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戲劇是運用戲劇與劇場的技巧,以戲劇性游戲、戲劇性扮演、劇場及戲劇認知等形式引導兒童自發性地共同探索諸多議題、事件與各種關系(家庭、社會、法律、政治、健康、環境等),以拓展兒童的認知,建立相關概念的價值判斷,培養社會技能為教學目的的戲劇形式。教育戲劇作為一種綜合性的教育干預方式,以戲劇的結構將幾乎所有的藝術形式囊括其中,又因其對生活的高度模仿,因此,被認為是*契合全人教育與終生教育的藝術教育方式。
本書基于2012-2015年期間,焦陽博士及其研究團隊在四川成都及其周邊地區的多所小學所進行跨文化的、以提升兒童素質核心能力為研究目的的教育戲劇研究項目。本書試圖突破傳統人口素質的兩要素三要素論,從兒童的核心能力視角出發,拓展兒童素質的概念,豐富其內涵與外延;并且從藝術教育、教育戲劇的視角全面、系統地探討其對兒童素質的影響,運用循證研究與三角互證研究的方法,對兒童素質在教育戲劇干預下的變化進行實證研究與分析。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本書試圖突破傳統人口素質的兩要素三要素論,從兒童的核心能力視角出發,拓展兒童素質的概念,豐富其內涵與外延;并且從藝術教育、教育戲劇的視角全面、系統地探討其對兒童素質的影響,運用循證研究與三角互證研究的方法,對兒童素質在教育戲劇干預下的變化進行實證研究與分析
兒童素質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直接關系到未來勞動力人口的質量。毋庸置疑,兒童素質的提升是決定中國社會能否均衡發展、經濟持續騰飛的重要因素,居于國家、社會、民族發展的戰略性地位。為促進兒童事業的發展,國務院自2001年先后兩次頒布了我國兒童發展的國家級行動計劃《中國兒童發展綱要》(下簡稱《綱要》),分別從與兒童生活、成長息息相關的健康、教育、法律保護與環境四個方面為兒童制定發展目標和具體措施。截至本書完稿之日,《綱要》(20012010年)實施已經告一段落。10年來,在《綱要》的指導下,我國兒童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逐步實現法制化、科學化。截至2010年,《綱要》中的各目標已經實現或基本實現,兒童素質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 兒童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
與2000年相比,嬰兒死亡率由32.2‰下降至13.1‰, 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由39.7‰下降至16.4‰。
二、 兒童營養狀況不斷提高
如表111中的統計數據顯示[1][1]第四次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N].中國教育報,2005827.,2004年我國每標準人每天各類食物的攝入量較1992年大幅提高,與此同時,經濟水平的提升也促進了我國城鄉居民動物性食物消費量的增加與優質蛋白攝入量的提升[2][2]王芳.中國兒童素質的影響因素研究[D].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0.。表111全國每標準人日均食物攝入量
單位:克
畜禽類奶及其制品蛋及其制品魚蝦類1992年58.914.91627.92004年79.526.323.630.1增長比35.00v.50G.50%8.50%數據來源:第四次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2004年)。
三、 兒童生長發育狀況顯著改善
身高、體重是反映兒童生長發育狀況的主要指標。新中國成立以來,將多組調查數據按時間縱向比較,結果顯示出我國在改善兒童生長發育狀況方面取得的可喜成果:以我國開展的對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的400多萬名7~18歲兒童及青少年生長發育狀況調查為例,結果顯示1979年較1955年各年齡組男女平均身高分別增長了5.6厘米、5.1厘米,第一章導論教育戲劇對兒童素質影響的實證研究體重分別增重了3.25千克、2.21千克[1][1]楊勤.中國兒童的營養現狀及其膳食營養指導[J].中國婦幼保健,2005, 20(4):406408.;1992年第三次全國營養調查結果顯示,各年齡組的兒童身高、體重較1982年明顯改善[2][2]王芳.中國兒童素質的影響因素研究[D].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0.;2005年以7歲以下兒童為調查對象的兒童體格發育調查,以北京、哈爾濱、福州等9座城市及其郊區農村為調查區域,結果顯示隨著所調查區域兒童年齡的增長,其身高、體重、坐高等指標也逐年增長,且呈現出增幅逐漸加大的趨勢,并且該年度各年齡段兒童體格發育指標較1995年增長顯著,平均生長水平達到了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國際標準[3][3]李輝,朱宗涵,張德英.2005年中國九市7歲以下兒童體格發育調查[J].中華兒科,2007, 8:609614.。
