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學(第2版)》結構與第一版相比作了較大調整,在教學中更加注重社會金融實踐內容安排,全書分為貨幣金融概覽、微觀金融運行、宏觀金融運行和管理三大部分。每部分都有自己的側重點和基礎理論介紹,希望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對金融學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論分析能力和動手能力,為學生今后對金融學研究提供一個基礎和平臺。
《金融學(第2版)》適用普通高等教育金融學、經濟學等相關專業本科生、MBA學員等閱讀使用。
本書是我們結合多年的實際教學經驗和本科生學習要求編寫的。由于課堂教學時間的不斷收縮,無法將浩瀚的金融理論和金融現象在課堂上全部傳授給學生,因此,本教材結合工科學生作業多,閱讀時間不足、對知識的理解更抽象等特征,力求知識內容簡單明了,重在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介紹,主要章節附有閱讀資料或案例,以幫助閱讀者理解相關知識和理論。
與第一版相比,本教材的結構也作了較大調整,除了第一章在教學中要求學生結合高中的知識自學外,其余部分在教學中注重社會金融實踐,從金融系統的融資方式到融資中介機構和融資基礎——信用,再到金融領域的兩大經濟杠桿——資金利率和貨幣匯率的相關分析,從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場交易到商業銀行運行,使學習者能夠結合身邊的金融現象和簡單問題學習基礎的金融知識。同時本書收集了部分近期發生的金融風暴案例供學習者分析。此外,本書在微觀金融基礎上結合一國對外的收支、儲備、規范貨幣運動的匯率制度對信用貨幣的投放者中央銀行及其貨幣政策進行描述。全書從日常金融現象人手,分析利率和匯率等金融理論,介紹金融制度和金融政策,力圖給讀者一個從點到面、逐漸深入且簡單明了的知識體系。
再版前言
第一篇 貨幣金融概覽
第一章 貨幣與貨幣制度概覽
第一節 貨幣
一、貨幣起源
二、貨幣形式的演變
三、貨幣的本質和職能
四、貨幣與財富和貨幣與收入的差異
第二節 貨幣制度
一、貨幣制度及構成要素
二、貨幣制度的發展和演變
第二章 金融系統概覽
第一節 金融系統
一、金融系統
二、金融機構
三、金融市場
四、資金融通方式
第二節 信用和風險
一、信用
二、金融風險
第三章 資金利率和貨幣匯率
第一節 資金利率
一、利息率和收益率
二、利率的種類
三、影響利率水平的基本因素
四、利息的計算方式
第二節 貨幣匯率
一、外匯和外匯種類
二、匯率的標價方法
三、匯率的種類
四、不同制度下的匯率形成依據
五、長期匯率形成的理論基礎——購買力平價
六、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
七、匯率變動對經濟的影響
第二篇 微觀金融運行
第四章 金融交易工具
第一節 資本市場工具
一、股票
二、債券
三、證券投資基金
四、金融資產的性質和特征
第二節 貨幣市場工具
一、貨幣市場工具的分類
二、貨幣市場金融工具的特點
第三節 金融衍生工具
一、金融期貨
二、金融期權
三、金融期權與金融期貨的區別
第五章 金融市場交易
第一節 資本市場交易
一、資本市場及資金供求者
二、證券發行
三、股票上市、退市和ST制度
四、證券交易
五、股價指數
第二節 貨幣市場交易
一、貨幣市場及功能
二、同業拆借市場
三、短期國債市場
四、回購協議市場
五、票據貼現市場
第三節 外匯市場交易
一、外匯市場
二、即期外匯交易
三、遠期外匯交易
四、掉期交易
五、套匯交易
六、套利交易
第六章 商業銀行業務及其管理
第一節 商業銀行功能及商業銀行制度
一、商業銀行及其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功能
二、商業銀行的制度
第二節 商業銀行的業務
一、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類型
二、商業銀行的負債業務
三、商業銀行的資產業務
四、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
第三節 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
一、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演變過程
二、商業銀行貸款管理
三、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
四、商業銀行資本充足性管理
第三篇 宏觀金融運行和管理
第七章 國際儲備和國際收支
第一節 國際儲備
一、國際儲備及其構成
二、國際儲備的來源
三、國際儲備的管理
第二節 國際收支
一、國際收支的含義
二、國際收支平衡表
三、國際收支分析
四、國際收支調節
第八章 匯率制度和人民幣匯率管理
第一節 匯率制度
一、匯率制度及其典型類型
二、固定匯率制與浮動匯率制的比較
第二節 人民幣匯率的管理制度
一、人民幣匯率的演變階段和形成基礎
二、1994年以前的外匯管理制度
三、1994年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和匯率形成基礎的變化
四、2005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
第九章 中央銀行
第一節 中央銀行及其職能
一、中央銀行設立途徑
二、中央銀行的組織形式
三、中央銀行的獨立性
四、中央銀行的職能
第二節 中央銀行的資產和負債
一、中央銀行的資產與負債的內容
二、中央銀行的經營特點
三、基礎貨幣與中央銀行的資產和負債
第三節 銀行體系的貨幣供給
一、貨幣供應量和貨幣層次
二、中央銀行的基礎貨幣供給渠道
三、商業銀行的存款貨幣創造
四、貨幣供應的計量模型和決定變量
第四節 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
一、貨幣政策的特征和功能
二、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目標
三、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
四、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
五、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
六、其他貨幣政策工具
參考文獻
貨幣(money)是與商品經濟相聯系的經濟范疇,是在長期的商品生產和交換過程中產生與發展起來的。只要是商品經濟社會,就必然存在貨幣。然而貨幣一旦獨立于商品形態之外,它又會對整個商品經濟起重要的反作用。因為貨幣運動的一切經濟現象,諸如信用貨幣的發行、資金的借貸、貨幣供應量的調控以及貨幣資金在國際間的轉移等金融問題,都不是簡單的貨幣現象的變換,而是復雜的社會經濟活動的綜合反映,它涉及國民經濟的許多方面。可以說貨幣既是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又是使社會再生產過程復雜化的一個因素,它既能促進經濟發展又能引起經濟紊亂。因此,研究貨幣及貨幣與經濟的關系成為現代金融理論的基本點與中心課題。
第一節 貨幣
一、貨幣起源
(一)貨幣起源于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社會分工使人們根據自己的優勢生產單一產品,而人們生產和生活的需求又是多樣性的。在私有制度下,解決生產單一化和需求多樣性矛盾的最好手段就是交換,因此,社會分工和私有制促成了商品生產與商品交換的發展。在商品生產和交換的長期發展過程中,從商品中自然分離出來的一般等價物就是貨幣。
(二)馬克思用完整的勞動價值論揭示貨幣產生
馬克思第一個用完整的勞動價值論揭示了貨幣產生過程的本質矛盾。他認為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統一體,一個商品生產者要么擁有商品的價值、要么擁有其使用價值,兩者相互依存又互為條件的關系必然導致交換過程,使商品內部矛盾轉化為商品交換過程中的矛盾。商品生產者出售商品的使用價值獲得價值交換過程,使每個商品生產者私人勞動轉化為社會勞動,交換過程就是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矛盾的轉換過程。這一過程通過價值形式的演變表現出來,并由此導出在商品經濟條件下貨幣產生的客觀必然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