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氣的智慧》:一本能顯著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質(zhì)量的書,在日本暢銷多年。日本人氣禪僧教給我們幸福生活的簡單習慣。收錄的案例學習,可以讓你迅速活學活用。
枡野俊明,當代日本枯山水的主要代表人物,日本當代景觀設(shè)計界杰出的設(shè)計師之一,多摩美術(shù)大學環(huán) 境設(shè)計學科教授、日本造園設(shè)計事務所創(chuàng)始人、日本禪僧大師和日本古剎建功寺第18代主持。
第2章
心平氣和者的禪性修養(yǎng)之43個習慣
不怒之“心”
1. 摘掉有色眼鏡
請問你在看周圍的世界時,戴著一副怎樣的眼鏡呢?
“眼鏡?”
對的,但是這里并不是指矯正視力的眼鏡,而是指你戴在內(nèi)心上的眼鏡。
我們看待周圍人的時候,往往看不到他們的“本來面貌”。我們習慣在見到一個人的一面后,就對其下定論: “這個人是這樣的一個人”。當我們戴著墨鏡看風景時,風景就會失去原來的色彩。同理,當我們帶著各式各樣的偏見去看待人們時,就如同戴著一副“有色眼鏡”一般,我們內(nèi)心的眼睛也會變得渾濁。
我的朋友曾給我講過一個真實的故事。因為工作原因,他見到了一個藝人,這個藝人他一直非常討厭,可是實際接觸后,他發(fā)現(xiàn)這個人其實非常好,和印象中的完全不同。
你現(xiàn)在是否還會因為討厭某個人而全面否認他的一切行為?是否還會因為這個人生氣、感到焦慮?同一件事情,如果是別人做的,你會欣然接受,可換做你討厭的人,你就會百般挑剔,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你的確戴了一副深色的有色眼鏡。
佛教認為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如明鏡般干凈純粹,即每個人都擁有“佛性”。換個詞來說,也可以把佛性看做是“純粹的自我”。再通俗點說,就是指我們可以像鏡子一樣,如實地反映出宇宙萬物的真實面貌。也可以認為是我們懂得體諒他人、想要幫助他人之心,與生俱來的仁慈之心。實際上,不僅是你,還有你討厭的人都擁有佛性。當你意識到無論是誰都擁有令人敬重的佛性時,那么你的思想境界就正在靠近佛祖,你和你所看到的佛性已融為一體。我們把這種狀態(tài)稱作“見性成佛”。
如果戴著有色眼鏡就看不到佛性。你會發(fā)現(xiàn),當我們摘掉戴在內(nèi)心上的眼鏡時,眼前會豁然開朗,我們會看到周圍人的本質(zhì)。例如我們會看到周圍人善良、有人情味的一面,而這些我們從未留意過!
現(xiàn)在我們首先需要知道自己到底戴了一副怎樣的眼鏡。只要清楚了這一點,
那么總有一天,我們會摘掉這副眼鏡的。
P32
2. 明珠在掌
“我想要這個”,“我討厭那個”,“我要贏了那個人”,“好羨慕周圍的人”,人生在世,無論誰都有過這些想法。
欲望、固執(zhí)、爭奪、嫉妒……這就是我們的“煩惱”。
我們時常無緣由的發(fā)火,因一點小事就和別人發(fā)生爭執(zhí),工作時不能集中精力,當我們的生活總是出現(xiàn)這么多問題的時候,我們的內(nèi)心或許已被煩惱重重包圍。
就像我們每天會清掃灰塵一樣,如果不定期“清掃”煩惱,不知何時煩惱就會壓的我們動彈不得!
有一個禪語叫做“明珠在掌”。
這個禪語告訴我們,我們不用跋山涉水,歷經(jīng)千辛萬苦去尋找寶藏,因為寶藏就在我們手中。佛中認為佛性就是我們的寶藏,每個人都擁有佛性。
可關(guān)鍵在于我們能否讓埋藏在身體內(nèi)的佛性發(fā)出佛性的光芒。
雖說大家都有佛性,但是只有經(jīng)過我們精心地打磨,它才會展露光芒!
