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文庫系列·經典珍藏本:儒學基本常識》的結構主要是以縱向時間順序展開的,先從先秦儒學寫起,跨越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直至近現代。以這種時間劃分,把每一個時期儒學的發展狀況、儒學流派以及儒學事件劃歸到每一個章的總論中,然后再詳細介紹每一個時期的儒學名家及其儒學代表著作。
同時,《傳承文庫系列·經典珍藏本:儒學基本常識》還有另外兩章,第一章用來簡要介紹儒學的基本概念、大致發展歷程和一些經學流派。最后一章分門別類地收錄了各個時期的儒學思想。由于儒學思想很多,這里僅收錄了一些比較著名且對我國文化有重大影響力的名家及作品,以饗讀者。
儒學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影響最大的一種思想學說,它創立于春秋戰國時期,獨尊于西漢武帝時期。在先秦以后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儒學思想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而大行于世,它對社會的穩定,對華夏文化的熔鑄,以及對國人性格的塑造都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并成為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的精髓和傳統美德的內核。儒學已經滲透到每一個中國人的骨子里,滲透到中國文化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而且這種影響力還將永久的延續下去。
進入二十一世紀,創新成為中華文化的永恒魅力和持久活力的表征。但是創新并不是要否定歷史,而是要在我國現有的文化基礎上尋求發展和突破。因此,要創造未來,就要很好的認識過去和現在,認識構成中華文化核心的儒學思想。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新創造的文化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更符合中國人的精神需求,儒學思想才能歷久彌新。
為了傳承和弘揚我國儒學思想,本書編者查閱了無數儒學典籍,翻閱了許多現代儒學家的最新學術研究成果,編撰了這本《儒學基本常識》,以供那些矢志于研究儒學或者希望了解儒學的朋友閱讀或參考。
《儒學基本常識》的編撰宗旨是全面、系統、客觀地介紹儒學,但是由于儒學知識過于宏大,內容龐雜,尤其是書中涉及的儒學名家,如孔孟、朱熹、王夫之等人,他們任何一人的學術思想、著作,都非一部巨著所能完整呈現。因此,本書只能用簡單的文字,對他們作一個簡明扼要的介紹,意在通過常識性的儒學知識普及大眾。
本書的結構主要是以縱向時間順序展開的,先從先秦儒學寫起,跨越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直至近現代。以這種時間劃分,把每一個時期儒學的發展狀況、儒學流派以及儒學事件劃歸到每一個章的總論中,然后再詳細介紹每一個時期的儒學名家及其儒學代表著作。
同時,本書還有另外兩章,第一章用來簡要介紹儒學的基本概念、大致發展歷程和一些經學流派。最后一章分門別類地收錄了各個時期的儒學思想。由于儒學思想很多,這里僅收錄了一些比較著名且對我國文化有重大影響力的名家及作品,以饗讀者。
當然,作為一個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思想學說,儒學中還有一些觀點尚存有學術爭議,對此,本書在博采眾說的基礎上盡量選擇被大家廣泛接受的觀點,以便讓讀者更加客觀全面地認識儒學基本知識。文中可能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敬請讀者指正。
第一節認識儒學
想要了解儒學,首先要了解儒學究竟是什么和儒學的歷史發展演變的歷程。儒學發展的時間跨度比較大,但一般說來,它在其演變過程中出現了四個咀顯的發展階段,即先秦儒學,兩漢儒學,宋明理學和近代新儒學。儒學
儒學,即儒家學說,由先師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古代禮儀之道,后來逐步發展成為以“仁”為核心的學說思想體系。儒學簡要地說就是儒家的學問。
一門學說的建立需要豐富的知識積累和長時間的發展,還要經歷無數次的實踐檢驗,儒學亦是如此。從先古圣人伏羲昭示天人之道開始,經過了歷代圣賢的發展完善,凝聚了無窮世人智慧的心血,千錘百煉,最終由先師孔子創立而成儒學思想體系。
儒學注重世人的自我修養,其中心思想“仁”,意指人與人之間所應建立的一種和諧的關系。
對待長輩要尊敬有禮貌;朋友之間真誠、守信用,“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為官者要清廉愛民;做人有自知之明,盡分內事。
儒學是中國古代社會的道德統治體系,要求統治者仁政愛民,對待其他人要有博愛之心;對待上司要忠誠,對待父母親屬要孝順;人要有抱負而有毅力;尊重知識,善于吸取別人的長處;提倡人要到達溫、良、恭、儉、讓的道德境界。
儒學思想在社會方面,基本上堅持親親、尊尊的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儒家的禮治主義的根本含義為“異”,即使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范。只有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理想社會。國家的治亂,取決于等級秩序的穩定與否。儒家的“禮”也是一種法的形式。它是以維護宗法等級制度為核心,如違反了“禮”的規范,就要受到刑的懲罰。
儒家的德治主義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恥辱而無奸邪之心。這是最徹底、根本和積極的辦法,斷非法律制裁所能辦到。
儒家的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并可以有很復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
從這一角度看,德治主義和人治主義有很大的聯系。德治強調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則偏重德化本身,是一種賢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絕對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礎上便發展成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
孔子之后,特別是自漢以來,儒學在絕大多數的歷史時期具有我國國教的地位。經過歷代儒學名家的不斷完善和弘揚,儒學至今仍是華人的主流思想基礎。儒家學派對我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儒教
儒教,又稱孔教、名教、禮教或先王之教。儒教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儒教是以孔子為先師,圣人神道設教,倡導王道德治、尊王攘夷和上下秩序的國家宗教;而狹義上則是指民國初年以來康有為等人的孔教運動。
我國歷史上把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視同宗教,與佛教、道教并稱為三教。儒教一詞首先出現于《史記》。儒教奉《十三經》為宗教經典,以古代官僚機構為宗教組織,以孔廟為宗教場所,以祭天、祭祖、釋奠禮為宗教儀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