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認清自己的書
——寫在本書之前
認識長島聰博士已經很多年了,同樣作為汽車行業中心負責人的我們既是同事也是內部競爭者,不知道多少年,中國和日本汽車團隊一直在爭奪內部業務量前三的位置(雷打不動的第一是德國辦公室,其次是美國辦公室,之后是中國或者日本辦公室)。和兩國地緣政治一樣,這兩支團隊其業務在不斷滲透到東南亞、歐洲、美國、非洲,可以說只要有中、日企業足跡的地方,這兩支來自亞洲的團隊各自代表著自己國內客戶作為先鋒隊開展著各自的業務。
相對于某些公司強調高層客戶互動的文化不同, 起源于歐洲的羅蘭貝格特別強調專業洞察驅動(Insights & Expertise driven),但是這在不同國家的辦公室也異化成不同的形式。比如:在德國,我們做的是理論突破和企業聯合創新,和亞琛工大、Lazard投行等機構不斷地進行碰撞,創造出大量重量級的研究報告,尤其重要的是作為發起企業之一和西門子、博世等德國企業提出了工業4.0的概念,并建立了貼近歐洲企業運營的一系列路線圖;日本管理咨詢界長期重視理論思辨學習及情報研究,日本同事們在忙碌工作之余,特別樂于把管理咨詢的經驗總結成一本本專著,有的時候使得我不禁感嘆于日本同事孜孜以求的精神。《現場力》、《可視力》、《持續力》……甚至都被引入中國,成為管理類暢銷書。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中國企業看來,日本的整個制造體系已經很成熟了,精益生產等概念現在還是我們很多企業追尋的目標。日本產經界對于工業4.0的研究深度和廣度已經遠遠超過了很多國家,甚至在反省自己,在融合日本本國既有基礎和文化方面,應該說有其極為獨到的地方。以下幾點尤為突出:
1.危機感:亞洲國家中,特別是日本對工業4.0的深度研究,是基于歐洲突破式的體系發展,感覺顛覆了產業邏輯,是對日本既有優勢加以沖擊而產生的。這和日本本身的島國文化是有非常深的聯系的。相對于那些樂觀于工業4.0帶來的機會而期待彎道超車,這種態度或許更為務實。
2.自信心:工業4.0不是無本之木,它是根植于一個國家的整體制造工業基礎和文化的。強調工業4.0并不是拋棄制造傳統、現場力、可視化等概念,這在長島聰博士的書中得到了具體體現。
3.組織的軟實力:談及工業4.0,很多人都會把數字化、平臺化理解成單純的擴大硬件投資。事實上,缺乏有彈性有遠見的人的執行,這一切都是夢幻泡影,最多是錢打了水漂、舊瓶裝新酒罷了。因地制宜、創造出“值得使用”的有價值的核心技術才是關鍵。
國內這幾年也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的概念,羅蘭貝格中國團隊也有幸成為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標準研究課題組的一員。相對于其他國家循序漸進的工業發展,中國的歷史包袱還是很重的,我們事實上在研究突破工業4.0的同時還要完成一些2.0、3.0時代的欠賬,但是這并不可怕,因為如果知道了正確的方向,就可以少走些彎路。古希臘建筑上的箴言“Nosce te ipsum”意思是認識你自己;電影《一代宗師》中宮二小姐也說:“習武之人有三個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直面自己的缺陷和不足,這才是最務實的做法,所謂見始知終。我們需要有愿景,也需要積累跬步的耐心。將工業4.0用本國視野融合并詮釋,積極發揮本身管理文化上的特點,這是相當重要的。
長島聰先生長期以來對于豐田公司及日本代表性的工業企業有很深的研究,所以由他來帶領讀者探索VUCA世界〔注:VUCA 指的是不穩定(volatile)、不確定(uncertain)、復雜(complex)、模糊(ambiguous)〕里的工業4.0道路,算是最稱職的向導了。
愿讀者快樂欣喜,學有所得。
張君毅蔚來資本(Nio Capital) 合伙人
羅蘭貝格管理咨詢公司資深顧問專家(前全球合伙人、
大中華區汽車行業中心負責人、副總裁)
2016年11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