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本序
一
《彼得大帝》是蘇聯作家阿列克謝?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的一部杰出的長篇歷史小說。
阿?托爾斯泰于一八八三年一月十日出生在伏爾加河畔俄羅斯草原上一個名叫尼古拉耶夫斯克(現名普加喬夫斯克)的小城。他父親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伯爵是個地主。母親亞歷山德拉?列昂季耶芙娜是十九世紀早期著名的俄國金融家、十二月黨人的領導者之一尼古拉?伊萬諾維奇?屠格涅夫的侄孫女。他是遺腹子,他的童年是在索斯諾夫卡他繼父阿列克謝?阿波洛諾維奇?博斯特羅姆的農莊上度過的。那里是個邊遠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各種各樣世俗的和教會的逃亡者的避居之藪,流傳著許多記述遙遠過去的英雄業績的民間傳說和古老謠曲。那時候,俄羅斯的貴族地主已日趨沒落,而伏爾加河彼岸的地區則仍然保留著遙遠過去的不少殘余痕跡。光怪陸離的外省地主,災荒饑饉的凄涼田園,淳厚質樸的鄉村生活,讓未來的作家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也給他提供了觸發想象、引起追憶的非常豐富的素材,正像他后來在給青年作家講話時談到的:“我想,如果我是生長在城市,而不是生長在農村的話,有千百種的事物恐怕我從童年起就一無所知——例如像草原上和荒村里的冬天的暴風雪、圣誕節、茅屋、占卜、神話、松明,以及散發著一種特別氣味的禾倉;大概我也不可能像那樣的去描繪舊莫斯科。舊莫斯科的風光就是根據我童年時代的不可磨滅的回憶表現出來的。對時代的感觸和時代的實體,就是從這里呈現出來的。”
正是他童年時代的這種生活經歷,構成了阿?托爾斯泰早期創作(《伏爾加河左岸》,1910;《怪人》,1911;《跛老爺》,1912 )的主要題材。在這些小說里,作者不僅對人物的性格進行了細致的心理刻畫,對人物的命運作了深入的分析描繪,而且還在不同程度上對歷史發展的趨向進行了認真的探索,對鄉村貴族的沒落作了形象的揭露。
為了從回憶的題材轉向具體生活的描寫,需要了解現實生活的意義,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以一個隨軍記者的身份上了前線。在當時所寫的戰地通訊中,他一方面如實地報道了硝煙彌漫的戰地生活,一方面卻也不加掩飾地表示了自己對祖國前途的隱憂。俄羅斯國家經歷著一場嚴峻的考驗!霸谶@個變革的時期,我又碰上了一九一七年的革命!庇捎谒床坏礁锩臍v史前景,并錯誤地把革命思想和愛國主義感情對立起來,阿?托爾斯泰于一九一八年離開祖國,前往巴黎,一九二一年又移居柏林,在國外度過了四年多的流亡生活。關于這幾年的情況,他后來在《我的小傳》中寫道:“僑居國外的這段生活是我一生中最艱難的時期。在那里,我才明白做一個受人鄙視的人,做一個脫離祖國、無足輕重、無所作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為人所需要的人,是種什么樣的滋味了。”在僑居國外的時候,他著手創作了科學幻想小說《阿埃莉塔》(1922—1923),發表了自傳體小說《尼基塔的童年》(1919—1920)、長篇小說《苦難的歷程》的第一部《兩姊妹》(1922 )以及一些揭露流亡者生活的短篇小說(《不幸的星期五》、《在床底下找到的手稿》等)。在柏林,他曾一度參加流亡知識分子組成的“路標轉換派”的一個集團“前夜”。一九二二年春跟高爾基的會晤以及他們之間建立的友誼,使他對“路標轉換派”的資產階級社會政治派別的性質有了新的認識,對祖國俄羅斯的社會主義革命逐漸樹立了正確的態度,他理解到:如果不為這個革命事業服務,就會失去與祖國和人民在精神上的聯系,也就沒有而且不可能有真正的藝術。正是出于這種“對祖國的熱愛,想把自己的力量貢獻給祖國和它的建設事業的愿望”,他發表了《給恰伊科夫斯基的公開信》,信中宣稱:“我們必須承認,在俄國或在俄國境外,除了布爾什維克政府,決沒有任何別的政府。如果承認這個事實,那我們就得竭盡全力幫助俄國十月革命這個最后階段朝著使我們國家更加強大,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從革命中得到一切美好和正確的東西這個方向發展!本瓦@樣,他以這封信作為“護照”,于翌年春天回到了蘇維埃俄羅斯,而作家的創作生活,從此也便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十月革命給阿?托爾斯泰的創作打開了一條寬廣的道路,使他的才華得到充分的發揮。特別是二十年代后半期,蘇聯在革命和建設方面的光輝成就更對作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一面投身于火熱的生活,一面努力建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并認真吸取無產階級作家的創作經驗,深入思考如何表現革命主題、塑造英雄人物的問題。從那時候起,他寫出了一系列優秀的作品。長篇三部曲《苦難的歷程》的第二部《一九一八年》(1925—1927)、第三部《陰暗的早晨》(1940—1941 )相繼問世,第一部《兩姊妹》又作了重大的修改。三部曲以十月革命前夕、革命時期和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歷史事件為背景,描寫了以達莎、卡嘉兩姊妹和她們的愛人捷列金、羅欣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經歷曲折復雜的道路最后走向革命的過程,表明知識分子只有與人民相結合才是自己的出路,只有獻身祖國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中篇小說《糧食》(一譯《保衛察里津》,1937 )描寫國內戰爭時期蘇聯人民保衛察里津的英勇戰斗,作家把它看作是《一九一八年》至《陰暗的早晨》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過渡。長篇小說《彼得大帝》也是在這個時期寫作的。
