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斯夫(跋)
春秋時代的春與秋
孔子問禮于老子,是一段生趣盎然的歷史懸案。這不僅是中國文化史上兩個巨人的對話、中國思想史上兩位智者的相遇,更是兩個流派、兩種思想的碰撞和激發。戰亂頻仍、諸侯割據的春秋年代,老子和孔子的會面別有深意;在兩千五百年后的今天來看,亦頗具啟示。
題 記
公元前五百余年的某一天,兩位衣袂飄飄的智者翩然相遇。時間,不詳;地點,不詳;觀眾,不詳。但是,他們短暫的對話,卻留下一段妙趣橫生的傳世佳話。
其中的一位,溫而厲,恭而安,儒雅敦厚,威而不猛。另一位,年略長,耳垂肩,深藏若虛,含而不露。這也許是他們的第二次會面,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后兩千五百余年的歲月中,我們將漸漸知曉這場對話對于世界歷史、對于人類文明的偉大意義。
一
他們,一個是孔子,一個是老子。
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孔子是兩千五百年來儒家的始祖,老子是兩千五百年來道學的濫觴。司馬遷對兩人有過明確考證,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史記·孔子世家》),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史記·老子韓非子列傳》)。這一天,年幼些的孔子將去向年長的老子求教。
貴族世家的孔子生于魯襄公二十二年,盡管他被后世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但身世并不光彩,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于尼丘得孔子。孔子生而七漏,首上圩頂,所以他的母親為他取名曰丘。與孔子相比,平民出身的老子身世頗為含混,除彌漫坊間的奇聞逸趣外,只知道他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某一日,騎青牛西出函谷關,從此一去不復返。
兩千五百年來,人們對他們的會面頗多好奇,也頗多猜測和演繹。《禮記·曾子問》考據孔子十七歲時問禮于老子,即魯昭公七年(前535年),地點在魯國的巷黨,這是他們的第一次會面,孔子曰:昔者吾從老聃助葬于巷黨,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聽變。既明反,而后行,曰禮也。《史記》載,他們的第二次相見是在十七年之后的春秋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地點在周都洛邑(今洛陽),孔子適周,這一年他已經三十四歲。第三次,孔子年過半百,即周敬王二十二年(前498年),地點在一個叫沛的地方。《莊子·天運》曰: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第四次在鹿邑,具體時間不詳,只有《呂氏春秋·當染》簡單的記載:孔子學于老聃、孟蘇、夔靖叔。歷史不可妄測,但有時間有地點有人物,這樣的記載雖然未必逼近真實,卻足見后人的善意與期待。
孔子對老子一向有著極大的好奇。我們不妨想象這樣的場景兩位孤獨的智者踽踽獨行,他們的神情疲倦而詭譎,赫然卓立,沒人理解他們的激奮,更沒人理解他們的孤獨和愁苦。
孔子的弟子曾點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志向,頗得孔子的贊許。這是一幅春秋末期世態人情的風俗畫,生命的充實和歡樂盎然風中。陽光明媚,春意歡愉,人們沐浴、歌唱、遠眺,無憂無慮,身心自由,我們似乎從中感受到了春的和煦,歌的嘹亮,詩的馥郁。
老子也徘徊在這春末的暖陽中,他看到的卻是不同的景象: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在他的耳邊,是呼喊聲、應諾聲、斥責聲,世事喧囂紛擾,世人興高采烈,就像要參加盛大宴席,又如春日登臺攬勝,媸妍良善邪惡美麗猙獰,又有什么分別,誰又能夠分辨?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如此憂傷而又抒情的語氣,在老子散文般的敘事中,并不少見。在茫茫人海中,老子反復抒寫自己獨異于人的孤獨與惆悵,在小我與大眾之間種種難以融合的差異中,老子在反思,在猶豫,在踟躕,在審視眾生,在拷問自己。這孤獨和惆悵曾吸引過年幼的孔子,而這一次,他想問的是,孤獨和惆悵背后的機杼。
歷史的天空,就在這一刻定格。
一個溫良敦厚,其文光明朗照,和煦如春;一個智慧狡黠,其文瀟灑峻峭,秋般飄逸。他們是春秋時代的春與秋。兩千五百年前的這一刻,他們終于相遇。司馬遷以如椽巨筆記錄了這歷史的一刻:
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妙趣橫生的描畫,讀來令人浮想聯翩。
李舫,吉林長春人。作家、文藝評論家。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中國作協文藝理論評論委員會委員。現供職于中央某部門。
數十年來,筆耕不輟,作品數百萬字,散見于《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人民文學》《鐘山》《收獲》《作家》《大家》等報刊;數次獲得中國新聞獎、冰心散文獎、中國報人散文獎等獎項。長期擔任魯迅文學獎、中國兒童文學獎、徐遲文學獎、豐子愷華語散文獎以及五個一工程
獎、中國電影華表獎、中國電視金鷹獎等評委。
代表作有《春秋時代的春與秋》《能不憶江南一座天城的前世今生》《大道兮低回大宋王朝在景德元年》《在火中生蓮》《賈科梅蒂:青銅魔法師》、《比記憶更黯淡的傳奇》《沉淪的圣殿》《埏埴以為器》《茍利國家生死以》等;已出版作品《不安的繆斯》《在響雷中炸響》《重返普羅旺斯》《魔鬼的契約》等;常年在《國家人文歷史》雜志開設專欄;2017年主編大型文學書系絲綢之路名家精選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