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經濟學原理(第3版)/21世紀經濟管理類精品教材》按照《資本論》的邏輯結構闡述了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注重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理論的分析,著重闡明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性。本書理論體系完整,結構合理,重點明確,在原有第2版內容基礎上,增添了“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一些典型原理的比較”以及“政治經濟學理論中的一些難點問題的解析”兩方面內容。這兩方面內容的添加極大地提升了本書的理論魅力,加深了讀者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科學性的認識,提高了讀者對西方經濟學理論的辨別力,對于構建讀者完整知識結構,提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通過本書的學習,讀者能完整地理解和掌握政治經濟學原理,有助于打造扎實的理論功底,為今后的理論經濟學研究和經濟學實踐鋪平道路和指明方向。
本書主要適合于財經類院校本科生的教學使用,也可作為管理類專業本科生的理論學習用書。
本書由天津財經大學經濟學系“政治經濟學”教研室全體教師編寫,分別于2008年和2012年出版了第1版和第2版。
本書是作為石晶瑩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項目“馬克思經濟學理論與西方經濟學理論的比較研究成果在本科教學中的運用”(13YJA790097)、天津市教委項目“理論經濟學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改革的研究與實踐”(C04-0201)總體成果的一部分來完成的。本書除了在第2版的基礎上對正文內容進行了進一步的優化精選之外,又增添了兩方面的輔助內容:一方面,把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基本原理的比較研究成果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如對“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價值理論、收入分配理論、經濟危機、經濟周期”等理論進行了全面的比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以附錄的形式編寫到書中;另一方面,增強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解釋力和說服力,對現實經濟生活中所存在的一些難以解釋的問題,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是否存在剝削”“勞動力與其他生產要素相比有什么特殊性”“科學技術或服務是否創造價值”“如何看待當代資本主義”等問題運用了馬克思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進行透徹的分析和解釋,并且用簡明流暢的語言以附錄的形式寫入書中。
總之,本書的寫作是為了達到擴大政治經濟學教學的信息量、提高學生全方位思考問題的能力、在學生頭腦中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目的。本書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主動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僅適用于課堂教學,更適用于自學。
本書正文的編寫沿用了原有的分工:石晶瑩 導論、第八章、第九章;李金鳳 第一章;譚慶剛 第二章;劉明明 第三章;馬國旺 第四章;殷毅 第五章;夏華 第六章;沈建明 第七章;馮楊 第十章;黑廣菊 第十一章;徐尚 第十二章。
本書共添加附錄35篇,約9萬字,由主編石晶瑩、副主編徐尚執筆。天津財經大學經濟學系2013級碩士生梁靜嫻、李閃閃、董恒、劉苗、邵佳、段照君、劉曉娟、趙慧晶和2014級碩士生孫靜等九位同學參與了附錄部分資料的搜集整理及編寫任務。
天津財經大學 石晶瑩
2015年5月21日
第2版序言
無論在馬克思的著作中還是在西方經濟學者的著作中,“政治經濟學”和“經濟學”一般是通用的。“政治經濟學”一詞在馬克思以前的許多經濟學家的著作中已經普遍使用,馬克思沿用了這一概念。他的巨著《資本論》的副標題也是“政治經濟學批判”,意思是批判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政治經濟學”一詞常常被望文生義地認為是既講政治又講經濟的學科,這是誤解。在西方,如德國、法國等國家,“政治經濟學”與“國民經濟學”是同義的,它是研究整個國家的社會經濟問題的。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出現了研究經濟問題的許多學科:一級學科分為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理論經濟學與應用經濟學又各自分出多門二級學科。現在,我國高等院校所開設的政治經濟學原理屬于理論經濟學的一門課程,其闡述的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原理乃是其他經濟學科的理論基礎。同時,政治經濟學原理的主要內容是從馬克思的著作《資本論》中提煉出來的。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運用的歷史唯物主義和從抽象到具體的科學研究方法,既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制度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也闡述了資本主義經濟運行機制及其運行規律,同時也為其他學科提供了方法論指導。馬克思所講的商品貨幣理論、價值和剩余價值理論、資本積累理論、資本循環和周轉理論、再生產理論、經濟危機理論、平均利潤與生產價格理論和地租理論等,是對當時資本主義經濟本質及運行規律的分析而得出的科學結論。在當今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馬克思的這些理論不但不過時,而且是我們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和當代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指導思想。盡管當代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新現象、新問題不斷出現,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所研究的內容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但是馬克思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觀點和科學方法始終是我們經濟學理論研究的立足點和工具。只有讓學生們理解和掌握了這一立足點和工具,才能使其打下扎實深厚的理論功底,為今后的經濟理論研究和經濟實踐鋪平道路和指明方向。