在衛國戰爭時期,阿?托爾斯泰寫了許多政論和別的文章,向全國發出愛國主義的號召:為保衛祖國、保衛自由與社會主義祖國的獨立,向法西斯侵略者展開殊死的斗爭,其中反響最大的有《我們在保衛什么?》、《祖國》、《人民的血》等。他一面以一個社會活動家的身份進行寫作,一面繼續發掘歷史題材,完成了“戲劇故事”《伊凡雷帝》(包括《雌雄鷹》,1942;《艱難的年代》,1943),同時還發表了以衛國戰爭為題材的短篇小說集《伊萬?蘇達廖夫的故事》(1942—1944)。
阿?托爾斯泰正在為保衛祖國而戰斗的時候,不幸于一九四五年二月二十三日逝世了。他勤奮地寫作了一生,留給我們詩歌、小說、戲劇、散文和政論等各種體裁的大量作品,其中有一部小說沒有來得及完成,那就是長篇歷史小說《彼得大帝》。
二
關于彼得大帝的題材,阿?托爾斯泰從二月革命的最初幾天起就開始注意了。他后來告訴讀者:“也許,這與其說是出于一種有意識的活動,還不如說是出于一個藝術家的本能。我在這個題材里找到了關于俄羅斯人民和俄羅斯國家的謎底。”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以后,他寫了一個中篇小說《彼得的日子》,在這里作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彼得大帝活動的宏大規模以及進行改革的堅強毅力,但是彼得這個形象卻被塑造成為專制、殘酷、孤獨的悲劇性人物,完全抹殺了他在建立并鞏固地主和商人的民族國家方面所起的歷史積極作用,以及俄羅斯人民在建設自己國家時候所做的巨大努力和崇高犧牲。這是因為阿?托爾斯泰在寫作這篇小說的當時還沒有掌握辯證唯物主義的歷史觀,用他后來對另一個以彼得大帝為題材的劇本《在刑臺上》的自我分析的話來說,就是“對于時代的描寫,我還沒有完全擺脫某些‘傳統’的窠臼”,也就是說,他還沒有深刻理解那個復雜時代的矛盾,沒有真正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因此,“雖然彼得坎肩上的一切污痕我都看到了,但是他仍然像一個謎似的屹立在歷史的濃霧中”。直到后來作家認識到“寫作《彼得大帝》,這首先是通過現實——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所理解的現實去認識歷史。這就意味著,首先得改造自己的藝術家的世界觀……在馬克思主義分析光芒的照射下,歷史復蘇過來了,顯示出全部豐富多彩的面貌和階級斗爭的全部辯證規律”。從這里,作家得出結論說:“藝術家掌握了馬克思主義,就是得到了‘活水’!闭窃趥ゴ蟮鸟R克思主義的思想指導下,阿?托爾斯泰才寫出了這樣一部彪炳俄國文學史冊的長篇歷史小說《彼得大帝》。
小說共分三卷,第一卷發表于一九三〇年,主要描寫了彼得為爭取權力而進行的斗爭,描寫了宮廷貴族之間的傾軋,描寫了彼得為促進國家西歐化而采取的最初一些措施。第二卷出版于一九三四年,描寫了彼得為奪取水域而進行的斗爭,描寫了西歐各國之間的沖突,描寫了彼得為準備“北方戰爭”而從事的外交和軍事活動。按照作家的創作構思,這一、二兩卷僅僅是第三卷的一支序曲,而第三卷才是長篇小說最主要的部分。它將描寫彼得大帝的立法工作和改革活動,描寫俄國軍隊保衛尤里耶夫和納爾瓦城的英勇斗爭,還將描繪國際上的叱咤風云和西方一些國家——法國、波蘭和荷蘭的絢麗多姿的圖景。作家原來打算以波爾塔瓦戰役或普魯特遠征作為全書的結束,但是一九四五年作家的逝世,使這個計劃沒有能完成,小說只寫到一七〇四年收復納爾瓦城為止。這自然是個無法彌補的損失。然而從小說的主題來看,照目前這個樣子,也仍不失為一部相當完整的作品,因為體現在彼得這個人物形象身上的俄羅斯民族性格的特征已經充分顯示出來,而旨在“表現偉大的俄羅斯人民的威力,表現人民的不可抑止的創造精神”的創作意圖也已經完全達到了。
阿?托爾斯泰是以一個藝術家兼歷史學家的身份來寫這部長篇小說的。動筆以前,他對彼得時代的有關歷史文獻進行了長時期的認真的研究。他廣泛研讀了本國和外國的同時代人的回憶記錄,翻閱了沙皇的律令詔書和彼得本人的信簡文札,并查看了當時的歷史檔案材料乃至刑訊犯人的口供筆錄。這一切不僅有助于作家掌握那個時代的歷史風貌和俄羅斯人民的性格特征,而且也有助于了解那個時代的風俗人情和人們的心理狀態。為了追求藝術上的高度精確,阿?托爾斯泰還十分重視反映彼得時代的舊版畫、雕塑以及當時的日用器皿等文物。在寫《彼得大帝》的最后一卷之前,作家曾多方搜求葉卡捷琳娜的畫像,結果終于讓他找到了。于是他把這幅油畫像和卡拉瓦克所作的彼得大帝像一起懸掛在書室里,朝夕相處,成為他觸發遐想、孕育靈感的催化劑。
