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面向普通讀者的國學入門書,作者以淺顯流暢的文字,對中國的語言文字、哲學、歷史、文學、科學、藝術(shù)及其代表性的人物、源流、派別及學術(shù)觀點,一一做了評述。本書內(nèi)容全面、要點完備、條理清晰、體例嚴謹,讀者可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形成關(guān)于國學的較為全面的概念。
曹伯韓(1897—1959),湖南長沙人,當代語言學家。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研究員、第二研究室主任,《中國語文》編委等職。著有《通俗文化與語文》《中國文字的演變》《中國文法初階》等語言學專著,以及《國學常識》《民主淺說》《通俗社會科學二十講》《中國近百年史十講》等文化普及讀物。
第一章 概 說001
一、所謂國學002
二、國學在清代003
三、國學的分科005
四、國學的派別007
五、進步的方法與貧乏的內(nèi)容009
六、歐美學術(shù)的影響011
七、“五四”以后的國故整理012
八、國學與世界學術(shù)013
九、專門研究與基本知識015
一〇、研究的態(tài)度及準備工作016
第二章 語 文018
一一、研讀古籍的階梯019
一二、所謂小學020
一三、六書021
一四、字形的演變024
一五、字義的演變025
一六、訓詁學026
一七 文法學的先驅(qū)及其發(fā)展028
一八、方言學029
一九、字音的變遷030
二〇、語言和文字的分離031
二一、雙聲疊韻032
二二、反切033
二三、四聲035
二四、聲韻學036
二五、字母038
二六、韻部040
二七、古音之推定041
第三章 古 物043
二八、金石之學044
二九、殷墟發(fā)掘045
三〇、甲骨之學047
三一、古物與社會學048
三二、無文字的古物049
三三、古物與考證學051
三四、古物與古書052
第四章 書 籍055
三五、傳寫本與刻本056
三六、版本之學058
三七、校讎之學059
三八、章句之學060
三九、目錄之學061
四〇、圖書分類法063
四一、輯佚及辨?zhèn)?65
四二、類書及叢書067
四三、考證學與讀書法069
第五章 經(jīng) 學070
四四、五經(jīng)、十三經(jīng)、四書071
四五、《易經(jīng)》072
四六、《書經(jīng)》074
四七、《詩經(jīng)》075
四八、三禮077
四九、《春秋》079
五〇、《論語》《孝經(jīng)》《爾雅》《孟子》080
五一、經(jīng)之傳授081
五二、今文經(jīng)學與讖緯083
五三、古今文學派的斗爭084
五四、漢以后的經(jīng)學085
五五、清代的經(jīng)學087
五六、經(jīng)學的揚棄089
第六章 史 地091
五七、所謂正史092
五八、正史的內(nèi)容094
五九、編年史095
六〇、紀事本末096
六一、別史097
六二、政書098
六三、雜史傳記及其他100
六四、學術(shù)史101
六五、史評102
六六、地理104
六七、歷史哲學105
六八、新史學的產(chǎn)生106
六九、新史學的業(yè)績107
第七章 諸 子111
七〇、諸子的學術(shù)派別112
七一、儒家114
七二、道家116
七三、墨家118
七四、別墨及名家119
七五、法家121
七六、兵家及其他122
七七、王充之學124
七八、魏晉時代的玄學125
七九、子學之興起與消沉127
第八章 佛 學130
八〇、初期的佛教131
八一、佛教的中國化132
八二、流傳中國諸宗派134
八三、小乘諸宗136
八四、傳自印度的大乘諸宗137
八五、中國獨創(chuàng)的大乘諸宗139
八六、佛學與儒學141
八七、因明學143
八八、唯識論中的心理學144
八九、現(xiàn)時佛學的趨勢146
第九章 理 學148
九〇、宋明理學的產(chǎn)生149
九一、周敦頤與邵雍151
九二、張載及二程152
九三、集宋學大成的朱熹154
九四、陸象山與楊慈湖157
九五、浙東學派159
九六、宋末至明初之理學160
九七、王陽明之學161
九八、清初各大師對于理學的批判163
九九、理學批判的最高發(fā)展165
一〇〇、宋明理學的沒落與新理學的產(chǎn)生168
第十章 詩賦詞曲170
一〇一、文學的范圍與類別171
一〇二、最早的詩總集172
一〇三、楚辭174
一〇四、賦175
一〇五、樂府177
一〇六、五言詩179
一〇七、陶淵明與南北朝詩180
一〇八、唐詩182
一〇九、李白、杜甫184
一一〇、唐以后的重要詩人185
一一一、詞186
一一二、重要詞人188
一一三、散曲189
第十一章 散文和駢文191
一一四、散文和駢文的分別192
一一五、散文與駢文的分合194
一一六、周秦漢的散文195
一一七、六朝文197
一一八、唐宋八大古文家198
一一九、明清兩代的古文家200
一二〇、所謂古文義法202
一二一、駢文的標準化及其支流203
一二二、八股文及對聯(lián)205
一二三、文藝論評207
一二四、文體解放和文學觀念的變動208
第十二章 新被重視的文學210
一二五、戲曲的搖籃期211
一二六、戲曲的成長期212
一二七、唐以前的小說214
一二八、宋元明的小說216
一二九、清代的小說217
一三〇、寶卷、彈詞、鼓詞219
一三一、中國文學與東方諸民族的相互影響220
一三二、中國文學與西洋文學的關(guān)系222
第十三章 科學及藝術(shù)224
一三三、自然科學在國學中的地位225
一三四、天文學和歷法226
一三五、數(shù)學228
一三六、物理學及化學230
一三七、醫(yī)學231
一三八、應用技術(shù)232
一三九、科學與迷信233
一四〇、藝術(shù)234
一四一、繪畫及書法篆刻235
一四二、音樂238
本書參考書目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