正如日本曹洞宗的始祖——道元禪師所言:“無論哪種石頭,只要經(jīng)過精心雕琢就能成為美玉”。
這和中國古語“玉不琢不成器”的含義不謀而合。也就是說,不管煩惱怎么包圍佛性,只要我們精心雕琢,佛性就會展露光芒。
但是如果我們總是因為別人的言行舉止,氣得面紅耳赤,因為競敵的晉職加薪,嫉妒到眼紅,那么我們就沒有多余的精力用于雕磨自己手中的寶藏。另外,一味地追求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對未來憂心忡忡,這樣都會讓佛性的光輝失去光澤。
難道我們就要這樣被煩惱困擾一生嗎?還是將這一生用于雕琢自我呢?
P34
3.任運自在
去年夏末,我從外地出差回來時,乘坐的是新干線。列車受臺風影響,被迫臨時停車。
乘客們只好在車廂內(nèi)等待,大概有好幾個小時過去了,列車都沒有重新發(fā)動的跡象。換做平時,估計這個時候都到新橫濱了吧。
此時終于有一名乘客按捺不住,對售票員大吼大叫了起來:
“到底要讓我們等到什么時候?!” 其實我也很明白這位乘客的心情,大家都想早點回去?墒俏覀儸F(xiàn)在的對手是臺風,無論你怎么怒吼,也無法趕走臺風。臺風不走,列車也不能重新發(fā)動。
我們在生活中也會碰到一些棘手的問題。例如為了提高工作業(yè)績我們會遇到一些困難,但是只要我們竭盡全力地去解決,就會有收獲。可是,人生中也有許多無奈,許多讓你感到束手無策的時候。無論你怎么努力,怎么潛心祈禱,都無濟于事的時候。
例如我們或者家人生病、受傷。特別是遭遇天災人禍時,在大自然面前的時候,我們最能感到人類的渺小。當我們身處超出自己能力解決范圍的問題中時,我們只需要體味它帶給我們的感覺就夠了。因為這些經(jīng)驗只有在此情此景中才能體味的到。
“今天真倒霉,怎么就坐上這趟新干線了!
無論你怎么埋怨也無濟于事。但是我們可以利用這段時間讀讀書,處理些工作上的事情,用于思考平日里來不及去思考的事情。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把不好的事情變成美好的事情。
禪語“任運自在”講得也是這個道理。順其自然、珍惜緣分,這樣就可以活得悠閑自在。
大自然不能按照人類的意愿變化,同理,別人也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發(fā)展變化。當我們遇到自己討厭的人時,知道別人在背地里議論自己時,你肯定也曾氣得牙癢癢吧。當你沒有得到回應或者沒有得到相應的評價時,你是否想要進行申訴,想把對方說得服服帖帖?但是,你是否想過,別人也有自己的立場,也有自己的思考方式。
請記住以后不管遇到何種狀況,為了能夠活出瀟灑的人生,我們要做到“任運自在”。無論是遇到自己討厭的事,還是讓自己氣憤的事,或者是遭遇突發(fā)事件。
P36
4 請勿刻意壓制怒氣
當我們向平靜的湖面投擲小石子時,湖面會蕩開層層漣漪。
你想讓湖面恢復平靜,就用手去按那些波紋,結(jié)果適得其反,又出現(xiàn)了新的波紋。波紋一層連著一層,波及范圍越來越大。
那么,我們怎么做才能消除波紋呢?