當有人問到他寫作《彼得大帝》利用了哪些歷史文獻時,阿?托爾斯泰曾直率地回答道:“就拿念過的這一章a 來說,它就完全是文獻性的。烏克蘭采夫的那幾封信,就是真正的文獻。在這里,從蘇丹的妻妾起一直到向莫斯科的海軍中將兜售咖啡這樣的事情為止,這一切都是歷史地真實的!眀 其實何止是這幾封信而已,便是一七〇〇年十二月五日,即納爾瓦戰敗以后兩星期,彼得給鮑里斯?彼得羅維奇?舍列梅季耶夫的信也錄自業已成為國家檔案材料的原件。其他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很多,但是作家對這些文獻性材料都運用得那么嫻熟自如,渾然一體,已經成為整個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了。
三
歷史小說的一項重大任務,在阿?托爾斯泰看來,是塑造人物——塑造時代的人物,并通過人物來反映一個歷史時代。在《彼得大帝》這部歷史小說里,中心就是彼得大帝這個人物,通過這個人物,展現了俄國十七世紀末、十八世紀初宏偉壯闊的生活圖景和歷史事件。小說從彼得的童年和青年時期寫起,依次寫到沙皇費多爾的晏駕,彼得的繼位,索菲婭的攝政,對克里米亞韃靼人的進軍,射擊軍的叛亂,索菲婭的垮臺,遠征亞速的勝利,彼得隨大使團出國,改革活動的開始,圣彼得堡的興建,一直到對付瑞典的戰爭和收復納爾瓦城的勝利。從古老陰森的皇宮到荒僻簡陋的農舍,從莊嚴肅穆的修道院到清新整潔的外僑區,從硝煙彌漫的戰場到艨艟湊集的海域,從風光綺麗的荷蘭港口到制表造船的英國工廠,都是情節展開的場所。從宮廷朝臣到市廛商賈,從東正教主教到分裂派信徒,從逃亡的農奴到落草的匪盜,從外國王侯到異邦工匠,都是故事涉及的人物。在這幅五彩繽紛的歷史畫卷中,為眾星所環拱的“北辰”便是彼得大帝。對彼得這個人物形象,作家進行了精心的刻畫,創造了一個歷史人物的典型,用阿?托爾斯泰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他既“沒有想到要把那個陳舊的、文選課本上的‘木匠皇帝’的形象復活過來”,也“不愿……貶抑那處在時代頂峰上的個人的意義”,而是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表現了處在重要歷史轉折點的一個偉大改革者的歷史功績,揭示了體現在彼得身上的俄羅斯人的堅強性格和創造精神。
在阿?托爾斯泰的筆下,彼得大帝首先是一個改革者,一個改變國家落后面貌、使俄羅斯躋身于西方先進國家之林的偉大改革者。在小說里,彼得不止一次地痛斥俄羅斯的落后。有一次在國外,看到了漢諾威附近科本布呂格小鎮上的清靜整潔的市容,他對緬?品蛘f:“這種生活才可愛呢……真是個樂園……一想起莫斯科,我就恨不得把它燒個光!……”在莫斯科,“人們總是墨守陳規,直到屁股發爛……一千年了,他們還沒學會種地……”后來他在勃蘭登堡選帝侯夫人家里做客的時候,更加激動、更加坦率地告訴她們:“我們的領主和貴族都是笨頭笨腦的莊稼人,只是睡覺,塞飽肚子,做做禱告……我們的國家死氣沉沉。你們在那兒,恐怕連一天也不敢住……光是莫斯科一地,就有三千土匪……”即便是他所倚重的商人,彼得也認為“十足道地是野蠻人——我們在阿爾漢格爾斯克不知跟他們斗過多少回了!在他們看來,主要的事就是要出賣霉爛的貨物——一連三年,他們會撒謊,起誓,哭泣,偷偷地塞出去霉爛的東西,直到新鮮的也都霉爛了才罷……”當時緬希科夫就指出:“的確是這樣,明?赫爾茨……愚昧無知嘛!庇廾粒浜螅靶U,這就是彼得所面臨的俄羅斯。“要消除我們的蒙昧和愚蠢”,也就成了彼得唯一的“一件心事”,用他對選帝侯夫人索菲婭母女所說的話來表達,就是“在俄羅斯,樣樣東西都應當被粉碎,樣樣東西都得重新改造過”。
因此,彼得大帝所進行的改革,歸根結底就是要“促使野蠻的俄羅斯仿效西方主義”(列寧語),走上西歐化的道路,以克服和改變它千百年來一直停滯不前的落后狀態。在小說里,阿?托爾斯泰正是從這一理解出發,著重描寫了彼得如何學習西歐,在發展俄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所從事的活動以及所做出的貢獻。一六九八年八月,彼得從維也納回到莫斯科的第二天,就在皇宮里把所有前來朝覲的領主、公爵、將軍們的大胡子統統給剪掉了。這個改變俄國人外貌的措施,乍看起來像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是因為留須的習尚是由正教教會造成的,所以強迫剪掉大胡子也就成為革除舊習的一項意義重大的活動。一六九九年二月,彼得又下了一道詔書,規定“領主、朝臣、官吏、錄事與商人,今后一律須穿匈牙利服飾,概無例外,春天來臨,寒意減退以后,應穿薩克森長襟衣”。這一措施又從衣著上改變了俄羅斯人世代相傳的古老習慣。同年十二月,彼得又進行了一項重大的改革:“計算年代不以創世之日,而以基督降生八日以后開始,因此新年不始于九月一日,而始于一七〇〇年一月一日!边@一敕令,連同所規定的舉國上下必須參加新年慶祝活動的各項具體辦法,標志著在年代的計算上俄國也開始采用了歐洲許多國家通行的歷法。當然,作為一位“真正的偉人”(恩格斯語),彼得大帝最重大的改革乃是使落后的俄國完成了工業上的躍進。
十七世紀下半葉,俄羅斯這個依舊處于農奴制秩序統治下的國家,雖然在經濟方面已經出現了手工業和小商品生產,六十年代在莫斯科郊區已建立了一家造船廠,也造了幾艘海船,但是即使僅僅用以保護來往于黑海的俄國商人的貿易利益,這樣的數量和質量在當時也已顯得很不夠,更何況這已經是九十年代,而彼得也完全相信“沒有黑海和亞速海,你沒法兒過日子……你沒有波羅的海也不成……”。他需要出海口,而這就需要有海船,需要有海軍,需要有戰艦。阿?托爾斯泰在長篇小說里描寫了彼得在沃羅涅什造船廠親自指揮造船,又描寫了彼得去荷蘭阿姆斯特丹參觀學習,“到造船廠干一冬天木匠活”,隨后又去英國倫敦郊外一家造船廠,“花了兩個半月工夫,學習了數學和船舶設計制圖。為了要在莫斯科創辦一所航海學校,他聘請了一位學問淵博的數學教授安德魯?法夸爾森,另外他還邀約了一位水閘專家約翰?佩列上尉去指導開鑿伏爾加河—頓河運河”。于是一大批外國的指揮官、領航員、水手長、醫生、水手、船上的廚工、造船的和炮術的專家們,繞道阿爾漢格爾斯克和諾夫戈羅德到達莫斯科。不久,從俄國自己的造船廠里,不僅造出了一艘艘商船,而且還建成了一支艦隊:“一溜兒十八艘有兩層甲板的大海船,前面后面還有二十條平底帆船和二十條兩桅帆船,還有偵察船、快艇和帆槳大船:八十六艘戰船和五百條駁船”,在渾濁的、漲水的頓河里往下駛,遠遠地伸展在彎彎曲曲的河面上。就靠這一支陣容堂堂的海軍艦隊,彼得取得了遠征亞速的勝利;經過不斷的補充和發展,在正規陸軍的密切配合下,后來又取得了戰勝瑞典軍隊、收復納爾瓦城的偉大勝利。