四、 兒童教育基本普及
學前教育毛入園(班)率、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以及初中階段毛入學率是評價兒童受教育情況的重要指標。據《綱要》數據顯示,2010年三項指標分別上升到56.6%、 99.7%和98%。兒童的受教育狀況得到了普遍改善與不斷提高[4][4]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婦女發展綱要和中國兒童發展綱要的通知[S].司法業務文選,201195.。與此同時,弱勢群體兒童,如貧困家庭兒童、殘疾兒童等,受到社會更為廣泛與深切的關懷。
然而,值得深省的是,各組研究數據的提高并不能全面展現兒童素質發展的真實狀況。兒童素質發展在社會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下呈現出一些新的問題和現象,主要包括的突出問題有:因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所帶來的區域間兒童素質發展不平衡;因傳統生育觀念影響等原因所造成的男性出生人口比例偏高;因獨生子女帶來的家庭結構變化與人口老齡化之間的矛盾;因人口流動帶來的兒童素質問題以及社會環境中仍然存在不利于兒童健康發展的負面因素等。在諸多的兒童素質問題中,以下兩點尤為突出:
五、 兒童營養狀況提升,身體素質下降,能力性問題突出
自2002年起,教育部建立了全國學生體質簡況監測網絡,每2年一次在北京等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按照統一的監測方案,對城鄉間7~22歲的男女學生進行體質健康狀況監測。監測結果表明,超重及肥胖的學生數量不斷增長,城市男生問題尤為突出,其肥胖比例達到了15.97%, 10~12歲年齡段平均增長了1.17%;此外,7~12歲小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為32.5%(男生29.5%,女生35.6%)。分析指出,兒童多項體能指標持續下降,由此可能引發兒童健康發展中的一些能力性新問題,如肢體協調性障礙、運動機能障礙、交往能力障礙等。
六、 兒童心理問題呈現普遍態勢
中國是少年兒童自殺率較高的國家。據調查顯示,24.39%的上海市中小學生都曾萌生過自殺、輕生的念頭,認真考慮過該想法的占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計劃自殺。自殺未遂的中小學生比例達1.71%。全國平均自殺率約為23/10萬,在每年近30萬的自殺死亡人口中,5~14歲的少年兒童占到了1.02%(1988年)。而每年大約有13.5萬未成年兒童經歷其父母自殺所帶來的傷痛。
縱觀中國少年兒童自殺的諸多原因,據調查顯示,前三位分別是學習壓力重(45.5%)、早戀(22.7%)、父母離異(13.6%)。從自殺年齡排序來看,前三位分別是12歲(40.3%)、 14歲(22.7%)、 11歲和13歲(13.6%)。就性別而言,女性的比例竟高達七成以上,占72.7%;男性占23.7%。在自殺方式上,選擇口服藥物的占95.5%。
學界普遍認為,造成少年兒童自殺的首要原因學習壓力重與中國現行的教育體制與方式之間有一定關系。據武漢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尹鄧安教授的調查表明,近1/5的小學生有異常心理問題傾向和嚴重心理行為問題,而造成此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課業壓力大而缺乏學習興趣,產生厭學情緒;情緒不穩定,時有焦慮自卑心理;與同伴關系淡漠,不主動交往。另一方面,社會、家庭和學校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未引起應有的重視,應試教育及其所造成的升學壓力是造成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兩大原因。