答案其實非常簡單。那就是不要刻意去管這些波紋,過一會湖面自然會恢復平靜。
與消除水面的波紋是同樣的道理,當焦躁、憤怒在心頭蕩起層層波紋時,我們也應該以這樣的方式來處理。如果我們像數(shù)山羊一樣,一直告誡自己“我不能生氣”,“我要快點忘記這件事情”,那么情緒就會更加波動。因為我們越是強迫自己不要去想什么事情,就越會不自覺地去想什么事情。
“啊,我現(xiàn)在太氣憤了”,“我根本無法冷靜下來”,這個時候請你用丹田(在臍下7.5cm左右的位置)做一個深呼吸吧。然后,不要再去刻意壓制感情了,讓它自然地發(fā)泄出來。
當然,這里說的發(fā)泄并不是讓你對周圍的人隨意發(fā)泄。而是讓你集中精力去做眼前的事情。
任何人都有自己要做的事情。工作、家務、學習、志愿活動等。我們也可以整理下房間,處理一些一直來不及處理的瑣事。我們也可以去會會朋友。當然也可以盡情地玩耍。
如果我們一時不知道要干什么才好,就先給自己制造出一點休閑的時間,例如沏壺茶之類的。
我們不要為了得到什么,為了獲取一些利益才去做什么事情。
我們要做的是心無雜念地專注于眼前的事情。當我們動動手,動動腳,讓自己運動起來時,蕩漾在心頭的波紋就會慢慢消失。
P38
5. 人各有異
“你說話總是不得要領(lǐng)呀!
“你就不能早點開始工作嗎!”
無論誰聽到這樣的話,都會覺得受到了羞辱,情緒會受到波動。但是對方的本意真的是為了羞辱你嗎?
就像人們欣賞風景一樣,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色也不相同。同理,面對相同的事情,人們的立場不同,看待事情的角度也就不同。
也許對方只是想處于一個比你優(yōu)勢的地位,也許只是為了掩飾自己的不自信,才故意用語言攻擊你。
別人總是有別人的“理由”。當我們聽到了自己不想聽到的評價時,就當做沒有聽到就好了。
可是如果我們能從對方說的話中學到東西,那就應該洗耳恭聽,讓自己更好地成長不是很好嗎。
但是我們一定要記住,別人是別人,自己是自己。如果我們總是被別人的言語所動搖,總是因為別人而緊張兮兮,那么就等于減少了我們自己支配自己人生的時間。此外,如果總是瞧不起他人,一味地貶低別人,那么我們也會變成自己瞧不起的樣子。
不知大家是否聽說過“山是山,水是水”這一禪語。
山作為山,水作為水,安分守己,從不互相干擾。
山不會對水說:“水,你要變成山”,相反水也不會對山說:“山,你要變成水!眱烧咭圆煌男螒B(tài),和諧共存于大自然當中。
人類生活的社會亦是如此。A不可能變成B,B也不可能變成A。此外,要是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于別人,只會破壞彼此的平衡。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努力扮演自己的角色,認真地生活。唯有這樣,我、你、他,才可以活得灑脫自在。
P40
6. 請勿固執(zhí)己見
無論是誰都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某日,兩個僧人為了一面在風中飄動的旗子,爭得面紅耳赤。一個僧人說:“不是旗子在動,是風在動。”另一個僧人爭著說:“不對,動的是旗子,不是風!眱蓚人誰都不肯讓步。
此時一位高僧路過,高僧說了一句話就離開了。
他說:“既不是旗子在動,也不是風在動,而是你們的心在動!