造船事業只是彼得發展工業的一端,從這部小說里,我們還可以看到許多俄國商人在雅烏扎河和莫斯科河邊開辦呢絨、麻布和絲綢織造廠,造紙作坊和搓繩廠。有些呢絨和麻布織造廠用水輪帶動織機;有名的鍛鐵工匠庫茲馬?熱莫夫在索科利尼基的鋸木廠里還安裝了一架靠蒸汽鍋爐發動的奇妙的發動機。所有這些都加速了“促使野蠻的俄羅斯仿效西方主義”的進程,首先在經濟上有效地改變了俄國長期來停滯不前、愚昧落后的面貌。當然,發展工業,振興商業,無非是為了提高地主階級和發展新興商人階級,而其最終目的,也無非在于建立并鞏固地主和商人的民族國家,但從歷史的發展來看,彼得的改革正好順應了時代的要求,符合于民族的利益,因而在俄國歷史上所起的作用是積極的,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阿?托爾斯泰對彼得和彼得時代的這種正確理解,用生動的形象在長篇小說里充分體現出來了。
四
列寧在論及彼得大帝時指出,他“促使野蠻的俄羅斯仿效西方主義”,曾“不惜采用獨裁方式,在反對野蠻勢力時,不拒絕使用野蠻的斗爭手段”。a 這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彼得大帝用野蠻制服了俄國的野蠻”b。在這部小說里,阿?托爾斯泰正是在肯定彼得的歷史功績,描寫他作為一個偉大改革者的才藝出眾、熱情奔放、堅毅果斷等特點的同時,也表現他作為一個專制君王的獨斷專行、剛愎自用、殘酷無情的個性,從而揭示出階級和時代的矛盾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彼得在反對野蠻勢力,具體地說在反對社會上的因循守舊勢力和宮廷內部的宗族敵對勢力時,所使用的手段是野蠻的,有時甚至是極端殘忍的。作為改革的開始,在西歐化的道路上邁出的第一步,彼得強迫領主、貴族們剪胡子、戴假發、吸煙草、喝咖啡、穿外國服裝,并要婦女們社交、跳舞等等,那個做法可就十分粗暴,因此弄得人心惶惶,許多領主便巴不得彼得出國遠行。他們覺得“哪怕只有這么片刻的寧靜,心里也很高興,沙皇眼下不在莫斯科,就不會再強迫他抽煙,剃胡子,或是要他穿那種裹到膝蓋的白長襪,戴那種直垂到肚臍的、用女人頭發制成的假發,旋轉蹦跳了”。一六九八年九、十月間,彼得處決那批參加叛亂的射擊軍,其手段之野蠻,方式之專斷,更是曠古未有,駭人聽聞。阿?托爾斯泰在小說中用摘引皇家大使館一位秘書的日記的形式,描敘了從嚴刑審訊到執行死刑彼得都親自參加的詳情細節,其中如:
新圣母修道院前面立著三十個絞刑架,排成一個四方形,有二百三十名射擊軍士兵就在那上面被絞死了。向索菲婭長公主呈遞勸進書的三個主犯給絞死在修道院墻上,正對著索菲婭的修道室的窗口。吊在中間的那個人,死僵僵的手上還系著那份勸進書。
三百三十個人同時用他們的鮮血染紅了紅場。這種大規模執行死刑之所以能夠做到,只是因為所有的領主、杜馬議員、秘書官都奉旨擔任了劊子手的工作……這些出身高貴的縉紳統統趕到了廣場,一看那面臨著他們的考驗,早已在索索打抖了。他們每個人面前放著一個死囚。每個人必須向自己面前的罪犯宣讀罪狀,隨后執行死刑,親手砍下他的腦袋。
彼得行事的野蠻與殘酷,在他整個的改革過程之中是屢見不鮮的。彼得的改革雖然使俄國社會前進了一步,然而它是在殘酷剝削廣大勞動人民特別是農奴的基礎上實現的,小說并沒有掩飾彼得的改革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就拿確曾使俄國擺脫野蠻落后狀態的發展工業、興建工廠來說吧,它給勞動人民帶來的沉重負擔就是不可想象的。阿?托爾斯泰用簡潔明凈的語言,進行了憤怒的控訴:
在那些撥給工廠的村子里,很多人都從新的奴役下逃出來,到了荒僻的邊區。在村子里服勞役是夠苦的,有些牲口過得還比農民輕松些。可是在這些工廠中過的奴隸生活看來更加使人絕望——對犯人也好,對雇工也好,都比牢獄還糟。四面圍著高高的板墻,大門口守著比狗還兇悍的警衛。在黑魆魆的車間里,朝隆隆作響的機器傴著身子,人連歌也不能唱——外國工頭會用手杖抽他的肩膀,會用地牢威脅他。在村子里,每逢冬天,農民至少還可以在暖炕上睡一個夠?墒窃谶@兒,不論冬天,不論夏天,不論白晝,不論黑夜,他不能不一直射著手里的梭子。他的工錢,他的衣服,早已預先花用在喝酒上頭了。這是奴役啊。
他們把他裝上大車,要是反抗,就把枷鎖加在他身上,送到一千俄里以外,送到伏爾加河對岸,送到野草叢生的基爾吉斯草原后面,送到林木茂盛的高山那一邊——到了涅維揚斯克工廠,到了礦場上。
從那邊回來的人是不大有的。那些人都被鎖住在鐵砧上,鎖住在鑄造熔爐上。倔強的還要用藤條來抽。
逃是逃不了的——哥薩克人騎著馬,帶著繩索,守在所有的大路和林間小道上。至于那些企圖暴動的人,都被投進很深的礦井,或是被淹死在池塘里。
阿?托爾斯泰對彼得大帝形象的刻畫,總的來說也完全符合斯大林對這個歷史人物的評價:“彼得大帝為了提高地主階級和發展新興商人階級是做了許多事情的。彼得為了建立并鞏固地主和商人的民族國家是做了很多事情的。同時也應該說,提高地主階級、幫助新興商人階級和鞏固這兩個階級的民族國家都是靠殘酷剝削農奴來進行的!
