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提高學生人文素質、拓寬學生文學視野、提升學生文學欣賞能力為目的, 從文學寶庫中擷取了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 對其進行介紹、剖析和鑒賞。本書分為三章: 中國古典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和外國文學, 其中作品都是中外文學的一朵朵奇葩, 選文視野開闊, 鑒賞角度新穎。
21世紀的大學生面臨高科技發展迅猛、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人們的價值取向發生轉變等諸多變化,其身心將會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因此,在注重培養其專業能力的同時更需要提高其人文素質,這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今后的職業發展都是極其重要的。正是建立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上,我們編寫了這本書。中外文學浩如煙海,本書在有限的篇幅內,不可能包羅萬象、面面俱到,僅從幾千年的中外文學中采擷精華,篩選出37部作品,以拓寬學生的文學視野,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提高學生閱讀、欣賞中外文學作品的能力。
在編寫本書第3版時,根據前兩版的教學情況及學生和讀者的反饋意見,對書稿內容進行了微調,修改了少量的不妥或錯誤之處,力爭使本書更適合高等院校教學使用和文學愛好者閱讀參考。
人文素質教育對整個國民素質的提高和國家現代化的實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我國而言,發展經濟、實現現代化,固然存在著資源短缺、人口膨脹、就業壓力等問題,但從長遠來看,影響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大"瓶頸"是國民素質。國民素質越高,奮斗精神越強,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就越快。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具有專業技術知識、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都得到發展、能適應急劇發展的社會要求的高素質人才,是當前大學的根本任務。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社會倫理、準則)有所理解并且產生熱烈的感情,那是*基本的。"人文素質教育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義和價值,促進其成為思想、文化、業務、身體、心理素質等方面和諧發展的優秀人才。
無疑,文學欣賞是人文素質教育的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文學欣賞課是高等院校開設的一門重要課程,它主要通過對古今中外名作的賞析,使學生感受到文學作品的藝術魅力,通過作品的感染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文學欣賞課為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為學生人文素質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學作品承載著對社會、對人生的巨大關注和關懷,表現出作家鞭撻丑惡、探求光明、拯救蕓蕓眾生的人文情懷,折射出民族自強不息、不屈不撓的精神,傳達出人類對假惡丑的痛恨、對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文學作品中描繪的大自然的美麗和諧、神秘偉大,呈現的幸福生活、美好人生,曾激勵了千千萬萬讀者走出迷茫、擺脫困境、創造輝煌,曾提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境界。大學生閱讀這些文學作品,將同樣受到人性的洗禮和感化,人文素質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和提升。
