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論構建論文集》:這是一本關于管理學者如何構建理論的參考書。
書中收錄了十六篇有關理論構建的西方經典論文,它們分別涉及理論構建的基礎性、相關性和應用性知識。
十六篇文章的譯者憑借自己對中國管理研究的觀察與思考,將文章觀點與本土管理理論構建相聯系,分別對所譯文章進行了或對話、或反思、或拓展式的介紹與評論。管理理論構建會經歷從好的理論到好的理論體系這一必要過程。
相信本書一定會對有志于構建中國本土管理理論的學者帶來啟發。
《管理理論構建論文集》:管理理論的構建既依賴于管理學研究的技術,又離不開管理實踐的藝術,更植根于管理研究哲學。
十六篇理論構建經典文章,十六位中國管理學者的反思與拓展,構建中國管理理論必讀著作。
徐淑英,美國圣母大學杰出教授,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杰出客座教授,曾任教于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和杜克大學,是學術期刊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第14任主編,美國管理學會第67任會長。2002年,創辦中國管理研究國際學會(IACMR)多次獲得研究和學術方面的杰出獎項,是文章被引用率很高的全球管理學家之一,出版了《組織與管理研究的實證方法》《求真之道,求美之路:徐淑英研究歷程》等學術著作。
任兵,南開大學商學院教授,管理學博士。中國本土管理研究與理論建構青年論壇常務理事、理事長;中國社會網與社會資本研究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2014年入選天津市“131”創新型人才培養工程(第二層次)。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組織與網絡、創業與創新、國際商務及本土管理理論。
呂力,武漢工程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副院長,博士后。中國本土管理研究與理論建構青年論壇常務理事、副理事長;中國企業管理倫理論壇常務理事、副理事長。2011年入選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第二層次),2015年入選百名“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具影響力青年學者”。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國本土管理、企業倫理、管理研究方法論。
引言 任兵
第一部分 基礎篇
第一章 科學哲學與知識生產理論
解釋性社會科學:概述(Frank C. Richardson & Blaine J. Fowers),原理 譯
譯者評介
從純理論研究到問題解決:關于知識生產的科學哲學的理論(Martin Kilduff, Ajay Mehra & Mary B. Dunn),賈良定等 譯
譯者評介
第二部分 相關篇
第二章 理論的概念與特征
理論不是什么(Robert I. Sutton & Barry M. Staw),章凱 譯
譯者評介
理論無所及,理論化有所為(Karl E. Weick),杜義飛 譯
譯者評介
扎根理論之所非(Roy Suddaby),韓巍 曾憲聚 譯
譯者評介
那是有趣的!邁向社會學的現象學與現象學的社會學(Murray S.Davi),姚小濤 譯
譯者評介
第三章 通過情境化構建理論
“情境”對組織行為的重要影響(Gary Johns),周帆 譯
譯者評介
創業研究如何構建情境化理論(Shaker A. Zahra),楊俊 譯
譯者評介
情境化研究:以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為例(A.S. Tsui),劉林青 譯
譯者評介
第四章 理論構建的過程
運用程序化研究來構建一個扎根理論(Edwin A. Locke),井潤田 譯
譯者評介
開發關于理論開發的理論(Henry Mintzberg),徐飛 路琳 蘇依依 譯
譯者評介
從借用到混合:組織理論構建過程的再思考(Cliff. Oswick,Peter Fleming & G. Hanlon),武亞軍 譯
譯者評介
第三部分 應用篇
第五章 理論構建的方法
抓住實踐邏輯:借助實踐理性構建理論(Jorgen Sandberg & Haridimons Tsoukas),張書軍 譯
譯者評介
通過質疑假定提出研究問題(M. Alvesson & J. Sandberg),吳建祖 譯
譯者評介
對比解釋法如何促進理論構建(Eric W. K. Tsang & Florian Ellsaesser),韻江 譯
譯者評介
靶子文章
東西融合:新概念與新理論(H. G. Barkema,X. P. Chen,G. George,Y. Luo & A. S. Tsui),謝佩洪 譯
譯者評介
后記:管理學研究的技術、藝術與哲學——從好的理論到好的理論體系 呂力
序:實踐呼喚“本土管理理論”
也許存在爭論,但大部分人認同這樣一個觀點:科學或者任何一種知識的生產都是一種社會實踐,而實踐最重要的部分是參與實踐的人。早期現象學派的哲學觀點總把我們拉回到對“人”和“意識”的關注。而在歷史學中的“觀念史”研究里,研究者則特別關注“觀念”在不同時期的興衰和演變。雖然在管理學主流理論中,也有許多關于人的研究或者假定,諸如“管理者”(對應高階理論)、“創業者”(創業者特質理論)、“理性人”(經濟學的基本假設)、“社會人”(社會學的基本假定)等說法,但是社會科學研究者卻未能從這些理論或假定中獲得關于“人”(我們自己)的智慧。一個隱含的困境在于:作為社會科學研究者(包括管理學者)的人類,其作為實踐者的身份和意義在哪?