……
朱雯1985年10月
第一章
一
桑卡從暖炕上跳下來,用屁股撞開發脹了的門。雅什卡、加夫里爾卡和阿爾塔莫什卡跟著?ê芸炫老聛,因為大家突然都想喝水了。隨著一團從有股酸味兒的屋子里沖出去的水汽和煙霧,他們跑到了黑糊糊的門廊里。藍漾漾的微弱的晨曦從小窗上的積雪里透進來。天氣冷極了。水桶里結著冰,木勺子也凍住了。
孩子們一會兒用左腳跳著,一會兒用右腳跳著——他們個個都打著赤腳。桑卡頭上纏一條圍巾,加夫里爾卡和阿爾塔莫什卡只穿一件齊肚臍的小襯衫。
“小心門,你們這些瘋孩子!”母親在屋子里喊道。
母親站在暖炕前面。松明在爐臺上熠熠地燃著。火焰照亮了她滿是皺紋的臉。一雙哭壞了的眼睛,在破爛的頭巾底下嚇人地閃了一閃——跟圣像上的眼睛一模一樣。?ㄐ睦镆粐,便使勁把門碰上了。然后她舀起一勺清甜的水,喝了一口,咬住一塊冰,又遞給弟弟們喝。她輕輕地說:
“你們冷不冷?要是不冷,咱們跑到院子里去看看;爸爸在那邊套馬吶……” 院子里,父親正把馬套上雪橇。雪花輕輕地飄著,天空里凈是雪片;幾只烏鴉停在高高的樁柵上;這兒沒有門廊里那么冷。父親伊萬?阿爾捷米奇(母親是這樣稱他的,其余的人,連他自己在內,都簡稱伊瓦什卡,諢名布羅夫金),把一頂高高的氈帽直扣在兩條凌厲的眼眉上。他那部火紅色的大胡子,從圣母節日起就一直沒有梳理過……一副連指皮手套突露在他那件粗呢農民長襟衣的胸口,腰間低低地束著一條韌皮,樹皮鞋踩在畜糞狼藉的雪地上發出刺耳的吱吱聲。車檔子出了毛病……那東西爛了,凈是一個個疙瘩。他懊惱地朝黑馬吆喝,這馬腿
短肚子大,就像他本人一樣。
“淘氣嗎?你這個調皮鬼!”
孩子們在門廊旁邊解了手,不顧寒氣刺骨,大家還是擠在凍冰的門檻上,縮做一團。頂小的那個孩子阿爾塔莫什卡結結巴巴地說:
“沒關系,回頭咱們到炕上去暖一下……”
伊萬?阿爾捷米奇把馬套好了,讓它到木桶里去喝水。那馬喝了很久很久,連瘦骨嶙峋的兩肋都鼓起來了,好像在說:“草料你只喂了我個半飽,這水我可要喝個暢快啦!……”父親戴上了手套,從雪橇里的麥秸底下拿出那根鞭子來。
“快到屋子里去,要不,我就給你們點厲害看看!”他向孩子們喝道。隨后他側著身子跳到雪橇上,一出大門就滑溜溜地趁勢拐了個彎,小跑著經過蓋著雪的高大的樅樹地帶,朝著領主沃爾科夫的兒子家的莊園馳去。
“!冷得好厲害!”?ㄕf。
孩子們沖進了黑洞洞的農舍,爬上暖炕,牙齒格格地直打顫。又暖和又干燥的煙在熏黑了的天花板下面繚繞著,從房門上端的小窗口溜出去:這屋子連個煙囪也沒有。母親正在揉面團。這家人生活過得很不錯:有一匹馬,一頭母牛,四只母雞。人家都說伊瓦什卡?布羅夫金挺“扎實”。松明的火花從燈架上爆下來,嗤嗤地掉在水盆里。桑卡拿一件羊皮襖蓋在她自己和弟弟們身上,鉆在里頭,又小聲地講著各種各樣可怕的東西:這些東西千萬可提不得,一到夜里它們就會在地板底下窸窸窣窣地作響呢……
“前幾天,我要是瞎說,叫我眼珠子破裂,我可著實嚇死了……門檻旁邊有一堆垃圾,垃圾堆上擱著一把笤帚……我從暖炕上一望哪,真可怕,愿上帝保佑我們!那笤帚底下,有個毛乎乎的東西,長著貓胡子……”
“啊!。“!”幾個鉆在皮襖下面的孩子都給嚇住了。
二
一條隱隱約約給人走出來的路往樹林子里穿過去。年深月久的老松樹把個天空都遮住了。被暴風吹倒的大片樹木和茂密的林叢弄得這個地方很難走。這片土地是沃爾科夫的兒子瓦西里前年受封的,那時候他剛離開那在莫斯科任職的貴族父親,獨立成家。領地政廳封給他四百五十俄畝土地,連同住在那里的三十七名農奴和他們的家屬。
瓦西里造了一所莊園,把錢都花光了,只好將領地的一半押給修道院。那些僧侶用二分息的高利借給他一筆款子。既然受了封賜,那么給皇上辦公差時他就得騎駿馬,披甲胄,佩寶劍,帶火槍,還得隨帶自己的軍士,而這三個人也得有坐騎,穿棉甲,佩馬刀,帶弓箭……靠那筆從修道院里借來的錢,這點裝備好歹總算置辦起來了?墒撬约翰皇沁要生活嗎?家奴不是還要豢養嗎?僧侶的利息不是還要支付嗎?