兩人聽過高僧說的話后,肅然起敬,呆呆地望著高僧遠去的背影。
你是不是也認為只有自己是正確的呢?我們?yōu)榱俗C明自己是對的,扯著嗓門和別人爭吵。因為此時的我們,已經(jīng)被固執(zhí)蒙蔽了雙眼,只顧著考慮自己的立場、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宣揚自己的價值觀,只顧著指責對方。
佛教中,“慈悲”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
慈悲即指一顆仁慈待人、寬容待物的內(nèi)心。
即便是對方的錯,你一個勁地指責對方也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此時的他們就像頂風前行的旅行者一樣,只是將頭鉆進衣領(lǐng)擋風,一時的低頭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妥協(xié)而已。
別人和自己,兩者并不是對立的,而是統(tǒng)一的。禪中把這個狀態(tài)稱作 “不二”。不是“你”和“我”,而是“你即我,我即你”。
如果這樣一想,我們就會覺得和別人的勾心斗角、爭高爭低都沒有意義。這個觀點和前面一篇文章的觀點看起來有些矛盾,但這也是禪的另一種智慧。
禪中講“遠離私見”。
這是指我們可以嘗試著放下自己的想法,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
當我們徹底拋開一己之見時,你會發(fā)現(xiàn),我們的人際關(guān)系變得更加和諧了。
P42
7.專注眼前
當你開著車,想要快點達到目的地時,你就會抓緊方向盤,目不轉(zhuǎn)睛地盯著前方,卯著勁地踩油門。當你集中精力全速前進時,一定會最早到達目的地。
此時你會得到周圍人的認可,你自己肯定也能感受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快意。
日本曾經(jīng)刮起過一陣鼓勵人們拼命工作、為社會貢獻全部的浪潮。在這陣浪潮的帶動下,日本成為了經(jīng)濟大國,日本國民享受到了極為豐富的物質(zhì)生活。
但是,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卻十分令人擔憂。
公司、電車、公交、馬路,不管哪里都顯得死氣沉沉。而現(xiàn)在,這種現(xiàn)象更為嚴重。
每個人每天都為了實現(xiàn)目標而疲于奔命。這種一心一意朝著目標前進的生活方式,的確也值得人們尊敬。
但是,禪中有另一種生活方式。即走好自己腳下的每一步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前進。
禪語中用“常行一直心”來形容這種生活方式。
意思就是我們要保持一顆真誠、純凈的內(nèi)心,專注于眼前的事情。
無論周圍發(fā)生什么,不管我們被誰趕超,我們都應該一心一意地做好自己的事情。這樣的話,你就會培養(yǎng)出自信心。自信心可以讓我們不再輕易為外物所動搖,可以讓我們在自己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按照自己的步調(diào)行走,我們才能發(fā)現(xiàn)路旁盛開的美麗花朵,聽到枝頭鳥兒的陣陣鳴囀,感受到大自然的運行法則,體味到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扶持。
時不時地放慢腳步,回顧自己走過的路,確認自己前進的方向,這樣的生活方式也值得我們仔細品味。
P44
8. 深呼吸
眾所周知,憤怒這種情緒是很難控制的。
人人都知道我們“一定不要生氣”,但是往往因為一個突發(fā)狀況,我們就會火冒三丈,失去理性,言辭激烈。很多人也討厭這樣的自己。
而且往往事后回想的時候,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因雞毛蒜皮的小事,情緒失控。但此時我們只能追悔莫及。
為了讓自己不再被憤怒牽著鼻子走,我們需要學習如何才能掌控情緒。
控制已經(jīng)產(chǎn)生的怒氣,其實是有秘訣的。這個秘訣也非常簡單。
那就是當發(fā)生令我們感到不愉快、感到生氣的事情時,在我們想要出口傷人之前,請深呼吸。這個呼吸并不是平時的那種呼吸,而是要慢慢地大口地用丹田呼吸。我們需要用呼吸的時間來調(diào)整自我。
你也許會懷疑:“要是這么容易的話,我還煩惱什么呀!”
但這個方法的確有效。我敬重的板橋興宗禪師,即大本山總持寺的原住持,為了平息怒氣,就在使用這個方法。在我印象中,禪師從來沒有生過氣。我詢問禪師不生氣的方法時,禪師講到,如果感到生氣,就邊用腹部呼吸,邊在心里默念三遍“感恩的心”。
在你默念“感恩的心”的時候,內(nèi)心就會慢慢地冷靜下來。
你也可以默念其他內(nèi)容,“再等一下”、“沒關(guān)系”、“忍耐”……同時用腹部呼吸,以讓怒氣不涌上心頭。
說出去的話,如潑出去的水!皩Σ黄,是我的錯,就當做我剛才什么也沒說好不好”,甜言蜜語、哭天喊地都無濟于事。已經(jīng)破裂的情感、破碎的信任是很難修復的。
因此,當我們生氣時,想要責怪對方或者開口破罵前,請爭取寶貴的間隙用于冷靜自我。這點將決定我們能否擺脫憤怒走向自由。
P46
9. 做真實的自己
你是否時常會想:“只要稍加忍讓,周圍的人就會覺得我人好,就會喜歡我了”,“只要掩藏起自己的鋒芒,就能和大家和睦相處了”?
