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五章,分為兩大部分。*、二章為跨文化交流學的理論部分,主要介紹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理論和方法、跨文化交流過程中存在的溝通障礙,以及克服障礙的技能和方法。第三、四、五章是與跨文化交流密切相關的文化知識部分,分為世界文化綜述、世界地域文化、中外文化差異與交流。本書內容豐富,博采眾長,各部分之間既互相聯系,又可獨立成章,方便不同專業的師生講授、學習。
本書既可以作為跨文化交流、漢語國際教育、國際貿易、國際關系、國際金融、旅游管理、廣告等專業的專業教材,也可以作為公共素質課教材或文化素質基礎讀本,是青年學生學習跨文化理論與技能、提高人文素養、提升文化交流能力、打造個人交際魅力的必備書籍。
本書以文化概況、宗教文化、建筑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禮儀文化、民俗文化為著眼點,既分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透析了差異的深層原因,又指出了跨文化交流中對待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正確態度。
前言:
第2版前言
本書初版已經發行幾年時間了,在這段時間里中國與世界各國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已躍升至一個新的臺階。這是一句俗話,卻也是句大實話。單看每年出國旅游人數的增長就足以令人咋舌。中國歷史上,無論就廣度還是深度而言,都沒有哪個時代的國際交流規模能比得上今時今日。但是,隨著中外文化的大規模接觸,各種矛盾和尷尬也層出不窮。因替子女刮痧被錯判虐待兒童的,因不通風俗而怒目相向的,一再現于媒體;甚至有離譜到出國旅游被誤送難民營的。這些矛盾和尷尬的出現,是我們與世界接觸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只有堅持不懈地開展交流,才能逐步減少類似的文化差異或跨文化交流障礙引起的種種矛盾。
有交流才有理解,有交流才有進步。改革開放以來的大好形勢和當今世界的格局,為我們提供了跨文化交流的良好環境。2016杭州G20峰會提出的對世界經濟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期望,其實同樣適用于文化的發展和交流。
本書由廣西科技大學從事跨文化交流教學及研究的相關教師撰寫,全書由蔡青策劃并提出框架,陳曉鋒草擬了大綱并經過參編人員討論完善后分工進行編撰。具體為:吉彥波負責緒論及第一章第一節、第二節、第三節的編寫;李躍敏負責第一章第四節、第二章第四節的編寫;劉瑩負責第二章第一節、第二節、第三節的編寫;陳曉鋒負責第三章第一節、第二節(部分)、第三節、第五章第二節、第三節的編寫;于哲霏負責第三章第五節、第六節的編寫;蔡青負責第三章第四節的編寫;包小玲負責第三章第二節(部分)、第五章第一節的編寫;鐘瓊華、李彩霞負責第四章第一節的編寫;韋依娜、鄧杏華負責第四章第二節、第四節的編寫;黃勁負責第四章第三節的編寫。本書的最后統稿和審定由蔡青負責,于哲霏、陳曉鋒參與了初稿校對及統稿工作。
本書自出版以來,深受讀者喜愛。在跨文化交流事業繁榮的大背景下,我們有心對其進行進一步的修改和整理,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本次再版,最主要的改進是對原先比較薄弱的理論部分進行了補充,使之更為系統和完整。但是由于本書所涉內容過于龐雜,而編者水平有限,部分問題依然存在,懇請專家與讀者批評指正。
本書的再版,得到了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的大力支持,特別是責任編輯郭東青女士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在此謹致由衷的謝意。
編 者2017年12月
前 言
跨文化交流并非現代社會的一項新嘗試,我國歷史上的絲綢之路、玄奘取經、鄭和下西洋等都是跨文化交流的典范。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劇,互聯網的迅猛發展與普及,以及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不管主觀上愿不愿意,我們都會在日常生活中直接或間接地接觸一些外來文化,甚至與擁有外來文化背景的人物打交道。然而,雖然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的必然趨勢,但是經濟全球化不可能帶來文化全球化。文化不可能出現統一的標準或統一的模式,更不能像世界貿易組織那樣制定眾多國家公認的規則。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將作為一種客觀現實繼續存在。
在面對外來文化,或者在與外來群體交流的過程中,如果對彼此的文化差異毫不在意,或者缺少相應的文化知識和交流技巧,那么,跨文化交流就會產生障礙,往往會弄得當事人啼笑皆非,或者使要辦的事情事與愿違。
比較典型的例子是贈送禮物。如果是送給中國人,中國人會客氣地說:哎呀,這么貴重!您留著自己用吧。對此,西方人會認為中國人的客氣是要與他保持距離,因為你拒絕他的禮物。結果當然會很不愉快。而如果是中國人送禮物給外國人,他會說:哎呀,我正需要這個呢!趕緊打開看看吧。這兩個例子里,都充滿了客氣,但是,如果不了解文化間的差異,就會產生交流障礙。20世紀60年代中期,我國某歌舞團赴日演出。一天,他們乘坐的大巴正好停在一所郵政局門前。一位陪同的日本女演員用手指著窗外的郵政局,然后又在一張紙上寫下一個便字,示意身邊的一位中國演員看,中國演員不解其意,這位女演員又寫下手紙二字。中國演員以為對方內急找手紙,卻不知道日本人稱郵政為郵便,而稱信為手紙。日本女演員是想問:你來日本后,給家人寫信沒有?