21世紀的大學生面臨高科技發展迅猛、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人們的價值取向發生轉變等諸多變化,其身心將會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因此,在注重培養其專業能力的同時更需要提高其人文素質,這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今后的職業發展都是極其重要的。正是建立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上,我們編寫了這本書。中外文學浩如煙海,本書在有限的篇幅內,不可能包羅萬象、面面俱到,僅從幾千年的中外文學中采擷精華,篩選出37部作品,以拓寬學生的文學視野,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提高學生閱讀、欣賞中外文學作品的能力。
在編寫本書第3版時,根據前兩版的教學情況及學生和讀者的反饋意見,對書稿內容進行了微調,修改了少量的不妥或錯誤之處,力爭使本書更適合高等院校教學使用和文學愛好者閱讀參考。
由于解讀作品的角度、編著者的興趣與文化知識等諸多因素影響執筆者對作品的鑒賞,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非常感謝全體編者,他們付出了辛勤的勞動,感謝清華大學出版社的編輯耐心細致的工作。
編者
目 錄
第一章 中國古典文學 1
第一節 葦葉露珠上的詩行--《詩經·國風》擷華 1
第二節 傳記文學的開山之作--司馬遷與《史記》 7
第三節 綺麗與迷思的交融--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12
第四節 朦朧多義的心靈世界--李商隱的《玉溪生詩》 18
第五節 書寫女性的生命本真--李清照的《漱玉詞》 25
第六節 在愛與美中彰顯人性光輝--王實甫的《西廂記》 32
第七節 民族正義的詩性書寫--紀君祥的《趙氏孤兒》 39
第八節 奇思麗詞 至情絕唱--湯顯祖的《牡丹亭》 45
第九節 百變人生 市井鏡像--馮夢龍的《喻世明言》 51
第十節 寓"孤憤"于"異史"--蒲松齡的《聊齋志異》 57
第十一節 濃縮封建社會的衰亡史--曹雪芹的《紅樓夢》 63
第二章 中國現當代文學 71
第一節 鄉土情結與現代性渴望之間的困惑--魯迅的《故鄉》 71
第二節 永遠的田園夢與理想化的現代改造--沈從文的《邊城》 76
第三節 掙不脫的舊中國夢魘--曹禺的《原野》 82
第四節 悲涼的現代中國意象--老舍的《月牙兒》 87
第五節 新老帝國雙重壓迫下的中國女性的哀音--蕭紅的《呼蘭河傳》 93
第六節 宗法社會訴訟與社會階級斗爭--趙樹理的《李家莊的變遷》 97
第七節 武俠小說與革命史話的完美結合--曲波的《林海雪原》 102
第八節 當代青年的成長寓言--余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 109
第九節 陷落在深度意象里的致命飛翔--海子的詩歌 116
第十節 恢宏絢麗的現代民族史詩--陳忠實的《白鹿原》 124
第十一節 自由思想者的浪漫傳奇--王小波的《萬壽寺》 131
第十二節 現代城市的性別史詩--王安憶的《長恨歌》 137
第三章 外國文學 144
第一節 歐洲敘事詩的典范--荷馬的《荷馬史詩》 144
第二節 跨越千年的文壇巨著--紫式部的《源氏物語》 151
第三節 古代阿拉伯文學的最高成就--《一千零一夜》 157
第四節 中世紀最后一位詩人的杰作--但丁的《神曲》 163
第五節 歐洲近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巨作--薄伽丘的《十日談》 169
第六節 荒原中的愛恨情仇--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嘯山莊》 174
第七節 含露欲滴的草葉--惠特曼的《草葉集》 186
第八節 浪漫主義愛情理想的破滅--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 192
第九節 揭露社會問題 剖析犯罪心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 198
第十節 震撼靈魂的人性剖析--芥川龍之介的《竹林中》 205
第十一節 東方給予西方最美好的禮物--紀伯倫的《先知》 210
第十二節 敘事藝術的精華--海明威的《老人與海》 215
第十三節 真實和荒誕的交織 傳統和現代的融合--格拉斯的《鐵皮鼓》 223
第十四節 通俗小說與嚴肅文學的完美結合--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紅》 229
參考文獻 235
第一章 中國古典文學