針對學習壓力重這一抽象概念,天津市康復醫學會、磁醫學研究會聯合開展了一項有趣的調查研究2所學術機構聯合對該市中小學生所背書包重量進行實地調研。研究發現,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所背負的書包重量遠遠超過其生長發育年齡段頸椎所能承受的標準重量書包重量隨著課業負擔的加重而逐年增長。以初中一年級書包重量為例,竟達到其身體承受能力的近2倍。更令人驚訝與擔憂的是,在對天津市2所中學的初高中畢業班學生進行的頸椎檢查中,2所學術機構研究發現:呈現頸肩疼痛癥狀的學生達到半數以上,頸椎正常生理曲度消失的學生超過2/3。專家預測,其頸椎病變會隨其年齡的增長呈現更為嚴重的病理變化。由此可見,學業負擔重是真實存在的,兒童的心理與生理都同時承受這種超過其本身年齡范圍的重壓,長此以往令人不得不為這些尚處在發育階段的兒童而擔憂。
除此之外,兒童學業壓力的超負荷與城市化進程也密切相關。城市化進程雖然帶來了物質水平的提高與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但也造就了現代病的產生。由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開展的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少年兒童普遍存在著吃飯過快的現象。該調查考察了2500名城市中小學生,因為城市生活節奏加快,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為工作和學習而奔忙。進食過快對兒童的身心健康會造成不良影響,使其腸胃的消化負擔增大,更可能導致飲食過量,從而造成肥胖。肥胖這一生理狀況進而導致運動障礙、人際交往障礙、溝通障礙、厭學情緒等兒童能力發展障礙。
由此可見,我國兒童素質提高所面臨的不再是單一的人口素質指標提升,研究兒童素質更應當關注其能力的改善與提高,這正是本書的寫作背景所在。
焦陽,博士,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副教授,四川省戲劇家協會會員,英國華威大學訪問學者。
從事戲劇教育十五年,始終將課堂教學作為教師與學生教學相長、互動共享的舞臺,其教學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曾執導多部戲劇作品,榮獲國家級、省部級獎項數十次;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內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負責并參與縱向和橫向科研項目10余項。獲得2011、2012年度四川大學青年骨干教師,2014年度四川大學探究式小班化教學質量優秀獎,20142015年度四川大學十佳青年教師教學獎等多項教學。
焦陽博士作為戲劇教育研究學者,在英國Warwick大學訪學期間,師從當代教育戲劇家Jonathan Needlands和Joe Winston,從事教育戲劇與應用劇場研究。歸國后仍致力于教育戲劇在實踐領域的推動與研究領域的發展,其最新研究成果獲邀參加第九屆國際戲劇教育研究大會(2018年新西蘭)
目 錄
序◆1
第一章 導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問題的提出◆2
一、 兒童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2
二、 兒童營養狀況不斷提高◆2
三、 兒童生長發育狀況顯著改善◆3
四、 兒童教育基本普及◆3
五、 兒童營養狀況提升,身體素質下降,能力性問題突出◆3
六、 兒童心理問題呈現普遍態勢◆3
第二節 研究視角的選擇◆4
第三節 研究問題的界定◆5
一、 兒童◆5
二、 人口素質◆6
三、 兒童素質◆7
四、 藝術教育◆9
五、 教育戲劇◆10
第四節 研究意義◆11
一、 理論意義◆11
二、 實踐意義◆11
第五節 研究思路、框架與主要內容◆13
一、 研究思路與框架◆13
二、 研究內容◆13
第六節 研究方法與技術路徑◆14
一、 循證實踐研究法◆14
二、 三角互證法◆15
三、 文獻分析法◆15
四、 問卷調查法◆15
五、 實證研究法◆15
第七節 本書可能的創新點◆16
一、 概念的理論拓展◆16
二、 研究視角的創新◆16
三、 研究方法的創新◆16第二章藝術教育對兒童素質影響研究綜述◆17
第一節 國外藝術教育對兒童素質影響研究綜述◆18
一、 國外藝術教育與兒童素質研究項目成果綜述◆18
二、 國外藝術教育與兒童素質研究論文文獻綜述◆19
第二節 國內藝術教育對兒童素質影響研究綜述◆23
一、 國內藝術教育政策研究綜述◆23
二、 國內學術界研究文獻綜述◆25
第三節 研究述評◆30
第三章 兒童素質與藝術教育的關系◆31
第一節 西方古典時期的藝術教育與兒童素質◆32
一、 藝術教育激發兒童學習動力,培養兒童身體素質◆32
二、 音樂教育在兒童身心和諧中的重要地位◆32
