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衍柱編著的《文學理論--思辨與對話》內容包括三部分:一是信息時代與文藝學建設。具體闡明文藝學范式轉換的必然性,并從理論上回答了西方學者鼓吹的“文學終結論”,明確提出當今世界文藝學的基本態勢是“多元共生,和而不同”,認為“主導多元,綜合創新”是中國文化發展的基本走向;二是回歸經典圣地,原創性地提出和論說了柏拉圖的世界圖像論和詩論六說、黑格爾《美學》與中國美學建設、“思孟學派”與中國美學建設、精校經典文本與“聊齋學”發展問題;三是美的探索與文學批評。著重對美的問題的提出、美的規律與典型化原則、真善美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學批評的主體性問題、宗白華的生命美學體系、胡適對中國禪學研究的貢獻、巴赫金對話理論的現代意義、蔣孔陽對美學的中國道路的開拓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分析與評說。
自序
輯一 信息時代與文藝學建設
文學理論:面對信息時代的幽靈——兼與J·希利斯·米勒商榷
數與美繪制的時代鏡像
主導多元綜合創新——論當代中國文藝學發展的基本態勢
范式革命與文藝學轉型
多元共生和而不同——新世紀文學理論的走向
媒介革命與文學生產鏈的建構
科學的發展與文藝學現代性研究
文學理想:一束普照人類心田的希望之光
輯二 回歸經典文本的圣地
重讀黑格爾——黑格爾《美學》與中國文藝學建設
精校經典文本與“聊齋學”的發展
“思孟學派”與中國美學
“線喻”“洞喻”“床喻”和柏拉圖的世界圖像論
柏拉圖的詩論六說
輯三 美的探索與文藝批評
第十個文藝女神的再生——關于文藝批評的主體性的思考
世界本體論美學的肇始者——柏拉圖提出和論說的美學問題
美的規律與典型化原則
巴赫金對話理論的現代意義
胡適:中國禪學的拓荒者與建設者
生命藝術化,藝術生命化——宗白華的生命美學新體系
綜合創新:美學的中國道路——談蔣孔陽先生對中國美學建設的貢獻
《蛙》:生命文學的奇葩
附莫言致李衍柱的信(2011年10月3日)
弘揚中華原生文明的悲壯史詩——評孫皓暉的《大秦帝國》
真善美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