我們這所位于繁華商業中心區的小學能夠因勢利導,喚醒莘莘學子們生命中的精彩和美好。試想,多年后,一大群青春洋溢的男生女生或一批又一批似曾相識的青年、壯年人重新推開我們小學的校門,拉住頭發花白的我和我的同仁的手,一起回憶青蔥歲月中難忘的點點滴滴……那將是何等美滿的幸福時刻!面向每個孩子的發展與未來的需求構建學校特色課程,一直是我思考并帶領教師大膽實踐和改革的原動力。
每一所學校的課程開發、設計、實施都基于學校特有的文化。課程設計從其產生開始就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在我擔任曹光彪小學校長的頭三年,我和我的團隊承接了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市級項目課題“現代城區人文傳統教育的實踐研究”。我將課題研究的過程,作為促進教師團隊建設、推進學校內涵發展的過程。圍繞“現代城區的特點、人文傳統教育時代內涵的確立,以及在教育現代化背景下小學人文傳統教育方法的選擇與創新”等關鍵要素,利用校本研修多次對教師進行專題培訓。使全體教師對課題的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的校本定位、實施路徑等有較明確的理解和認同,各自帶著思考在教育教學中去實踐、去探索,并由此在學校各項工作中逐漸顯現出諸多可喜的變化。伴隨著課題在活動、課程、課堂、環境、社區等領域的滲透與推進,尤其是“玩轉上海——博物館課程的實踐”專題的開展,給教師和廣大學生帶來了快樂而有意義的體驗與感悟,使我在分享喜悅的同時開始思索并捕捉學校課程建設的有效信息。
課程是學校有意識設計的教育內容,是實現學校育人目標的設計藍圖。課程規劃要在兼顧效益性、適切性、前瞻性等原則的前提下,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做好全方位的準備。課程作為文化知識的載體,是幫助學生間接傳承人類文明的主渠道;課程作為學生經歷成長的平臺,是培育個體生命意識的孵化器;課程作為文化媒介,是引領學生走向幸福人生的“燈塔”。每一所學校特有的文化貫穿于課程開發、設計、實施的始終。學校的課程體系決定了學校的發展脈絡,決定了學校的發展方向,也決定了學校的發展品質。
回想起當初之所以會選擇學校附近的博物館作為課程實施的載體,還是源于課題中期匯報時一位專家的建議。如何把參觀變成一門“課程”,挖掘出“近水樓臺”背后的“深潭源水”,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從“帶孩子逛博物館”到“設計博物館課程”,這事雖有意思,但并不簡單。我和我的團隊開始了“摸著石頭過河”的實踐探索。
我首先翻閱了許多書籍與雜志,對國內外學校利用博物館等場館開設課程的情況做了情報檢索后,發現英美兩國博物館的館校合作分別始于19世紀晚期與20世紀初,參觀訪問、博物館資源外借是當時最主要的形式。然而,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英美很多博物館在支持學習的理論研究、直接面向學生的教育項目、面向教師專業成長的項目、第三方組織的介入與協調等實踐層面積累了大量案例,為國內館校合作與博物館課程資源開發提供了寶貴經驗。相比較而言,國內博物館館校合作與博物館課程資源開發起步要晚一些,但隨著國內博物館與主管部門的多方努力,尤其是近年來,在課程資源開發政策探索和理論與實踐層面都取得了一定進展。進入21世紀后,在博物館免費開放政策的推動下,加之課程改革的契機,館校合作議題下的博物館課程資源的開發成為了博物館教育的重要內容。博物館課程的開發主體與模式呈現多元性,各個地區博物館課程開發存在地區特色與不平衡性。博物館課程資源的開發既有以學校為主導的結合學校課程的開發,也有館校合作或以博物館為主導的突顯博物館教育特色的博物館課程資源開發。博物館課程開發主要活躍于國家與省級博物館,而且課程開發中對社會資源整合程度較高。一方面,大部分課程以學校或老師為主導開展,目的是豐富課程;另一方面,博物館依托綜合實踐課程、校本課程等相對具有綜合性的課程形式,通過與學校聯合開發課程或以博物館為主導研發課程,努力尋找博物館與學校多學科的結合。實踐證明,館校合作課程開發中,教師的意愿與專業成長訴求對館校合作效果是否達成、合作是否可持續開展起著關鍵的作用,也對課程實施前與課程實施后的博物館課程能否落實并達成效果起著重要作用。而在所有博物館課程的設計中,學生并不是被動的接受者,發掘學生的需求與主觀能動性同樣重要。家長作為孩子成長的陪伴者,孩子與家長分享對博物館課程的感受也促進了家長對課程的肯定與支持。
