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和《中庸》是深入理解儒家管理思想及其發展脈絡的兩篇基礎文獻。《論語》中提出的管理之道、管理模式及管理者素質要求,在《大學》和《中庸》里,不僅得到進一步闡明,而且從“人性”假設、德性與德行的關系、自我管理經由家庭管理達到正式組織管理的內在機制、“迂回式”管理的具體實施途徑等方面,得以深化和發展。本書秉承《論語》管理思想的基本邏輯,對《大學》和《中庸》進行管理釋義,以期更全面地揭示儒家管理思想的豐富內涵及其對現代管理的啟發意義。關于《大學》和《中庸》的管理解讀,不僅有助于更準確地理解《論語》的管理思想價值,也有利于更切實地反思現代管理實踐的文化淵源及其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創造性轉化。
《大學》和《中庸》是對《論語》的權威闡釋。《論語》中的管理思想博大精深,圍繞著管理之道、管理模式和管理者素質三個維度,建立起完整的思想體系。但是,由于《論語》的表達形式是“語錄體”,以思想觀點的陳述為主,缺少必要的展開論證,這就讓后學者和實踐者難以洞悉《論語》管理思想的精髓和理路,不容易摸到進入管理殿堂的門徑,大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之惑。對《論語》的解惑釋疑工作,自然要由孔子的直傳弟子及再傳弟子來承擔。
相傳,《大學》為孔子的直傳弟子曾子所作。《大學》最早出現在《禮記》中,而《禮記》原本就是孔門弟子學“禮”時的讀書筆記或心得體會的匯編。這些作品既可以視為孔門弟子關于“禮”的理解,也可以看作對孔子思想的進一步闡述。其中,《大學》被認為是曾子的作品,而曾子的言論在《論語》中有14處之多。在《論語》第一篇第4章中,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由此明確提出了以“忠信”為核心的管理職業規范。在《論語》第四篇第15章中,曾子又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則進一步將“忠信”的內涵與作為推己及人的“恕”聯系起來,從而讓管理職業規范有了更為寬廣的視野和更為深刻的內涵。這些都無不體現出曾子對孔子思想的準確把握和恰當表達。
《大學》對《論語》的闡釋,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闡明了管理之道的“人性”假設的自明德性內涵;二是明確了管理者素質的具體修養路徑。管理之道和管理者素質相互支撐、密不可分。缺少了管理之道的指導與規范,管理者素質及其提升便無從依托與定位,而沒有了管理者素質的具體要求及修養路徑的設計與選擇,管理之道又會懸空不落地,有蛻變成空頭理論的危險。為了防止對管理之道和管理者素質的人為割裂,《大學》系統闡述了管理之道的德性前提及其在管理者素質上的具體要求,從而既使管理之道得以建立在堅實的“人性”假設之上,又讓管理者的自我修養和自我管理變得有章可循。自此,儒家管理之道的基本內涵和管理者的素質模型便牢固確立起來,成為管理者進行自我反思、自我修養、自我管理和組織管理的內在準則。
曾子的貢獻,不限于對孔子管理思想的闡釋,還在于他培養出了子思這位杰出的思想傳承者。子思是孔子的孫子,孔鯉的兒子,相傳受教于曾子之門,作《中庸》。如果說《大學》集中闡釋了管理之道與管理者素質的關系,那么《中庸》則進一步闡釋了管理之道與管理模式的關系,從而讓管理之道、管理模式和管理者素質三個維度有機地整合在一起,為儒家管理思想的體系化及其可持續發展奠定了更為穩固的根基。
管理是一種實踐,既不能脫離管理之道的指導,也不能沒有高素質的管理者,但是,管理實踐同樣離不開有效的模式、途徑和方法。正是在有效的管理模式中,才集中體現出管理之道和管理者素質的核心特征。因此,講管理之道和管理者素質,必然會涉及管理模式。
在探討管理模式時,自然就要區分理想世界中作為理想類型的管理模式和現實世界中作為具體實踐途徑的管理模式,而這兩類管理模式的參照比較,正好刻畫出管理模式動態變化的內在機制。管理實踐本質上就是在理想與現實的參照比較、交織互動、迭代共進中不斷發展變化的。“萬變不離其宗”,滲透于管理模式中的管理之道,其核心在于“中庸之德”,而“中庸”的根基在“誠”。
《大學》將管理之道植根于自明的德性前提,以此為管理者素質及其修養奠基;《中庸》則把潛在的德性與現實的德行聯系起來,將“中庸之德”確立為最高的德行境界,以此來引領實踐中管理模式、途徑和方法的具體運用。“中庸”作為一種德行,不僅要以“誠”為本、以“仁”為體、以“知”為用,更要將三者的統一,恰當而有效地運用于日常行為情境之中。
儒家管理之道在于“為政以德”,其中,“德”是體現在“為政”實踐中的“德行”,而不僅是作為“為政”的“人性”假設的“德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庸》將《大學》所強調的作為“人性”自明內涵的德性,還原到具體管理行為情境里,用“中庸之德”將管理之道的核心內涵具體化為管理模式的指導原則,并借助有關“誠”為“德”之本的論述以及對“天道”(理想世界)與“人道”(現實世界)的區分,為管理之道的實施,提出了一個更為具體可行的實踐模型,即管理“九經”。
如果說《大學》對《論語》的闡釋,最終落腳在管理之道下管理者的素質模型,那么,《中庸》對《論語》的闡釋,最終落腳在管理之道下管理模式的實踐模型。正是這兩個模型及其背后的管理邏輯,讓《論語》的管理思想有了理論的完整性和現實的可行性,使得后學者和實踐者既能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更能知其如何做。
自唐代的儒者開始關注《大學》和《中庸》,宋代以程顥、程頤、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家又將之與《論語》《孟子》并列為“四書”以來,關于《大學》和《中庸》的解讀便不絕如縷。每種解讀,既反映了時代的特點,也體現著學科的旨趣。正像關于《論語》的多元解讀不能忽略管理視角一樣,對《大學》和《中庸》的解讀.