皇上的國庫可真不饒人。年年有新的敕令,新的捐稅——給養捐啊,道路捐啊,貢稅啊,免役稅啊。自己還能有多少留下呢?而且他們經常來催問領主——農民的免役稅為什么追逼得這樣松?墒悄憧偛荒芤淮斡忠淮蔚貏冝r民的皮啊。在先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當政的年代,由于戰爭、騷亂和暴動,國家已經弄得民窮財盡了。自從那個該死的強盜斯堅卡?拉辛在大地上躥了一番以后,農民們都變得無法無天了。只要你稍微把他們逼得緊一點,他們就會像狼一樣張牙舞爪。為了逃避這種苛捐雜稅,他們便紛紛逃到了頓河,你用詔書和軍刀都沒法把他們從那兒弄回來。
那馬渾身蓋著霜,快步疾馳。樹枝擦著車弓子,撒下來撲簌簌的雪花。尾巴蓬松的松鼠,攀在樹干上,望著他們走過去——林子里多的就是這種松鼠。伊萬?阿爾捷米奇躺在雪橇里尋思著——農民們只有尋思的份兒,別的可什么都沒啦……
“哦,好吧……這個得拿出去,那個也得拿出去……這個人要給,那個人也要給……可是,像這樣的國家可真是一口無底的井哪!你怎么填得滿它啊?干活,我們一點也不逃避,我們什么都受得了。可是在莫斯科,領主們出門都坐起鍍金的馬車來了。那種馬車,也要我們給他錢去置辦啊,那個吃得肥肥胖胖的惡鬼。哦,好吧……你強迫我們干活也罷,你把要拿的東西拿去也罷,可就是不要來跟我們胡攪……兩次來剝我們的皮,伙計們,這就是胡作非為!騎在我們頭上的官兒太多了,啐!——不管你走到哪兒,總有一個什么秘書啊、錄事啊或是地方官啊坐在那兒寫著……可是拿錢出去的卻只有莊稼人……唉,伙計們,我最好還是逃走,在林子里,野獸固然會把我撕個粉碎,可是死總比吃這種胡作非為的苦來得痛快些……那樣一來,他們總沒法兒老是靠我們來養活了……”
伊瓦什卡?布羅夫金尋思著,他想的也許就是這些心事,也許不是。沃爾科夫家一個諢名叫做茨岡人的農民,黧黑的皮膚,花白的頭發,在雪橇里跪著,從林子里沖出來,趕到了大路上。有十五個年頭,這人一直過著逃亡的生活,在各地流浪飄泊?墒请妨钕聛砹耍核械奶油稣,不管已經逃出來了多久,一律得遣還原主。這茨岡人正在沃羅涅什附近干農活,就在那里給逮住了,被押回老沃爾科夫家里。后來他又逃跑了,卻又給抓回去,給殘酷地抽了一頓鞭子,隨后被囚禁在沃爾科夫的莊園里;等他皮肉上的創傷一好,又被拉出去殘酷地打了一頓,仍舊給囚禁起來,為的是教訓教訓這個騙子,這個偷兒,以后休想再逃跑。幸虧茨岡人后來改歸了瓦西里家,他這才算是得到解救了。
“你好,”茨岡人對伊萬說,走過去坐在他的雪橇上。
“你好。”
“聽到什么消息沒有?”
“好像也沒什么好消息……”
茨岡人脫掉連指手套,捻了捻唇髭,捋了捋胡子,遮住他的狡猾神色:
“我在樹林子里遇到一個人,他說皇上快要死了!
伊萬?阿爾捷米奇在雪橇里欠起身子。他覺得很害怕……“得嚕!”……他除下便帽,畫了個十字:“那么他說誰來做皇帝呢?”“他說除了彼得?阿列克謝耶維奇那孩子,沒什么別人了?伤剛剛斷奶呢……”
“嗯,我的小伙子!”伊萬戴上了便帽,翻了翻白眼!班,我的小伙子……這天下看來就要成為領主們的世界了。咱們統統都要完蛋啦……”
“完蛋,也許不會,就是這話!贝膶顺寥f湊攏一點,遞了個眼色!澳莻人說:‘暴動就要起來了。’……說不定咱們還能活下去,啃啃面包,世故嘛,咱們也經歷得很多了!贝膶她b開一口結實的牙齒,笑了一陣,隨后大聲地咳著,把滿林子都震響了。
一只松鼠從樹干上跳下來,飛也似的穿過大路,被它抖落的雪花在斜陽里熠熠閃耀,如同一叢叢細針。一輪巨大的紫紅色太陽,懸掛在道路盡頭的小丘上空,俯臨著沃爾科夫家莊園那高高的圍柵、陡陡的屋頂和裊裊的炊煙……
三
伊瓦什卡和茨岡人在一座高高的大門旁邊把牲口勒住。大門洞里有兩面坡的房檐的神龕里面供著主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圣像,莊園四周圍著無法攀越的柵欄。就是韃靼人來攻,這柵欄也對付得了……兩個農民除下便帽。伊瓦什卡抓著邊門上的環子,按著規矩說道:
“主耶穌基督,上帝的兒子,饒恕我們吧……”
看門人阿韋良從門房里走出來,樹皮鞋咭咭地響著,往門縫里張了張——原來是自己人。他說了聲“阿門”,就動手把大門打開了。
兩個莊稼人把馬牽進院子。他們光著頭站在那兒,朝領主宅子那些安了云母片的窗子斜覷了一眼。有一道門廊,帶著陡峭的階磴,通往正院。這道雕著花紋的木門廊,漂亮極了,上面有一個蒜頭形的拱頂。門廊高頭,還矗立著一個天幕式的房頂,連著兩排桶形的屋檐和一條鍍金的屋脊。正院底層,是用粗大的圓木砌的儲藏室。瓦西里?沃爾科夫當初造這一間屋子,原是為了在冬夏兩季儲藏東西——糧食,咸肉,以及各式各樣鹽腌和糖漬的食品。不過農民們都知道,他的儲藏室里其實只有耗子?墒悄情T廊(不少公子王孫準會以此而自豪)著實富麗堂皇……
“阿韋良,老爺干嗎傳喚我們牽著馬到這兒來——是要當公差,還是有別的什么事?……”伊瓦什卡問!罢瘴蚁,我們一點也不欠他什么了……”
“要你們把軍士送到莫斯科去……”
“又要作踐牲口了?……”
“有什么風聲?”茨岡人走攏一點問,“跟什么人打仗?還是發生了暴動?”
