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保健(第三版)》是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推薦教材及全國衛生職業院校規劃教材之一,根據教育部、衛生部有關衛生職業教育最新文件精神并結合衛生保健事業發展狀況進行編寫。全書共14章,內容包括健康及影響因素、環境與健康、飲食與健康、健康教育、社區保健與護理、流行病學調查及醫學統計、社區常見疾病防治等。
本教材在第二版基礎上作了修訂,版式新穎,內容生動活潑,編寫堅持“貼近學生、貼近社會、貼近崗位”的基本原則,針對中職學生的認知心理和規律,圖文并茂,簡單明了,提供有生活案例和相關知識的鏈接,使學生在建立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真思考和分析,主動掌握教學內容。
《衛生保健(第三版)》可供中等職業學校護理、助產、檢驗、藥劑、農村醫學、中醫、影像技術等相關專業學生作為教材使用。
戚林編著的《衛生保健》是全國衛生職業院校規劃教材之一。本書共14章,內容包括健康及影響因素、環境與健康、飲食與健康、健康教育、社區保健與護理、流行病學調查及醫學統計、社區常見疾病防治等。本書可供中職護理助產檢驗藥劑衛生保健康復口腔修復工藝影像技術中醫中西醫結合等相關專業使用。
前言
第1章 緒論
一、衛生保健的性質和基本任務
二、衛生保健事業的發展
三、我國衛生工作方針
四、衛生保健的基本內容
五、學習衛生保健的意義和要求
第2章 健康及影響因素
第1節 健康及其標準
一、健康觀的演變
二、健康的參考標準
三、亞健康狀態
第2節 影響健康的因素
一、環境因素
二、行為生活方式 前言
第1章 緒論
一、衛生保健的性質和基本任務
二、衛生保健事業的發展
三、我國衛生工作方針
四、衛生保健的基本內容
五、學習衛生保健的意義和要求
第2章 健康及影響因素
第1節 健康及其標準
一、健康觀的演變
二、健康的參考標準
三、亞健康狀態
第2節 影響健康的因素
一、環境因素
二、行為生活方式
三、人類生物學因素
四、醫療衛生保健服務
第3章 環境與健康概述
第1節 人類的環境
一、環境的概念
二、生態系統與生態平衡
三、食物鏈與生物富集
四、人與環境的關系
第2節 環境污染
一、環境污染的概念
二、環境污染物的來源和種類
三、環境污染的特點
四、環境污染對健康的損害
五、環境保護的基本措施
六、制定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條例、標準等保證體系
第4章 地質環境與健康
第1節 地質環境
一、地質環境概述
二、地方病概述
第2節 碘缺乏病及其防治
一、碘缺乏病的流行特征
二、碘缺乏病的病因
三、碘缺乏病的臨床表現
四、碘缺乏病的防治
第3節 地方性氟中毒及其防治
一、發病原因
二、臨床表現
三、防治措施
第5章 社會環境與健康
第1節 社會因素與健康
一、社會政治制度與健康
二、社會經濟與健康
三、文化教育與健康
四、人口、家庭與健康
第2節 社會心理因素與健康
一、個性心理特征與健康
二、情緒與健康
三、心理緊張
第3節 心身疾病的防治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二、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
三、心身疾病的預防措施
第6章 空氣與健康
第1節 大氣衛生
一、大氣理化性狀與健康
二、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
三、大氣污染對健康的危害
四、大氣污染的防護措施
第2節 室內空氣衛生
一、室內微小氣候
二、室內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
三、室內空氣污染的危害
四、室內空氣污染的防護措施
第7章 飲用水與健康
第1節 水與健康的關系
一、水的生理作用與衛生學意義
二、水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第2節 飲用水的基本衛生要求
一、飲用水的基本衛生要求
二、我國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
第3節 飲用水的凈化與消毒
一、水源種類
二、水源選擇的原則
三、凈化與消毒
第4節 水源的衛生防護
一、地表水水源的衛生防護
二、地下水水源的衛生防護
第8章 食物與健康
第1節 人體需要的營養素和熱能
一、蛋白質
二、脂類
三、糖類
四、熱能
五、礦物質
六、維生素
第2節 合理營養
一、合理營養的基本衛生要求
二、膳食結構與平衡膳食
三、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寶塔
第3節 食品污染及預防
一、食品的細菌污染與腐敗變質
二、黃曲霉毒素污染
三、N-亞硝基化合物污染
四、食品農藥殘留
第4節 食物中毒
一、概述
二、細菌性食物中毒
三、非細菌性食物中毒
四、食物中毒的調查與處理
第9章 居住環境與健康
第1節 住宅衛生
一、住宅的衛生學意義
二、住宅建筑的基本衛生要求
三、改良住宅的基本措施
第2節 糞便、垃圾的衛生管理
一、糞便的衛生管理
二、垃圾的衛生管理
第10章 生產環境與健康
第1節 職業性有害因素與職業性損害
一、職業性有害因素
二、職業性損害
第2節 生產性毒物和職業中毒
一、概述
二、常見的職業中毒
第3節 生產性粉塵與矽肺
一、生產性粉塵
二、矽肺
第11章 健康教育和保健措施
第1節 健康教育
一、健康教育的概念
二、健康教育的意義、目的與任務
三、健康教育的行為干預原理
四、健康教育的原則
五、健康教育的形式
六、健康教育的內容
七、健康教育的實施步驟
第2節 自我保健
一、自我保健的概念
二、自我保健的措施
第12章 社區衛生服務與社區護理
第1節 社區衛生服務
一、社區的定義及構成要素
二、社區衛生服務的概念和意義
三、社區衛生服務的原則和特點
四、開展社區衛生服務必須具備的條件
第2節 社區護理
一、社區護理的定義、特點和工作內容
二、社區護士在社區護理中所承擔的角色
三、社區工作中的護理程序應用