在改革開放前的較長一段時間中,學術界曾將西方經濟學稱作資產階級經濟學或庸俗資產階級經濟學,一概排斥、簡單罵倒。改革開放以后,大量引進西方經濟學,高校財經專業都開設了占很多學分的西方經濟學,所以我們切忌由過去的“罵倒”變為現在的“拜倒”。西方經濟學有值得借鑒和汲取的一些內容與方法,但要看到西方經濟學一般只注重現象的描述和比較,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則側重于經濟問題本質的闡述,具有理論上的深刻性、科學性和前瞻性。作為財經類專業的本科學生,無論以后從事哪方面的具體工作,必須打好堅實的經濟學理論基礎。因此,要求讀者既要掌握西方經濟學一般原理,更要學好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與方法。近年來,學術界曾進行過有關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是否都是財經類高校的專業基礎課程的討論,產生過究竟是一個基礎(即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唯一基礎),還是兩個基礎(即西方經濟學也是基礎)的不同意見。我認為,應分清兩個層次的問題:一是在財經專業開設的多種專業課程中,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都屬于理論經濟學的學科,都應該是財經類本科學生的專業基礎課程;二是作為從思想理論上起指導和引領作用的理論基礎來說,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應是財經專業的基礎理論課程,也是對財經專業其他課程起理論指導作用的基礎課程。毛澤東曾說:“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我們講的馬克思主義包括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既是財經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也是起理論指導作用的基礎理論課,而西方經濟學只是一門專業基礎課程,所以不應將西方經濟學凌駕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之上,或是以西方經濟學排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天津財經大學的石晶瑩同志主編的《政治經濟學原理》比較系統地概括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闡述的經濟學理論。許多重要理論概括得比較準確,而且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此書2008年第1版出版時,就由我寫了一版序言。而今,此書的第2版即將問世。與第1版相比,第2版在兩處重大的理論爭論問題上,堅持了馬克思《資本論》中的原意,并結合了國內外學者的探討,闡述了自己所堅持的觀點,在教材中保持了馬克思的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研究方法與研究原則。
第一,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的關系問題。在“勞動生產率提高與商品價值成反比還是成正比”的問題上,理論界由于認識的不統一引起不休的爭論,造成了對馬克思經濟學原理理解上的雜亂現象。本教材對這一問題堅持了理論的“邏輯一致性”的原則,立足“勞動生產率與單位商品價值量成反比”以及“同一社會必要勞動在同樣的時間內創造的價值總量相等”這一邏輯基點,解釋了“生產自動化條件下剩余價值的源泉”等爭論激烈的問題。
第二,價值規律在世界市場上的表現及作用問題。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馬克思闡述的商品經濟價值規律在世界市場上又有新的表現及作用。大多數政治經濟學原理教材不涉及這一問題,本書的第1版已經涉及了這方面的內容,第2版對這一問題又做了進一步的梳理,不僅從《資本論》中,而且從《共產黨宣言》中提煉出有關這方面的思想,對商品的國際價值、國際價格及價值規律在世界市場上的表現及作用等問題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探討和闡釋。
總之,天津財經大學石晶瑩主編的《政治經濟學原理》不是簡單地轉述馬克思的經濟學范疇和原理,而是既把握和運用馬克思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又著眼于當代資本主義發展中的新現象、新情況和新問題,既用理論分析實際,又用實際情況和資料豐富理論。當然,書中還有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希望在再版時,經過修訂使其更加完善,更適宜于做財經類專業本科生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材。
中國人民大學 衛興華
2012年3月26日
第2版序言 ·V·
·VI· 政治經濟學原理(第3版)
導論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1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立2
一、政治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2
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立4
三、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西方7
四、不能用西方經濟學取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9
五、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理論體系12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14
一、物質資料的生產是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14
二、社會生產關系是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14
三、研究生產關系必須聯系生產力和上層建筑15
第三節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任務和研究方法17
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任務17