其次,我靜心思考我們的博物館課程應該如何校本化地開發與實施。專家的點子固然不錯,然而一所小學能把博物館課程做好并實現博物館課程校本化嗎?開發和設置博物館課程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嗎?怎樣在實踐和空間上給新課程的開發和實施以保障呢?正當我面對挑戰舉棋未定時,一個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教研展示活動點醒了我。我們學校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是最早推開校門以社會為課堂的“立體型”課程。當學到有關“石庫門”教學內容的時候,教師和學生會去“新天地”,在那里學畫石庫門的素描畫;當學到“上海的老品牌”時,教師和學生會去參觀城市規劃館,講舊時弄堂的俗語,玩弄堂里的游戲;當學到“生意興隆的商業街”時,教師會帶著學生閑逛在南京路的步行街上,感受城市的繁榮,并用問卷的方法了解新舊上海人對上海的認知和情感;當學到“民居里的革命身影”時,又可以結伴來到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在參觀中感悟中國共產黨偉大的革命精神……“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立體化”轉變,其實是一種理念的突破,也是一種學習方式的轉變。它為孩子們推開了另一扇窗,讓孩子們通過跨越圍墻的學習,在真實情境中學會了交流、懂得了欣賞、豐富了經歷,培養了能力。
那一年,恰逢《上海市小學實施“快樂活動日”指導意見》出臺,更是為學校校本化實施課程提供了時間與空間的保障。“拓展學習時空,豐富學習經歷”的新課程理念需要一種落實的載體,我們遵循“以生為本、凸顯校本、持續發展”的原則,在課時不變、課程內容不減的前提下,對學校的探究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班隊會、社會實踐活動、體育活動、社團活動等進行統整,整合校內外資源,設計符合學校和學生實際的“快樂活動日”各項活動。利用周邊優質場館資源,把學校課堂移至博物館成為了我們對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探究型課程有機整合的新思路。
于是,利用社會教育資源——學校周邊的博物館進行實踐性學習,以“拓展學習時空,完善學習方式”的新課程理念增強學校課程改革深入發展的操作力,引導學校教師改革課程實施形態,重視課程實施過程對學習情境的創設意識與能力,指導學生提高在真實情境中體驗知識生成與應用的能力,增強學生對多樣化學習資源和學習內容進行“問題化”“結構化”的處理與認識能力的場館課程整體框架有了雛形。
我想帶領教師們去嘗試,去探索,通過校內外教育融合的新實踐,在一定情境下開展教學活動,讓孩子在體驗知識概念的形成與意義的過程中,貫通歷史與現在,連接現實與未來,認識自我與世界……變得更有眼界,更會交往,更有規則意識,更懂得欣賞。從社會的前瞻和未來的發展來看,學校只是學生生命成長中的一個學習加油站,如何給予每一個學生以正能量的必要裝備和持續學習的能力和方法才是值得學校高度關注的關鍵所在。無論未來人類社會遭遇驚濤駭浪還是熊熊烈焰,我們的學生都能挺起堂堂中華民族的脊梁。
校長必須是學校課程的總設計師。校長的課程領導不只是研究學校的課程計劃,不只是管理校本課程,而是整合資源和人力,全面統領課程改革在學校中的實踐與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