第13章 流行病學調查及醫學統計基本知識
第1節 流行病學調查方法
一、疾病的分布
二、現況調查
三、篩檢
四、病例對照調查
五、隊列調查
第2節 醫學統計基本知識
一、醫學統計中的基本概念
二、醫學資料的基本類型
三、醫學統計工作的基本步驟
四、計量資料的統計描述——平均數和標準差
五、計數資料的統計描述——相對數
六、統計表與統計圖
第14章 社區常見疾病的預防和控制
第1節 三級預防原則
一、第一級預防
二、第二級預防
三、第三級預防
第2節 心腦血管疾病防治
一、心腦血管疾病的流行特征
二、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
三、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和控制措施
第3節 惡性腫瘤防治
一、惡性腫瘤的流行特征
二、惡性腫瘤的主要危險因素
三、惡性腫瘤的防治原則
第4節 糖尿病防治
一、糖尿病的流行特征
二、糖尿病的主要危險因素
三、糖尿病的防治措施
第5節 傳染病防治
一、傳染病的流行過程
二、影響傳染病流行過程的因素
三、傳染病的防治措施
第6節 學生常見病防治
一、近視的防治
二、齲齒的防治
三、脊柱彎曲異常的防治
第7節 醫源性疾病的防治
一、醫源性疾病的概念
二、醫源性疾病的發病因素
三、醫院內感染及其防治
四、藥源性疾病及其防治
第8節 性傳播疾病的防治
一、性傳播疾病的流行特征
二、性傳播疾病的危險因素
三、性傳播疾病的防治措施
實踐
實踐一 個體健康狀況評價
實踐二 水源衛生調查
實踐三 膳食調查和食譜編制
實踐四 均數、標準差及相對數的計算
實踐五 統計圖和統計表的繪制
參考文獻
衛生保健教學基本要求
自測題選擇題參考答案
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文化的迅速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衛生服務的要求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健康觀已從生理健康向心理和社會健康轉變,醫學模式也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衛生保健是預防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它以滿足人們健康需求為出發點,以健康為中心,保護和促進健康為目的,適應了健康觀和醫學模式轉變的需要,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降低醫療成本的重要保障。
一、衛生保健的性質和基本任務
1.衛生保健的性質 衛生保健是研究人體健康、疾病與環境、生活方式等因素的關系,對個人和群體采取預防與保健相結合的綜合性措施,控制影響健康的因素,提高環境質量和生活質量,以達到保護健康、促進健康、預防疾病和延長壽命等目的的一門重要課程。
2.衛生保健的基本任務
1)根據全球衛生戰略目標和我國衛生事業發展情況,制訂切合實際的衛生保健服務策略措施。
2)通過有效的健康教育,增強人們的保健意識,干預有害健康的行為,幫助人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生活方式,促進健康,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3)運用流行病學的基本方法和醫學統計基本知識開展人群健康狀況調查研究,分析相關的影響因素,揭示其內在規律,采取行之有效的預防、保健措施,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4)加強社區衛生保健職能,動員和組織社區居民積極參與社區衛生保健活動。促進社會各部門協作,解決社區面臨的健康問題。
二、衛生保健事業的發展
衛生保健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在古今中外的文化史中,有許多關于人類預防思想的記載,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個體攝生為特征的衛生保健行為逐步向群體預防轉變。早在20世紀20~30年代,西方國家就已經認識到社區資源在公共衛生服務中的重要作用,并開始從醫院走進社區向人民提供一些基本的衛生服務,隨著流行病學、社會醫學和預防醫學等學科的迅速發展和人類疾病譜的改變,衛生服務的內容逐漸涉及人群的預防、治療、保健和康復等多方面,促進了衛生保健事業的發展。到了70年代,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廣泛調查分析的基礎上,發現在全世界150多個國家中,有一半左右的國家人均期望壽命不足55歲,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嬰兒死亡率在100‰以上,2/3以上人口不能獲得清潔的飲用水,傳染病、寄生蟲病、心腦血管疾病、癌癥等發病率上升,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衛生資源分配不合理、人口劇增和老齡化問題非常顯著,因此,逐步明確了衛生工作的重點應從大
城市、大醫院轉移到基層;應從以治療疾病為主轉移到以預防疾病為主;應從為少數人服務轉
1977年,第30屆世界衛生大會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全球衛生戰略目標。其具體含義包括:①在工作和生活場所都能保持健康;②運用更有效的辦法預防疾病,減輕疾病和傷殘帶來的痛苦,并通過更好的途徑進入成年、老年,健康地度過一生;③在不同地區、國家及人群間均勻分配衛生資源;④每個家庭的每個人都能積極參與
并享受到基層衛生服務;⑤使人們懂得自己有力量擺脫疾病的桎梏,創造自己及家庭的健康和幸福生活。