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18
思考題21
附錄一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研究對象的比較22
附錄二 理論經濟學研究方法的三個層次23
附錄三 經濟學研究的哲學方法和數學方法24
第一章 商品與貨幣25
第一節 商品25
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價值與價值25
二、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26
三、商品的價值量28
四、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30
第二節 貨幣32
一、價值形式的發展和貨幣的產生32
二、貨幣的本質和職能35
三、貨幣的形式39
四、金屬貨幣流通規律和紙幣流通規律41
思考題42
附錄一 關于“勞動二重性”的科學性問題42
附錄二 “勞動價值論”和“效用價值論”的比較44
附錄三 《資本論》中對世界貨幣和匯兌率的闡述45
附錄四 經典作家對“生產價值的勞動”的幾點深入解析46
第二章 價值規律和市場經濟51
第一節 價值規律51
一、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51
二、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52
三、價值規律的作用52
第二節 市場經濟54
一、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54
二、市場經濟的作用和歷史地位57
三、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及體現58
思考題60
附錄一 馬克思“價值規律”與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之理論比較60
附錄二 馬克思的“市場經濟理論”介紹62
第三章 資本與價值增值65
第一節 貨幣轉化為資本65
一、資本總公式及其矛盾65
二、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66
第二節 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68
一、勞動過程和價值增值過程68
二、資本的本質、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70
三、剩余價值率72
第三節 剩余價值生產的兩種方法73
一、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73
二、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75
三、超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的關系79
四、生產自動化條件下的剩余價值的源泉81
五、剩余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82
第四節 資本主義工資83
一、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83
二、資本主義工資的基本形式86
三、名義工資、實際工資和相對工資88
四、資本主義工資的變動趨勢89
思考題90
附錄一 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和對待“剝削”問題90
附錄二 馬克思的資本理論與西方經濟學的資本理論的比較92
附錄三 馬克思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對勞動力在社會生產中
作用的不同評價94
附錄四 馬克思的工資理論與西方經濟學工資理論的比較95
第四章 資本的積累過程98
第一節 資本主義再生產和資本積累98
一、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98
二、資本積累和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100
三、商品生產所有權規律轉化為資本主義占有規律103
第二節 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和相對人口過剩104
一、資本的有機構成及其不斷提高104
二、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106
三、相對人口過剩107
第三節 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和無產階級的貧困化109
一、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109
二、無產階級的貧困及其在當代的表現110
第四節 資本積累的歷史趨勢112
一、資本原始積累和資本積累112
二、資本積累的歷史總趨勢113
思考題114
附錄一 所用資本和所費資本的差額怎樣成為決定資本
積累規模的因素115
附錄二 馬克思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失業理論比較116
第五章 資本的循環與周轉119
第一節 資本的循環119
一、產業資本循環的三個階段和三種職能形式119
二、產業資本的三種循環形式122
三、產業資本實現連續循環的條件123
第二節 資本的周轉124
一、資本的周轉時間和周轉速度124
二、影響資本周轉速度的因素125
三、預付資本的總周轉速度128
四、資本周轉速度對剩余價值生產的影響129
思考題130
附錄一 在現實經濟中“產業資本循環”并不總能正常運行130
附錄二 資本循環和周轉中的貨幣和信用問題132
第六章 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經濟危機134
第一節 社會總資本再生產134
一、社會總資本和社會總產品134
二、社會總資本的簡單再生產135
三、社會總資本的擴大再生產138
四、生產資料生產較快增長142
第二節 經濟危機與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周期性143
一、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與根源143
二、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周期性及經濟危機的新特性145
三、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危機的新特點150
思考題152
附錄一 馬克思的再生產理論與西方經濟增長理論的關系153
附錄二 馬克思經濟學同西方經濟學的國民收入理論的比較154
附錄三 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與凱恩斯經濟危機理論的比較155
附錄四 西方經濟周期理論與馬克思經濟周期理論的比較157