毫無疑問,實踐者的意義在于改造世界。這是作為“人類”與作為其他“生物”的一個重要本質差別。人類帶著“情感”“意識”“觀念”“習慣”,在不同的實踐之中歷練自己,也在不斷地改造自己。有些人關注實踐的目標是什么,有些人看重實踐的目標有沒有實現,有些人探詢實踐中的實踐者是誰,有些人嘗試理解實踐系統的更大意義。無論如何,作為社會實踐的一分子,研究者的目的絕不僅僅是理解這個世界,還包括理解這個世界是如何在自己參與的過程中獲得了發展。這是一種“在世”(關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立場。在該立場下,無論是誰,都逃離不開對自己與實踐世界的“親密關系”的注視。這包括:作為實踐者,我們有著怎樣的“意識”與“觀念”?作為實踐者,我們有著怎樣的“情感”?
實踐者與我們做研究的角色有什么關系?與理論的構建和發展有什么聯系?實踐者參與科學研究的目的在于解釋經驗困境。一個科學家既是一個理論學者,又是一個經驗觀察者。這意味著科學家必須投身于實踐的世界里去發現有什么樣的困境需要被解釋,從而開啟一個新理論或者修訂一個已有理論的機會之窗。而由科學家發展出來的任何一個理論,當在重復檢驗中持續一致地與現實相符(即數據與理論的預測相一致),或者被認為有啟發,即成為一種新知識,開啟了重新認識實踐和改造實踐的的機會之窗。
然而,在認識和改造實踐上,我們本土管理研究者仍是新手。雖然我們中的某些成員生活閱歷相對豐富,但大部分人卻不敢宣稱我們曾構建過什么基于本土實踐的“理論”,又用該理論怎樣幫助或改造了本土“實踐”。有據為證:三位編者中有兩位都在兩個本土管理研究的微信群里,三位編者也都同時在一個共同的本土研究郵件群里。每一天,我們熱衷于爭論。也許大家都知道:真理越辯越明;我們在“構建理論”的“道路”上掙扎;我們更被浮躁捕獲,還沒有耐心學會就跳到一邊批判。
回到本土管理學者耕耘的田野里,我們面對的是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多元性、動態性。我們應該如何理解中國的管理實踐?作為理論學者,我們是否有機會也有責任去構建新的管理理論,去解釋在中國情境下的復雜管理現象?這無疑是編輯《管理理論構建論文集》(以下簡稱《理論構建》)一書的初衷。此刻,我們的學術共同體正在發生著轉向:我們開始更有耐心,更愿意傾聽不同的觀點。抱著良好的愿望并保持開放已成為本土管理研究愛好者的踐行理念。不能不說,這反映了本土管理學者作為實踐者在“意識”與“觀念”、“情感”與“心態”上的成熟與進步。
《理論構建》一書的核心目標是針對如何構建與發展理論的一系列關鍵問題進行討論,通過翻譯與此問題有關的重要的、有影響力的文章,把它們引入國內管理學術界,一方面增強我們對國外同行在相關問題上的認識,另一方面成為我們中國管理學研究者的一個認識的起點。為什么要在中國內地出版《理論構建》一書?相信包括編者在內的很多本土管理學者都會意識到:中國內地的商學院或管理學院已經掌握了管理學的研究方法,但在構建理論上依然很薄弱。因此,有關“如何構建理論”的一系列問題便成為我們迫切需要開發的一個知識系統。然而,盡管國內管理學界十分清楚理論構建的重要性,開發這個知識系統卻是一項艱巨的工作。這一項工作的艱巨性體現在選稿、翻譯與校對三個環節。
作為一本開創性的理論構建論文集,所選論文應體現其“經典性”。為達到這一初衷,徐淑英老師首先提供了一個名錄,并提議其他兩位編者繼續尋找可能的候選論文。如今想來,這個最終名錄的確定非常不容易。在翻譯環節,我們選擇了學術功底扎實、致力于本土研究且精力充沛的青年學者,并一再要求他們必須親自翻譯、親自校對。