中國古典文學是中華民族人文精神和詩性智慧的結晶。本章主要選擇不同歷史時期有代表性的作品,以申管中窺豹之意。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經》是古典文學的開山之作,而"國風"則是其中的精華所在。西漢時期的《史記》既是一部著名的歷史典籍,又是一部文學巨著,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代表著古代歷史散文的最高成就。《春江花月夜》以意境美享譽文壇,從一個側面展示了唐詩的魅力。李清照詞清麗婉約,可視為古代女性文學的典范。元雜劇《趙氏孤兒》和《西廂記》堪稱中國古典悲劇、喜劇的代表作,而明代傳奇劇《牡丹亭》則再續輝煌,以其秾麗、奇詭的愛情敘事驚艷梨園。《喻世明言》是其"三言"的第一本,開明代白話短篇小說之風氣;《聊齋志異》則如一抹瑰麗的晚霞,烘托出文言短篇小說的華麗結局。將它們和集中國古典長篇小說藝術之大成的《紅樓夢》聯系起來,可以粗線條地把握中國古典文學的演進軌跡,重拾一個民族精神家園的記憶。
第一節 葦葉露珠上的詩行
--《詩經·國風》擷華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成書于春秋時期,共收錄從西周初年(前11世紀)到春秋中期(前6世紀)約500年的詩歌305篇,分風、雅、頌三部分。盡管年代久遠,但它卻對后世的詩歌創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國風"是《詩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數量占詩集過半,而且在內容上洋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充滿了現實主義精神,因而歷來被認為是《詩經》的精華所在。
一
"國風"共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15個地方的民間歌謠,其中周南詩源于周王畿,但雜有南方諸侯國的詩歌;召南詩則來自南方諸侯國。對于"風"的概念,《毛詩序》的解釋是:"風,風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宋代鄭樵在《通志序》中說:"風土之音曰'風',朝廷之音曰'雅',宗廟之音曰'頌'。"①宋代朱熹認為,"國者,諸侯所封之域。而風者,民俗歌謠之詩也。謂之風者,以其被上之化以有言,而其言又足以感人,如物因風之動以有聲,而其聲又足以動物也。"②簡言之,"風"就是指民間歌謠。
國風大多數是人民群眾的口頭創作,是從上千首民歌中采集精選而來的。周代設有采詩官專司民歌采集,其目的在于觀風俗、知得失,服務于統治者的政治需要。盡管這樣,其中仍然保留了大量具有原始風貌的民歌。在這些作品中,不僅有大量質樸、熱烈、優美的婚戀詩,揭露社會黑暗和貴族丑惡的諷刺詩,還有不少歌唱生產勞動、抒發愛國激情、表達人生感慨的詩篇。它們植根于人民生活的沃土中,猶如從葦葉上流動的露珠,給人們帶來清新純樸的氣息。從總體上看,"國風"以抒情言志為根本特征,以美刺比興作為藝術上的基本特點,它為中國古典詩歌開辟了現實主義道路。
早在先秦兩漢時期,《詩經》就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孔子認為《詩經》有興、觀、群、怨、博物廣識諸功能(《論語·陽貨》),甚至說"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從評價的所指來看,孔子針對的主要是"國風",因為雅、頌并不具有"怨"的思想內容。漢代學詩解詩蔚然成風,盛傳齊、魯、韓、毛四家詩,其中獨以《毛詩》傳世,其解詁為歷代學人所傳承。隨著以屈原《離騷》為代表的"楚辭"問世并產生影響,人們習慣上將"國風"與《離騷》并稱為"風騷",這個詞已成為中國古典詩歌乃至整個文學的代名詞。進入全球化時代,國風古歌仍沒有失去其魅力。作為華夏先民的藝術創作,國風的詩歌意象具有原型意義,它滲透在古典詩歌傳統之中,從而內在地影響著人們的修辭表達與審美認知方式;它所開創的比興手法,也為歷代詩人所傳承,成為古典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
國風基本上是四言詩,以抒情詩為主,也有比較典型的敘事詩。四言詩具有高度精練、句式整齊、音韻鏗鏘、易記能唱的顯著特點,這就給詩的傳播提供了極大便利。抒情體現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本質特征,相對于以敘事為主的西方古典詩歌,它意味著獨特的民族文學傳統,顯示出華夏先民對詩歌審美規律的深切感悟能力。
從題材和內容來看,國風詩主要包括婚戀詩、農事詩、政治詩和感懷詩四種類型,它們是后世同類詩歌之本源。如果說"雅"歌是朝堂上的官方文學,"頌"歌是獻給神明的宗廟祭祀文學,那么,國風詩就是帶有濃厚泥土氣息的民間文學。如果按"三才天地人"的傳統說法,則頌歌是天之歌,雅歌是地之歌,國風則是人之歌,是勞動者的生活之歌、心靈之歌。