……
張鋼,男,1966年2月出生, 山東蓬萊人,管理學博士,現任浙江大學管理學院企業管理系教授、企業管理專業博士生導師。
學習經歷:
1985年9月至1989年7月, 就讀于浙江大學工業管理工程學系, 獲工學學士學位。
1990年9月至1992年6月, 就讀于浙江大學哲學社會學系科學技術哲學專業, 獲哲學碩士學位。
1994年3月至1998年2月, 在浙江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在職攻讀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學位, 獲管理學博士學位。
出國經歷:
2000年9月至2001年9月,在“包兆龍包玉剛中國留學生獎學金”的資助下赴英國阿斯頓大學商學院進行訪問研究。
2002年6月至2002年9月,在“國家留學基金”的資助下赴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海沃德分校進行訪問研究。
2004年8月16日至2004年9月20日,在加拿大政府“加拿大研究特別獎勵項目”的資助下赴加拿大女王大學政策研究學院進行訪問研究。
2005年4月至2005年7月,在“浙江大學湯永謙學科建設發展基金”資助下赴英國倫敦經濟學院進行訪問研究。 2009年3月至2009年5月,在“浙江省151人才工程”資助下赴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商學與經濟學院進行訪問研究。
工作經歷:
1992年8月至1994年3月, 在浙江大學哲學社會學系任助教。 1994年4月至1998年6月, 在浙江大學哲學社會學系任講師。 1998年7月至1999年6月, 在浙江大學哲學社會學系任副教授。
1999年7月至2002年11月,在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公共管理系任副教授。
2002年12月至2005年8月,在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公共管理系任教授。
2005年9月至今,在浙江大學管理學院企業管理系任教授。
科研教學概況:
現在的主要研究方向為:組織理論與組織創新、知識理論與知識管理、戰略更新與競爭優勢、創新與創業管理等。曾出版專著3部、合著5部、編著教材1本、參編教材4本,發表論文100余篇,作為課題負責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項、其他縱向和橫向課題多項,作為主要參加者獲得省部級獎勵多項。
目前主講主要課程:中外管理思想史(全校本科通識課)、管理學(MBA、科學類碩士生學位課)、組織與管理研究(博士生專業課)、組織理論前沿(博士生專題課)、管理哲學(EMBA課程)。
序言
《大學》導讀
第一部分 4
本部分是全篇的總綱,既提出了管理之道的“人性”假設,又明確了“至善”的終極目標追求,還闡明了認識和踐行管理之道的方法與途徑,為更深入地理解儒家管理思想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
【字詞注解】 【今文意譯】 【管理釋義】
第二部分 19
本部分進一步展開論述管理之道,在分別闡述了“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的內涵及其對于自我管理和組織管理的決定作用的同時,也突出強調了三者之間的內在相通性。
【字詞注解】 【今文意譯】 【管理釋義】
第三部分 29
本部分論述自我管理,在詳細闡述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的內涵、做法及互動關系的基礎上,既明確了自我管理的構成要素,又提出了一整套具體可行的自我管理方法,豐富了儒家關于管理者素質及其自我修養的內涵。
【字詞注解】 【今文意譯】 【管理釋義】
第四部分 44
本部分論述組織管理,既闡述了自我管理、家庭管理和正式組織管理“三位一體”的核心觀點,也揭示了作為一名“做人”和做管理相統一的儒家管理者所應具備的素質與能力,以及在管理實踐中所應遵循的規范和準則。
【字詞注解】 【今文意譯】 【管理釋義】
《大學》原文 69
《大學》意譯 72
《中庸》導讀
第一部分 82
本部分是全篇的總論,在明確“人性”的先天稟賦特征的基礎上,論述了“人性”、管理之道和管理教育的一體化關系,進而提出了“人性”的德性內涵是“中和”的觀點。
【字詞注解】 【今文意譯】 【管理釋義】
第二部分 89
本部分論述“中庸”,在深入分析“中庸”的內涵及其情境依賴性特點的基礎上,闡明了“中庸之德”與管理之道、管理模式的關系,進而引申出對管理者素質和行為的基本要求。
【字詞注解】 【今文意譯】 【管理釋義】
第三部分 110
本部分論述以“中庸之德”為核心的管理之道,從“中庸之德”、管理之道的普遍性和無形性出發,闡述了管理之道在現實世界和理想世界中的不同表現形式,以及從理想的管理之道變為現實的管理模式的基本方式。
【字詞注解】 【今文意譯】 【管理釋義】
第四部分 134
本部分論述實施管理之道和管理模式的九條“迂回式”途徑,借助對“為政在人”管理意義的闡明,從“五達道”和“三達德”出發,提出了管理“九經”及其對管理者的素質要求,并明確了以“誠”為本的“中庸之德”的內涵定位。
【字詞注解】 【今文意譯】 【管理釋義】
第五部分 153
本部分論述“誠”,通過闡明理想世界中的“至誠”和現實世界中的“局部之誠”及其關系,建立起以“誠”為根基的“中庸之德”、管理之道、管理模式和管理者素質的內在聯結。
【字詞注解】 【今文意譯】 【管理釋義】
第六部分 184
本部分是全篇的結論,系統引用《詩經》的詩句,既概述了如何將“中庸之德”、管理之道落實到管理模式和管理途徑之中,又進一步闡明了本質上是一種無形精神力量的德性與德行的巨大影響。
【字詞注解】 【今文意譯】 【管理釋義】
《中庸》原文 189
《中庸》意譯 195
參考文獻 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