《理論構建》一書共包括六大部分:科學哲學與知識生產理論,理論的概念與特征,通過情境化構建理論,理論構建的過程,理論構建的方法,以及靶子文章“東西融合:新概念與新理論”。它們一起構成了理論構建的基礎性、相關性和應用性的文獻起點。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針對所譯文章發表了很多不同的觀點。于是我們邀請他們針對所譯文章撰寫了介紹與評價(簡稱評介)。這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本書的內容。
在本書開篇,由任兵老師撰寫的引言介紹了編輯本書的依據與主要內容。此外,對譯者評介進行了分類,它們反映了譯者對“貢獻者”(所包括的每一篇文章的理論學者本身,文章的主要觀點及相應的意義)的解讀和詮釋方式。引言中還討論了與本土理論構建相關的五個議題,包括:理論的構建要緊密聯系實際,抓住“本土”,掌握“合適”的方法,提升理論的“品質”,以及保持“開放”。由呂力老師撰寫的“管理學研究的技術、藝術與哲學——從好的理論到好的理論體系”則作為本書的后記。
毫無疑問,管理學界已經有很多使用本土概念聚焦于當地現象的優秀研究,比如發表在《組織與管理評論》(MOR)——中國管理研究國際學會(IACMR)的官方期刊——上的那些文章。 然而,相對于經濟發展的進步,我們用于理解中國管理特征的知識仍然太少;無論是組織層面還是個體層面的管理研究,都顯示了非常有限的進步。世界急需原創的“管理的中國理論”。
我們希望這本《理論構建》可以成為國內組織與管理學者和研究生的一個有價值的參考資料和知識來源。
致謝
很多人都對本書的出版傾注了心血。首先,感謝十六篇文章的作者,是他們提供了寶貴的智力資源,供我們學習如何構建理論。其次,感謝參與翻譯本書的學者團隊,感謝他們的專業精神、細致和耐心。作為志愿者,他們致力于與我們一起推動本土管理理論的構建。再次,感謝這十六篇文章的原出版機構授權我們在中國出版它們的文章,特別要感謝美國管理學會(AOM),她免去了書中來自《美國管理學會學報》和《美國管理學會評論》八篇論文的版權費。最后,感謝北京大學出版社的徐冰和周瑩女士,感謝她們在本書出版過程中所給予的耐心協助與支持。
在選編文章過程中, 韓巍教授推薦了本書中的“解釋性社會科學”一文,Jeffrey J.Reuer教授推薦了“那是有趣的!邁向社會學的現象學與現象學的社會學”一文,Saras Sarathsvathy教授推薦了“創業研究如何構建情境化理論”一文。在此對他們表示誠摯的感謝與敬意。編者團隊在編輯和出版本書過程中一直與三個學術交流平臺保持互動。它們是:本土管理郵件群(包括100多位國內外跨領域的學者),本土管理研究工作坊微信群(由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郭毅老師牽頭),以及中國本土管理研究與理論構建青年學者論壇微信群。工作過程中,本土心理學家黃光國和Louise Sundararajan,以及James March和 David Whetten教授的思想對我們的工作產生了重要啟發。
在此一并致謝!
徐淑英 任兵 呂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