對文化差異的漫不經心也會產生誤解。法國前國防部部長就曾質問中國的一位新聞人士:中國人喝酒為什么強迫?為什么不喝就是瞧不起他?為什么讓我喝醉,出現丑態,大家就高興?這是什么意思?下次再去中國,誰讓我喝酒,我就不上誰那兒去。中國人的好心腸被當成了驢肝肺。再比如,中國人在與外國人說話的時候,經常眼睛不看對方。這種類似的小習慣上的差異也會在不經意間成為跨文化交流的障礙。
跨文化交流,是現代人必須學會的一項基本功。而作為研究這一領域的學科,跨文化交流學,其核心就是研究文化與交流的關系,特別是文化對交流所產生的影響。
跨文化交流學誕生于1959年,在這一年,美國學者Edward Hall在他的《無聲的語言》中,首次提出了跨文化交流的概念。此后,跨文化交流學開始作為傳播學的一個分支學科確立,旨在研究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如何進行交流及如何提高跨文化交流技巧,研究跨越跨文化交流障礙的方法和途徑。跨文化交流學是一門跨領域的學科,融合了人類學、文化學、心理學及傳播學各領域的研究成果。至20世紀80年代,跨文化交流學的相關理論開始被應用于國際商業領域。
我國學者大概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注意到跨文化交流學這一領域,當時研究的重點為外語教學與文化的關系。此后不久,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相繼開設了這一課程,有關跨文化交流的著作和外文的影印和翻譯文本也開始相繼出版,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關世杰著的《跨文化交流學》、胡文仲著的《跨文化交際學概論》、郭鎮之主編的《全球化與文化間傳播》、麻爭奇譯的《文化模式與傳播方式》。1995年,我國召開了第一屆跨文化交際研討會,會議成立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
到目前為止,我國已經有多所高校的外語系設立了跨文化交流學專業,很多高校的漢語國際教育、國際關系、旅游管理等涉外專業中也開設了這一課程。尤為可喜的是,近幾年來,跨文化交流學開始在其他專業以選修課的形式出現,作為最年輕最具活力的傳播學分支之一,跨文化交流學逐漸開始展現其應有的獨立性。
本書的編寫,立足于對跨文化交流課程教學的創新與改革,以及對相關教材體例的探索和嘗試,力圖多角度、多側面、深層次地介紹跨文化交流的相關理論和知識。在體例方面,本書主要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理論部分,主要介紹跨文化交流學的相關理論與技能;第二部分為知識部分,主要介紹與跨文化交流密切相關的歷史、地理、宗教、習俗、服飾、飲食、禮儀、文學、藝術等各方面的知識。本書既適合作為跨文化交流、漢語國際教育、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關系、旅游管理等專業的專業教材,也可以作為公共素質課教材或文化素質基礎讀本,是青年學生學習跨文化理論與技能、提高人文素養、提升文化交流能力、打造個人交際魅力的必備書籍。
本書由廣西科技大學從事跨文化交流教學及研究的相關教師撰寫。全書由蔡青策劃并提出框架,陳曉鋒草擬了大綱并經過編寫人員討論完善后分工進行編撰。具體為:吉彥波負責緒論及第一章第一節、第二節、第三節的編寫;李躍敏負責第一章第四節、第二章第四節的編寫;劉瑩負責第二章第一節、第二節、第三節的編寫;陳曉鋒負責第三章第一節、第二節(部分)、第三節、第五章第二節、第三節的編寫;于哲霏負責第三章第五節、第六節的編寫;蔡青負責第三章第四節的編寫;包小玲負責第三章第二節、第五章第一節的編寫;鐘瓊華、李彩霞負責第四章第一節的編寫;韋依娜、鄧杏華負責第四章第二節、第四節的編寫;黃勁負責第四章第三節的編寫。本書的最后統稿和審定由蔡青負責,于哲霏、陳曉鋒參與了初稿排版及統稿。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由于編者水平有限且時間倉促,錯誤和偏頗在所難免,懇請專家與讀者批評指正。
本書在編撰過程中參考了大量的書籍文章,汲取了眾多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專家、學者研究成果的豐富營養。同時,本書的出版,得到了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與清華大學出版社的大力支持。特別是本書的責任編輯郭東青及相關校對人員,他們在為本書校對的過程中,為我們指出、改正了許多錯誤,他們在多次的審閱中,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在此,對給予我們支持與幫助的出版社、編輯及各位專家、學者同仁們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謝!
編 者
2011年10月
蔡青,女,1966.08。廣西科技大學藝術與文化傳播學院,教授。柳州市中華文化促進會副主席;廣西壯歡總會柳州分會名譽會長;廣西科技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民間文化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為跨文化交流、藝術教育、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等。主持或主要參與國家級、省級等科研項目二十多項,近年在全國中文核心等期刊發表了學術論文30多篇。研究成果獲廣西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及廣西優秀教學成果獎等各級獎勵10多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