“那跟你我都不相干,”花白胡子阿韋良點了點頭!胺愿肋@樣做嘛——要你們把人送去。今天已經為你們這幫弟兄運來了一大車棍子……”
阿韋良直著兩腿走回門房里。有一扇亮著燈光的窗子在冬天的黃昏中閃爍。這院子里修了不少雜用建筑物:畜欄、地窖、小木房、鍛鐵場。可是這些屋子,一半都沒有使用。沃爾科夫總共只有十五個農奴,而這些人還都過著十分艱難的日子。活兒,他們自然是干的——好歹耕耕地啊,下下種啊,運運木材啊,可是靠這點活兒日子怎么能過呢?這是一種奴隸勞動啊。據說瓦西里把一個農奴打發到莫斯科去,在教堂門口裝瘋作傻——這個人倒替他弄來了一點錢。據說還有兩個也在莫斯科,拿著籃子東走西轉,販賣木勺啊,樹皮鞋啊,哨子啊什么的……可是,歸根到底,依靠的還是莊稼人。他們養活了你……
伊瓦什卡和茨岡人在蒼茫的暮色中站在院子里,尋思著。著急也用不著。哪里也指望不到什么好事情。當然啰,老年人都說從前嘛日子來得好過些:要是你不喜歡你的主人,你盡可以離開他,跑到別的地方去,F在啊,可就不許那么做了——叫你住在哪里,你非住在哪里不可。叫你養活瓦西里?沃爾科夫,你怎么也得養活他。大家都已經變成農奴了。而且你應該料到:情況還會壞下去呢……
什么地方有扇門尖利地嘎的一響,一個沒系頭巾、不怕難為情的婢女,穿過雪地奔到他們那兒:
“老爺吩咐,叫你們把牲口卸下了。就在這兒宿一夜。你們可千萬別拿老爺家的草料喂你們的牲口!……”
茨岡人正想往這個姑娘的光滑的背上抽一鞭子,可是她跑了……他們不慌不忙地卸下了牲口,走進家奴的下房里去宿夜。有七八個男仆人,從主人那兒偷來了一支脂油制的蠟燭,正在把油膩膩的紙牌往桌子上拍著——用戈比賭輸贏……他們在吆喝,在爭吵;一個人打算把一個錢幣藏在腮幫里面,另一個人就動手去扯他的嘴唇。這些懶漢,可不是嗎?他們卻全都吃得飽飽的!
旁邊長凳上坐著一個孩子,穿件長長的亞麻布襯衫,一雙破破爛爛的樹皮鞋,他是伊萬?阿爾捷米奇的兒子阿廖什卡。那年秋天,因為饑荒,欠繳了稅款,他們只得把他送到領主家里當終身的奴仆。這孩子眼睛長得挺大,活像他的母親。一看就知道他在這兒常常挨打。伊萬乜斜著眼睛朝兒子瞟了一下,心里很難過,一句話也沒說。阿廖什卡悶聲不響,朝父親深深地鞠了一躬。
他招呼兒子過來,壓低嗓門問道:
“他們吃過晚飯沒有?”
“吃過了!
“這可糟啦,我從家里出來沒有帶面包!保ㄟ@句話他說得不老實;明明有一塊面包,他用破布包著,塞在懷里呢。)“你好歹替我想想辦法……你瞧,阿廖沙……明兒早上,我要跪在地上稟告老爺,說我有許多活兒要干。說不定他會開個恩,讓你替我上莫斯科去支差。”
阿廖什卡一本正經地點了點頭:“好的,爸爸!币寥f動手脫鞋子,他好像興致勃勃、吃得飽飽的樣子,用爽快而又急促的嗓音說道:
“你們是不是天天都像這樣玩兒呀,伙計們?嗨,你們日子過得不賴呀,有那么多好吃好喝的……”
他們中間有一個高個兒的家奴,把紙牌一甩,回過頭來說:
“你是什么人,敢來找我們的碴兒?……”
伊萬不等人家給他吃耳刮子,便爬到板床上去了。
四
到瓦西里?沃爾科夫家來做客的、附近一個小領主的兒子米哈伊爾?特爾托夫留在主人家宿夜。他們很早就吃了晚飯。涂著釉彩的火爐旁邊,那些寬闊的木炕上堆著氈毯、枕頭和熊皮襖?墒琴e主都年輕,還不想睡覺。屋子里熱烘烘的。他們只穿一件貼身襯衣,坐在木炕上,在暮色中聊天,不時打一個呵欠,往嘴上畫一個十字。
“你啊,”客人說,嗓音又嚴肅,又低沉,“你啊,瓦西里,有很多人羨慕你……可你替我設身處地想一想。我父親生下我們弟兄十四人。七個已經受封出去了,正在荒地上掙扎,有的只剩兩個農奴,有的只剩三個——其余的統統逃跑了。我是老八,明天就要受封。他們會賜給我一個燒光了的小村子,一片滿是青蛙的沼澤……日子怎么過呢?呃?”