三、 以藝術教育為主要手段的兒童美育◆33
四、 閑暇的理性享受的藝術教育與兒童的全面發展◆34
五、 以感性的藝術教育培養自然人◆35
六、 以藝術教育為橋梁邁向審美王國◆36
七、 藝術教育塑造自由完整的人◆37
第二節 西方現代藝術教育與兒童素質◆38
一、 幼兒園兒童早期藝術教育◆38
二、 以游戲為主要方式的兒童藝術教育◆39
三、 以兒童為中心的藝術教育轉向◆40
四、 藝術教育促進兒童人格培養與心智成長◆41
第三節 中國古代藝術教育與兒童素質◆42
一、 天人合一的身心關系與中和論的美學思想◆42
二、 以禮樂教化為主要手段的藝術教育舉措◆43
第四節 中國近現代藝術教育與兒童素質◆44
一、 美育救國◆44
二、 培養童心、構建兒童完整身心靈統一體的中國現代藝術教育◆46
第五節 小結◆47
第四 章教育戲劇理論與兒童素質干預實踐的歷史變遷◆49
第一節 教育戲劇理論與兒童素質干預實踐的萌芽階段◆50
第二節 教育戲劇理論與兒童素質干預實踐的成熟階段◆51
第三節 教育戲劇理論與兒童素質干預實踐的繁榮階段◆56
第五章 教育戲劇干預兒童素質的理論與方法◆59
第一節 作用于兒童素質的教育戲劇干預理論原理◆60
一、 多元智能理論◆60
二、 腦科學理論◆61
三、 認知與情緒健康◆62
第二節 作為主動探究學習過程的教育戲劇理論機制◆63
第三節 教育戲劇干預策略◆65
一、 什么是教育戲劇干預策略(習式)?◆65
二、 教育戲劇干預的活動方式◆65
三、 不同教育戲劇干預活動的關系◆68
四、 教育戲劇干預原則◆70
第四節 教育戲劇對兒童素質干預實例◆70
一、 教育戲劇干預作用于兒童素質發展的實踐方法以母語交流能力社會與公民能力為例◆70
二、 教育戲劇干預策略與兒童素質的可能關聯◆74
第六章 教育戲劇干預兒童素質對照實驗案例◆83
第一節 研究基本概況◆84
一、 成都市金蘋果公學◆84
二、 眉山市仁壽縣視高鎮中心小學◆85
第二節 研究假設◆86
一、 對教育戲劇干預兒童素質核心能力的假設◆86
二、 在教育戲劇干預作用下,各人口社會特征對兒童素質的核心能力產生影響的假設◆86
第三節 研究方法◆86
一、 研究對象◆86
二、 干預◆87
三、 比較/對照◆88
四、 結局◆88
五、 研究設計◆88
第四節 數據采集時間及類型◆88
一、 兒童素質核心能力自評問卷◆89
二、 班級教師填寫的關于每個兒童的問卷◆90
三、 對教育戲劇干預的結構化觀察◆90
四、 對教育戲劇干預的質性觀察◆90
五、 兒童及班級教師的訪談◆90
第五節 研究對象與內容◆90
一、 研究對象◆90
二、 調查內容◆90
第六節 基線調查結果◆91
第七節 教育戲劇干預的實施◆92
一、 干預措施◆92
二、 干預措施執行人及開展過程◆93
三、 基線數據收集與評價指標◆94
四、 干預數據收集及評價◆94
第八節 結果◆94
一、 兒童素質核心能力自評分析◆95
二、 教育戲劇干預對兒童素質各種核心能力影響的教師評價結果◆105
三、 訪談調查研究◆106
第九節 小結◆109
第七章 教育戲劇對兒童素質核心能力干預實驗結果分析◆111
第一節 樣本基本狀況描述◆112
第二節 影響兒童素質的變量分析◆114
一、 各人口社會特征、教育戲劇干預與兒童素質母語交流能力的回歸分析◆114
二、 各人口社會特征、教育戲劇干預與兒童素質學會學習能力的回歸分析◆117
三、 各人口社會特征、教育戲劇干預與兒童素質社會與公民能力的回歸分析◆119
四、 各人口社會特征、教育戲劇干預與兒童素質進取精神能力的回歸分析◆121
五、 各人口社會特征、教育戲劇干預與兒童素質文化表達與審美能力的回歸分析◆124
第三節 研究結論◆128
一、 教育戲劇干預能促進兒童素質的5種核心能力提高◆128
二、 各人口社會學特征在教育戲劇干預作用下對兒童素質提升的影響◆128
第四節 研究不足◆130
一、 數據分析尚不完善◆130
二、 樣本數量與規模較少◆131
三、 理論建構有待完善◆131
四、 采用的教育戲劇干預手段不夠豐富◆131
五、 社會對教育戲劇的認知度和接受度較低◆131
第五節 研究展望◆131
一、 完善已有的數據分析◆131
二、 拓展研究樣本數量與規模◆132
三、 深入理論研究◆132
四、 開展跨區域、跨文化的對比研究◆132
五、 探索適合中國國情及文化特點的教育戲劇干預◆132
第六節 政策建議◆132
一、 科學規劃,健全機制◆132
二、 內培外引,搭臺請角◆133
三、 多渠道給予資金支持◆134
四、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點帶片,以片促面◆134
附錄◆135
圖目錄◆135
表目錄◆135
參考文獻◆137
一、 外文部分◆137
二、 中文部分◆141
后記◆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