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文化概論》由文化角度來話食品養生,是一本傳統食文化與養生文化交融的圖書,通過對文化概論、文化傳播、食品文化概論、中國食品文化與民俗學關系、中國食品文化的種類、食品文化與認知科學、餐具與烹飪文化、食品文化的體驗、食品文化的傳播、中國的食品安全等方面介紹祖國相關文化的同時,又介紹了生活中的一些養生習慣,對讀者有一定的指導作用。《食品文化概論》既具有創新的學術價值,又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禮記·禮運》)”,意思是說飲食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需要。食品文化以食品為物質基礎,它所反映出來的精神文明,是人類文化發展的一種標志。食物對于動物和人是不同的,人在享用食物的時候,已經擺脫了對物欲的單純追求,而是將飲食美化、雅化,將飲食行為升華成為一種精神享受所呈現出來的文化形態,并通過人們吃什么、怎么吃、為什么吃、吃的效果、吃的觀念、吃的情趣、吃的禮儀等表現出來。因此,飲食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一件大事。對食物烹飪的重視和考究,以及人們對于飲食的觀念,能夠表現出一個國家的文化素養,同時也是一個國家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體現。中國飲食是中華文明的產物,其文明成熟度高于世界其他文明古國。近些年來,各國都在著力弘揚和傳播中國的飲食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對外傳播歷史悠久,從先秦時期開始,中國文化就以飲食為先導,擔負起了文化傳播的使命。中國傳統文化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中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它所樹立的一座座豐碑,至今仍然令人景仰。然而,十五六世紀以來,隨著世界形勢的變化,中國文化的這種領先地位逐漸喪失,唯有中國飲食文化仍不斷走向世界,這應該歸功于華僑華人在海外的推廣,而這種推廣是充滿艱辛的,其原因就在于這種傳播缺少一個較大的平臺和先進的營銷理念。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國這個擁有幾千年飲食文化的文明古國,在西方人眼中被看做東方美食之都的中國大地,蓬勃發展的餐飲業卻始終擺脫不了這樣一大困惑——有名冠全球的招牌菜系,有各界津津樂道的美味小吃,卻難覓稱霸世界的餐飲企業。”這與當今麥當勞和肯德基等西式快餐傳入中國的速度相比大為遜色。面對洋快餐在中國的瘋狂擴張,我們應當作出迅速反應,抓住機遇,創造出一個個傳播中國飲食文化的平臺。我們必須充分開發中國飲食文化資源,創造性地實現各國文化與中國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這落實在飲食管理上,就是要堅持中餐和西餐相結合,確立一種促進身心和諧發展的良好生活方式,并且進一步豐富中國飲食文化的內涵,彌補其缺憾,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文化環境,展示中國飲食文化特色,把中國和世界結合起來,讓世人記住中國的飲食文化。
中華飲食文化的精華是“善在調味,重在營養,美在造型”。中華飲食文化博覽館與眾多食品文化節是展示中華飲食文化發展歷史,體現民族傳統飲食精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飲食文化的重要平臺,代表著中國人民的一種文化創造。同時,對于挽救那些質優量少且風味佳的傳統特色食品也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我們應該在實現傳統食品工業化的同時,給傳統土特產品保留一塊讓它自由充分發展的空間,這樣做不僅僅是在保留一種產品、一個工藝或一種配方,更是在弘揚一種傳統和一種文化。
本書由福建農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浙江大學、海南大學、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廣東工業大學、湖南農業大學、四川理工學院、大連民族學院、湖北民族學院、寧德職業技術學院、宜賓職業技術學院以及福建省福清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共同編寫而成。本書各章節分別由以下作者完成:緒論龐杰;第一章王世寬、莫開菊;第二章劉曉麗、吳先輝;第三章齊海萍、田研基;第四、第六章王良玉、陳會(在第四、第六章編寫過程中福建省福州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林洋、張國德提供寶貴意見);第五、第十章吳先輝;第七章何明祥、林洋(在第七章編寫過程中福建省福清市質量技術監督局鄭春明、林士東提供指導與幫助);第八章李清明;第九章劉湘洪、向珣。福建農林大學食品科學學院湯穎穎、曾恩萍、吳則人參加了文字整理工作,楊艷參加了全書的配圖及文字編排工作。全書由龐杰、魯玉妙修改、統稿,并對個別章節進行修改。江南大學食品文化研究所所長徐興海教授對全書進行了審定。
本書可作為高等學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和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以及高等農林院校素質教育的公選課教材,亦可供有關院校及科技人員參考,同時也可供從事文化研究、傳播研究相關人士閱讀。
由于編者水平所限,書中難免有不當之處,敬請同行、專家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正,我們將十分感謝。
編者
2008年10月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食品文化概述1
第二節 食品文化傳播與發展5
第三節 本課程的學習方法8
思考題8
第二章 食品文化概論9
第一節 食品文化的產生9
第二節 食品文化史11
第三節 東方食品文化16
第四節 西方食品文化29
第五節 食品文化的重要性34
第六節 食品文化的本質和特性40
思考題48
第三章 中國食品文化與民俗學49
第一節 食品文化與傳統節日49
第二節 食品文化與地方風味69
第三節 食品文化與民族風俗79
思考題96
第四章 中國食品文化的種類97
第一節 湯文化97
第二節 粥文化103
第三節 豆腐文化106
第四節 調味料文化109
第五節 面食文化121
第六節 點心文化129
第七節 小吃文化136
第八節 宮廷食品文化138
第九節 其他食品文化140
第十節 八大菜系145
思考題157
第五章 食品文化與認知科學158
第一節 認知與認知域158
第二節 認知科學對食品文化的功能161
第三節 認知科學對營銷管理的功能164
思考題167
第六章 餐具與烹飪文化168
第一節 器皿文化168
第二節 烹飪文化181
思考題196
第七章 食品文化的體驗197
第一節 食文化節197
第二節 食文化機構212
思考題214
第八章 食品文化的傳播215
第一節 食品文化傳播途徑與方法215
第二節 食品文化傳播與現代生活的關系223
第三節 食品文化傳播的任務和目標225
第四節 酒文化的傳播及社會影響229
第五節 茶文化的傳播及社會影響233
思考題237
第九章 中國的食品安全238
第一節 食品安全定義及意義238
第二節 食品安全現狀及保障措施240
第三節 食品安全問題存在的原因及啟發242
思考題244
第十章 食品文化研究的展望245
第一節 層出不窮的新飲食245
第二節 食品文化研究中存在的問題245
第三節 食品文化的研究方法247
第四節 世界各國食品文化的交流249
第五節 弘揚中華食品文化250
第六節 食品文化研究的發展趨勢與前景252
思考題253
參考文獻254
七、中秋節與食俗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與春節、端午、清明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節期為陰歷八月十五,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其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節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于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說法:古代人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從2008年起中秋節被定為國家法定節假日。我國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節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正是人們辛勤勞動收獲豐碩果實的季節。懷著豐收的喜悅,家家都要置辦美酒佳肴歡度佳節,從而形成我國豐富多彩的中秋傳統飲食習俗。
(1) 吃月餅中秋節人們要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據史料記載,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時代,民間就已有為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太師餅”。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胡餅”,唐高宗時,李靖出征突厥,于中秋節凱旋而歸,當時恰有一個吐蕃商人進獻胡餅,李淵很高興,手拿胡餅指著當空的皓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月亮)。”隨后分給群臣食之。若此說確實,則可能是中秋節分食月餅的開始。但“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紅菱餅。
月餅是圓的,其被賦予團圓之意的時代是明朝。劉侗《帝京景物略》說:“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