“眼下,誰都不好過,”瓦西里答道,一只手撥著掛在兩膝中間的一串柏木念珠。“大家都在掙扎著……日子怎么過呢?……”
“我祖父,地位比戈利岑高,”特爾托夫說,“他為先皇米哈伊爾?費多羅維奇白天黑夜守過靈,可是我們在家里,卻穿的是樹皮鞋……丟臉嗎,我們也已經丟慣了。我們一點也沒想到什么面子不面子,只想到怎么樣活下去……我父親到領地政廳去請求,頭都磕爛了:眼下,空著雙手去請求,一點也沒用。總得給秘書官孝敬一點,給書記官孝敬一點,給小錄事孝敬一點。你送去的東西,他們往往還不接受,只是歪歪嘴……為了一件小事,我們曾經請斯喬普卡?列梅佐夫書記官幫忙,送了他一點禮物:十個阿爾。ê萌菀讖埩_來的一丁點兒錢。┮黄仗仵V魚干。錢,他是收下了,那個貪婪的酒鬼,可是那點鮒魚,他卻叫人扔到了院子里……另外有些比較聰明的人,反而達到了目的……沃洛季卡?切莫達諾夫帶了一個奏折去見皇上,弄到了兩個小村子作為永久的領地。可是人人都知道,在最近一次對付波蘭人的戰爭中,正是這個沃洛季卡從戰場上不顧死活地逃回來了,而他父親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戰場上,小差也開了三次……可是他們倒沒有為此而被剝奪領地,逐出莊園,反而又受封了幾個村子……真是沒有公道啊……”
他們緘默了一會。熱氣從火爐里騰出來。蟋蟀枯燥無味地鳴著。屋子里又靜寂,又沉悶。連院子里的那些狗也已經不嗥了。后來,沃爾科夫沉思地說:
“我們只要能在哪一個國王手下有個差使當當就好了——不管是威尼斯,是羅馬,或是維也納……我會頭也不回地趕去的……瓦西里?瓦西里耶維奇?戈利岑送給我教父一本書,我借來看了一下……所有別國的人民,生活都過得又富足,又優裕,惟獨我們卻全是些叫化子……前不久我在莫斯科,想找一個軍械匠,有人就叫我到庫奎區外國人那兒去……他們不是正教徒,一點不錯——上帝會審判他們……可是我一走進他們的圍柵,就發現街道都是打掃過的,房子又整潔又明凈,園子里栽著花……我一路走進去,心里有幾分驚奇——一切都那么美妙,仿
佛在夢里似的……人們都和藹可親;而他們就住在那兒,明明跟我們比鄰而居。還有他們的財富!光是庫奎一個區,就比莫斯科全城連同它的郊區還要富裕……”
“想做買賣嗎?那也得有本錢,”米哈伊爾望了望自己的光腳。“當射擊軍嗎?那也沒什么大出息。你還不曾升到百人長,你的脊背可先給他們折磨壞了。前些日子,御馬房的一個馬夫,丹尼洛?緬希科夫,來看我的父親,他說國庫已經積欠了射擊軍團隊兩年半的餉金。你要嚷嚷,他們就會把你抓起來。佩若夫上校把射擊軍派到了莫斯科自己的領地上,他們便像奴隸一般待在那兒干活了……有人去控訴,這些告狀的人可就在拘留所前面給鞭打了一頓。嘿,那些射擊軍都氣憤極了……緬?品蛘f:等著瞧吧,他們還會給你們苦頭吃呢……”
“聽人說,穿領主皮大衣的人,最好還是不要渡過莫斯科河去!
“你還能指望些什么呢?個個人都變成叫化子了……那樣重的負擔,又是貢稅,又是租賦,又是雜捐,大家只好頭也不回地逃走了……緬?品蛘f:做買賣的全是外國人;在阿爾漢格爾斯克,在霍爾莫戈里,他們蓋起了石砌的倉庫。他們從外國用一盧布進的貨,賣給我們三盧布……可我們的商人,因為貪心,寧可讓貨物都爛掉。商業區住戶擔負不了沉重的捐稅,都在往外逃——有的去外縣,有的去荒涼的大草原,F在,有人在河上打冰窟窿,于是又訂出了一種什么冰稅……那么,這些捐啊稅的到底都用到哪里去了呢?緬?品蛘f:瓦西里?瓦西里耶維奇?戈利岑在涅格林納雅河邊造了一座豪華富麗的邸宅,外頭包的是銅皮,里面鑲的是鍍金的皮革……”
瓦西里抬起頭,瞅著米哈伊爾。米哈伊爾把腳縮到木炕底下,也瞪著瓦西里。這個一剎那前還很溫順的年輕人,這會兒樣子全變了:他冷冷一笑,擺動著一條腿,弄得那木炕在他屁股底下搖晃起來……
“那你怎么想呢?”瓦西里小聲問道。
“上個星期,麻雀村附近,又有一個大車隊給搶了。你聽說沒有?(瓦西里眉頭一皺,抓起了念珠。)一些呢絨商人裝了一大車貴重商品……他們急急忙忙趕著,要在晚飯以前到達莫斯科,可是他們沒趕到……只有一個人活著逃回來,他把種種經過報了上去。他們就著手搜捕強盜,可是僅僅發現一些腳印,而這些腳印又都被雪掩蓋起來了……”
米哈伊爾聳聳肩膀,笑了一笑:
“不要怕,我不在場,我這是從緬希科夫那里聽來的……(他朝瓦西里傴過身去。)他們說,腳印一直通到瓦爾瓦爾卡村,斯喬普卡?奧多耶夫斯基的莊院呢……奧多耶夫斯基公爵的最小的一個兒子……他跟我們是同年……”
“時候不早啦,咱們該睡了,”瓦西里沒精打采地說。
米哈伊爾又悶悶不樂地笑了一陣:
“嗯,我們笑話已經說過了,這就睡覺吧。”
他輕輕地從木炕上站起來,伸了伸腰,骨節格格地響了。他往木杯子里倒了一點克瓦斯,喝了很久很久,一面從杯口上瞅著瓦西里。
“那個斯喬普卡?奧多耶夫斯基,有二十五個配備著馬刀和火器的家奴……他們都是些不顧死活的家伙……他把他們訓練好了:一年多來,他從沒供養過他們,只是晚上放他們出去搜索財物……他們都是些豺狼……”
米哈伊爾在木炕上躺下,拉一件熊皮襖蓋在身上,把一只手擱在腦
袋底下,眼睛里閃閃發光:
“聽了我剛才講的話,你會去告發嗎?”
瓦西里把念珠掛好,不聲不響地躺下去,面對著松木墻,從那上面滲出來一顆顆樹脂。過了好半天,他才答道:“不,我不會去告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