還是會想:“如果人不逞強、不好好露個臉,就會輸給別人”,“如果自己的能力不被大家認可,就不能出人頭地”?
但是實際上,你的一點點忍讓,一點點逞強都給你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因為你扮演的并不是真實的自己,而是“官方的自己”。一旦當這個“官方的自己”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人就會一直這么扮演下去。但是,因為我們總是戴著一個大大的面具,將真實的自己捂得嚴嚴實實,所以我們的內(nèi)心非常痛苦。
也許這個面具一直保護著你。但是,當出現(xiàn)事與愿違的情況時,這個面具就會顯露弊端。
一直以來所有的忍耐、委屈都會化作憤怒的情緒,一涌而出。
“我明明一直這么努力!”
“我長期以來的忍氣吞聲,為何會換得這個結(jié)果!”
人們雖然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但是卻出生在不同的地方,生長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接受著不同的價值觀教育,每天還要互相打交道。彼此之間,發(fā)生些摩擦也是在所難免的。而且大多數(shù)人在評價別人時都戴著有色眼鏡,我們難免也會聽到一些不中聽的評價。
當出現(xiàn)事與愿違的情況時,我們就摘掉這個捂得我們透不過氣的面具吧。你會發(fā)現(xiàn)摘掉面具后,我們可以比想象中活得更加輕松自在。平時越是忍耐,越是逞能,就越能感到解脫的快樂。
請把“隨所快活”這一禪語銘記在心。
這是指無論我們身在何地,都不要點頭哈腰、裝腔作勢、精神緊張,我們只需活出真實的自我。這也是禪所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
無論何時,只要做真實的自己就好。不要根據(jù)頭銜、立場來改變自己待人接物的態(tài)度,應該理性地看待對方。
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就可以一直活得輕松自在。
P48
10.不要總認為自己是受害者
你在什么時候會感到生氣或者焦燥呢?
是當上司或者同事對你說了什么讓你難以接受的話時?還是你走在路上忽然被誰撞到時?是當你在收銀處或者銀行,排了很久的隊時?還是當你熱情地幫助別人,別人卻絲毫不知感恩時?
讓我們想一想,我們?yōu)楹螘谶@些時候感到生氣呢?因為在這些場合,我們總是覺得自己是“受害者”。
你認為自己受到了傷害,想著如果不給予反擊,就會陷入更深的困境。因此你會投訴這投訴那,會言辭激烈地質(zhì)問對方。就算你當時忍氣吞聲了,但是事后,你會把在那里受的氣全部撒到親人身上。
其實,你自己也明白這樣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會讓自己產(chǎn)生新的怒氣,增加不愉快的回憶而已。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做才好呢?
在這里,我想講一位中國禪僧的故事。
一位禪僧詢問路人,哪里有可以借宿的地方,然后他從町人 那里打聽到,附近有座山,山上有個寺廟可以借宿一晚。可當他找到地方時,看到的卻是一個破爛不堪的寺廟。但是,禪僧還是決定今晚就住在這里了。他撿了些木頭,開始生火取暖。
火光照亮了四周的黑夜,此時,他看到火堆的上方有落葉在半空中飛舞著。他仰起頭,發(fā)現(xiàn)原來屋頂破了一個洞,再仔細一看,月光也正好從那里漏了下來,灑在了自己的身上!
僧人高興極了,說道:“這是月光送來的祝福呀。今晚能在這里過夜,真是太幸福了!
如果換做普通人,面對這樣的場景,肯定會覺得自己多么可憐,會傷心地抹眼淚,可是僧人卻認為這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你是否也想這樣輕輕松松、快快樂樂地生活呢?
其實我們轉(zhuǎn)變一下心態(tài),不要把自己當做受害者就可以了。
如此一來,不管碰到怎樣值得我們怨天怨地的場景,我們都可以從容面對。禪告訴我們境由心生,心態(tài)改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