第七章 資本主義的剩余價值分配161
第一節 產業資本和產業利潤161
一、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161
二、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165
三、平均利潤率下降趨勢的規律170
第二節 商業資本和商業利潤173
一、商業資本的形成、職能和作用173
二、商業利潤175
三、商業流通費用及其補償177
第三節 借貸資本與銀行資本179
一、借貸資本179
二、銀行資本182
第四節 資本主義信用184
一、信用的產生和發展184
二、信用的形式185
三、信用工具187
四、信用在資本主義經濟中的作用190
第五節 資本主義地租191
一、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191
二、資本主義地租的本質及其形式193
三、土地價格202
第六節 資本主義國民收入的分配203
一、資本主義國民收入分配的實質203
二、資本主義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203
三、資本主義國民收入的再分配204
思考題204
附錄一 馬克思與當代西方經濟學的收入分配理論比較205
附錄二 “按勞分配”的理論依據及如何評價“按要素分配”207
附錄三 馬克思的利息理論與凱恩斯的利息理論的比較209
附錄四 西方關于馬克思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的“轉形問題”的爭論211
第八章 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與發展213
第一節 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發展為壟斷資本主義213
一、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213
二、壟斷資本主義的基本特征217
三、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實質222
第二節 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224
一、壟斷資本主義發展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必然性224
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225
三、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形式和實質226
第三節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宏觀調控229
一、市場調節的局限性229
二、宏觀調控的理論基礎232
三、國家宏觀調控的目標及手段233
四、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兩重性238
思考題240
附錄一 郎咸平談“新帝國主義在中國”240
附錄二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競爭—壟斷理論的比較242
附錄三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宏觀調控理論的比較245
第九章 資本主義商品的國際價值與世界貨幣249
第一節 國際貿易與世界市場249
一、資本主義國際貿易249
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251
第二節 商品的國際價值和國際價格253
一、商品的國際價值253
二、商品的國際價格255
三、價值規律在世界商品市場上的作用與不平等交換問題257
第三節 國際貿易與世界貨幣261
一、自由資本主義階段的金本位制261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金匯兌本位制262
三、布雷頓森林體系263
四、牙買加體系265
五、國際貨幣制度變遷與展望266
思考題267
附錄一 馬克思的國際經濟理論與西方國際貿易理論的比較267
附錄二 美元的“世界貨幣”紅利269
第十章 資本的國際化運動及經濟全球化272
第一節 資本國際化的形成與發展272
一、資本國際化的必然性272
二、資本國際化的形成與發展272
第二節 資本國際化的表現形式274
一、商業資本的國際化274
二、借貸資本的國際化276
三、產業資本的國際化277
第三節 資本國際化的影響279
一、對世界經濟的總體影響279
二、對發達國家的影響280
三、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281
第四節 經濟全球化與國際經濟新秩序282
一、經濟全球化的形成282
二、經濟全球化的內容283
三、經濟全球化的雙重作用285
四、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286
思考題287
附錄 馬克思的經濟全球化思想簡介287
第十一章 資本主義國際經濟關系及其調節289
第一節 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289
一、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289
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291
三、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293
第二節 資本主義的國際經濟調節295
一、國際經濟調節及其原因295
二、國際經濟協調的主要方式296
三、資本主義國際經濟調節的作用300
思考題302
附錄一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建立及對既有國際金融體系的影響302
附錄二 亞投行與現有多邊開發銀行的關系304
第十二章 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和發展趨勢305
第一節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地位305
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進步作用305
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局限性309
第二節 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312
一、資本主義被社會主義代替的歷史必然性312
二、社會主義在世界范圍內取代資本主義的長期性316
思考題318
附錄一 科學地認識現代資本主義318
附錄二 余斌老師談“歷史并未終結”319
參考文獻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