《詩經》的第一篇是《周南·關雎》,這是一首優美熱烈的情歌,它昭示著婚戀詩在國風詩中的重要地位。從婚戀關系到人口繁衍、血緣世系和生活幸福,不論周朝貴族還是普通民眾,都把它作為大事來對待。國風婚戀詩大致分為追求篇、結婚篇和家庭篇三種,它們形成了一個相當完整的系統,突出地表現了先民熱愛生活、追求愛情、憧憬美好人生的思想感情。追求篇以《關雎》為代表,在這首熱烈歡快的詩歌中,水霧迷蒙的河洲、歡快鳴叫的水禽、長短參差的荇菜構成了清新迷人的意境,其間回蕩著對"君子好逑"的款款深情。水禽鳴叫暗示求偶心切,"琴瑟""鐘鼓"則表現了對婚慶場面的想象,情調顯得典雅、莊重而熱烈。結婚篇充滿了歡快、喜慶氣氛,如《周南·桃夭》反復用"桃之夭夭"起興,艷麗的桃花烘托出婚慶的熱烈,襯托了新婦的美貌,而"宜其室家"的復疊詠嘆,則充滿了對新人的祝福。《唐風·綢繆》是賀婚歌,其"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句,充分顯示出新人的激動心情。家庭篇通常表現夫妻深情,《鄭風·女曰雞鳴》就是其中充滿溫馨的篇章,作品擷取家庭生活的小鏡頭,妻說雞叫了,催夫早起打獵,夫卻說天還沒亮;妻又說啟明星出現了,夫這才出門去"弋鳧與雁"。
在封建制度逐漸形成的歷史條件下,國風婚戀詩表現的內容并不都是幸福美好的,不少詩篇反映了婦女社會地位低下、徭役兵役破壞家庭生活、禮法習俗壓抑人性的社會現實。在《鄭風·將仲子》中,女孩面對戀人的大膽追求,卻"畏我父母""畏我諸兄""畏人之多言","三畏"表明,早在西周春秋時期,青年男女的交往已受到來自家庭、禮法和社會輿論的制約。《豳風·伐柯》中有"取妻如何,匪媒不得"的句子,可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俗已有十分古老的歷史。有些詩反映了婦女的屈辱處境與反抗情緒,如《召南·行露》寫女主人公面對男子的強娶要求,一方面揭露對方"誰謂女無家"的無恥,另一方面表明了"雖速我訟,誓不女從"的決絕態度。由于頻繁的徭役兵役,社會上出現了征夫思婦這一特殊群體,國風詩中的一些詩篇就表現了他們的痛苦與感傷。《衛風·伯兮》寫思婦,她因丈夫遠去而無心打扮:"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豳風·東山》寫征夫,他當兵多年后在細雨中返回家鄉,想起"婦嘆于室",故園荒涼,不禁產生了"我心西悲"的感傷。
國風農事詩是先民生產勞動場面的生動呈現,反映了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民眾的生活方式。《周南·芣苢》寫采芣苢的場面,只見滿山遍野的芣苢開花結子,婦女們邊采集邊歌唱,從"采之""掇之""有之"的輕快動作中不難想象其歡快心情。《魏風·十畝之間》寫采桑勞動,表明養蠶織帛是華夏祖先的偉大發明。《齊風·還》寫兩位獵手在山間相遇,他們一起"驅從兩狼",有收獲后相互道賀。《鄭風·叔于田》夸贊獵人能飲善射,他一出行,小巷就好似再無好男兒。如同婚戀詩一樣,農事詩也有美有刺。對于勞動成果被統治者掠奪竊取的殘酷事實,詩人心中充滿沉郁憤懣。《豳風·七月》以時令為序,分別敘述農夫春播、采桑、績麻、收割、打獵、釀酒、修房、鑿冰、獻祭等農事活動,盡管一年累到頭,卻"無衣無褐,何以卒歲"。魏風的《伐檀》和《碩鼠》則對掠奪者進行質問,前者指責貴族不勞而獲,后者將統治者比作專事竊取的大老鼠。
政治詩包括政治諷刺詩和政治抒情詩兩類,前者刺淫刺虐,后者張揚愛國激情。《鄘風·墻有茨》《齊風·南山》《陳風·株林》等詩篇,把諷刺鋒芒直指衛宣公、齊襄公、衛靈公等人的荒淫丑行,詛咒他們"人而無儀,不死何為"。《唐風·鴇羽》寫人民對無休止的"王事"不堪忍受,發出了"悠悠蒼天,曷其有所"的悲愴呼號。《邶風·北風》則在北風呼嘯、大雪漫天的背景下,勾勒出百姓"攜手同行"躲避暴政的畫面。《秦風·無衣》是政治抒情詩,表現秦國民眾踴躍從軍抗擊西戎的感人場面,他們雖缺少軍服甲胄,卻以"與子同袍""與子同澤""與子同裳"相勉勵。《鄘風·載馳》表現許穆夫人"歸唁衛侯"的愛國行為,在衛國被狄人滅亡的危難關頭,她打算冒險慰問衛侯,并向大國求助,卻遭到眾大夫諫阻。作品把許穆夫人和"大夫君子"的言行加以對比,從而表現了一代女杰的過人膽識。據清人魏源《詩古微》考證,此詩及《泉水》《竹竿》均為許穆夫人所作,因此她被認為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有確切姓氏可考的女詩人。
感懷詩主要抒發個人的人生感喟,或憂國傷時,或歲末抒懷,或詠嘆個人際遇。有的詩意緒朦朧,甚至具有象征意味,例如《秦風·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通常人們認為這是一首愛情詩,但詩中"伊人"并無實指,他既可以是戀人,也可以是友人、親人、有德之士,或者是某種難以實現的理想和愿望。"道阻且長""宛在水中央"也是這樣,可以指愛情的阻力、人生的困惑、理想的遙遠,有著豐富的象征意義。
由于國風詩年代久遠,其土風方言也有意義模糊之處,這就使得說詩解詩成為舊學中的一種專門學問。古人解詩通常以"溫柔敦厚"作為價值標準,喜歡用儒家倫理來比附其象征意義,如認為《關雎》是美后妃之德,《蒹葭》是刺襄公不用周禮。在今天看來,這類解釋已經陳舊過時。因此,理解國風詩的意蘊,既要吸收前人有價值的看法,又要脫離其陳舊的倫理話語體系,從而把握詩中折射出的歷史真實與情感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