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性區域是擁有獨特“地方品質”的區域,以創新和知識作為其發展的催化劑,因而成為了國家乃至全球最具發展活力的區域。信息時代國家間的競爭在空間上已濃縮為匯集一國要素精華的大都市區域的競爭,而大都市區域的競爭力強弱直接決定了國家間博弈的成敗,因此,如何構建競爭性區域已成為了全球競爭的焦點。在這一背景下,上海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龍頭,要想在新一輪的國際競爭中占有先機,就必須以創新型城市體系建設為契機,加快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步伐,增強城市創新活力,著力培育有競爭性的企業,增強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進一步完善政策法律環境。基于以上認識,上海在“十一五”規劃中,把增強城市國際競爭力作為上海未來五年的發展路線。從OECD的發展經驗來看,區域競爭力提升是大都市創新體系建設的關鍵環節和最終目標,目前,OECD內部已形成了若干特色鮮明的競爭性都市區域,如:赫爾辛基都市區、斯德哥爾摩都市區等。這些競爭性都市區的出現與其采取的發展戰略和治理措施是休戚相關的,同時,OECD內部的其他具有不同發展潛質的區域也都在積極挖掘其特質來進行區域創新,從而不斷提升其區域競爭力,進而發展成為新興的競爭性區域。上海作為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強大的制造業基礎和“四個中心”的初步形成為其構建競爭性區域奠定了厚實的基礎。而國家創新型體系建設戰略的實施為上海進一步提升區域競爭力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加之,上海多年來對跨國投資持續強有力的吸引為其培育競爭性企業,進而提升區域競爭力和催生具備國際化競爭實力的大都市區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技術和信息支持。由此,上海在新世紀必將崛起成為國際創新型競爭性區域體系中的主角。
“區域創新與經濟地理論叢”總序
前言
第一章 競爭性區域:區域范疇的競爭力
第一節 競爭性區域及相關概念
第二節 區域發展戰略的轉變
第三節 競爭性區域的空間衍生發展
第二章 區域競爭力提升與競爭性區域構建
第一節 基于區域經濟發展的理論闡述
第二節 區域競爭力提升的相關理論
第三節 構建競爭性區域的理論創新探索
第四節 小結
第三章 競爭性區域構建的戰略政策
第一節 提升區域競爭力的政策演變及發展趨勢
第二節 培育競爭性企業
第三節 促進創新集群的形成和發展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 競爭性區域構建的多級治理
第一節 地方分權與財政轉移
第二節 區域發展合同
第三節 市政聯合
第四節 跨邊界合作及治理
第五節 地方公務員培訓和激勵企業家精神
第六節 公私合營
第七節 小結
第五章 競爭性區域衍生的催化劑:特色產業集群
第一節 特色產業集群對區域創新和知識聯系的推動
第二節 特色產業集群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規制
第三節 特色產業集群內企業的柔性集聚對區域競爭力的提升
第四節 不同類型特色產業集群成長機制及對區域競爭力提升的推動
第五節 小結
第六章 特色產業集群的空間培育:大學一企業一政府區域三螺旋
第一節 大學一企業一政府區域三螺旋的空間運行過程
第二節 政府營造孕育特色產業集群的區域三螺旋支撐環境
第三節 三螺旋競爭性企業主導特色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
第四節 創業型大學以推進區域三螺旋來提升特色產業集群的競爭力
第五節 小結
第七章 國外典型競爭性區域案例
第一節 競爭性區域的主要類型
第二節 知識創新型區域
第三節 傳統產業轉型區域
第四節 小結
第八章 聚焦上海:獨特“區域品質”的挖掘和提升
第一節 以創業型大學推動構建“知識楊浦”創新區
第二節 政府統領打造“航天閔行”主體功能區
第三節 三螺旋競爭性企業帶動形成“汽車嘉定”產業區
第四節 崇明由大都市邊緣區向現代化生態研創島區的演進
第五節 小結
第九章 兩岸區域經濟空間整合:海峽經濟區競爭性區域體系構建
第一節 以基礎設施的協調與銜接拓展海峽經濟區的區域鄰近性
第二節 閩臺教育、研究和企業區域三螺旋合作推動特色產業集群形成
第三節 以締結臺灣海峽城市聯盟促進海峽經濟區的市政聯合
第四節 以創建廈金特區為樣板實現海峽經濟區的地方分權與財政轉移
第五節 以經濟運行機制的銜接催生海峽經濟區的合同式發展
第六節 以政府間的政策協調為中介帶動海峽經濟區內部的公私合營
第七節 小結
第十章 回顧與前瞻
參考文獻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