為推動全球衛生戰略目標的實施,1978年,WHO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阿拉木圖聯合召開了國際初級衛生保健大會,并發表了著名的《阿拉木圖宣言》,明確提出推行初級衛生保健,是實現“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這一全球戰略目標的基本策略和途徑。1986年,第1屆健康促進國際大會在加拿大召開,會議發表的《渥太華宣言》指出“健康促進是促進人們控制和改善其自身健康的重要過程。”1988年,第41屆世界衛生大會再次聲明,將“人人享有衛生保健”作為一項永久性的戰略目標。
長期以來,我國在群體性預防和公共衛生服務方面做了大量的實踐,特別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衛生保健工作發展迅速,取得了巨大成就。據1990年統計,人口死亡率由新中國成立前的25.0‰降低到6.3‰,農村嬰兒死亡率由新中國成立前的200.0‰下降到25.4‰,城市嬰兒死亡率由120.0‰下降到16.5‰,孕產婦死亡率由150.0/萬下降到9.4/萬,平均期望壽命已由新中國成立前的35歲提高到70歲以上。
199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衛生工作大會,1997年1月頒布的《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提出我國到2010年之前衛生工作的奮斗目標是:“到2000年,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包括衛生服務、醫療保險、衛生執法監督的衛生體系,基本實現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國民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到2010年,在全國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人民健康需求的、比較完善的衛生體系,國民健康的主要指標在經濟較發達
地區達到或接近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在欠發達地區達到發展中國家的先進水平。”同時,明確提出要把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在基層和農村。之后,我國衛生保健事業迅猛發展,醫療衛生保健條件不斷得到改善,人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如今,全國已有98%以上的地級市和92%以上的市轄區開展了社區衛生服務,建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6340多個、社區衛生服務站1.8萬個,初步形成了一支從事社區衛生服務的醫療衛生隊伍。衛生保健服務工作正朝著科學化、專業化、規范化方向大踏步邁進。
三、我國衛生工作方針
我國政府歷來非常關心人民群眾的健康問題,一貫重視衛生保健工作。在新中國成立不久就制定了“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的衛生工作四大方針。在預防為主的方針指導下,開展以“除害滅病、講究衛生”為中心的愛國衛生運動,集中力量預防和控制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流行性疾病,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成就。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體制的變革,隨著疾病譜的變化和人民群眾對健康要求的提高,政府又制定出新時期的衛生工作方針:“以農村為重點,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依靠科技與教育,動員全社會參與,為人民健康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衛生工作歷史經驗的總結,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衛生事業的指南。可見,貫徹“預防為主”始終是發展我國衛生事業的一項長期性根本方針。
四、衛生保健的基本內容
衛生保健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衛生職業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其基本內容包括:
1.健康及評價 闡述健康的概念及其評價標準與方法;闡明影響健康的諸因素。
2.環境因素與健康 闡述環境的有關概念;講解環境污染與人體健康的相關關系以及衛生防護的基本措施;闡明空氣、水、食物等生活環境與生產環境諸多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及衛生保健措施。
3.健康教育與保健措施 主要介紹健康教育的概念、原則、形式、內容和實施步驟;闡述自我保健的基本概念和具體措施。
4.社區衛生服務和社區護理 重點講解社區衛生服務的概念、意義、原則和特點,以及社區護理的基本知識。
5.流行病學調查及醫學統計基本知識 重點描述疾病的“三間”分布,講解常用的流行病學調查方法,重點介紹篩檢方法;詳細講解醫學統計的基礎知識。
6.社區常見疾病的防治 主要內容有三級預防的原則,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糖尿病、傳染病、學校常見病、醫源性疾病、性傳播疾病的影響因素和防治措施。
五、學習衛生保健的意義和要求
(一)學習衛生保健的意義
1.適應健康觀和醫學模式的轉變 健康觀的發展,醫學模式的改變,促使衛生服務人員的工作職責、工作內容、工作方式發生根本改變。根據現代醫學的要求,醫務護理人員的工作不僅是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更重要的是要向人群(包括健康人、患者和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提供預防、保健等綜合性的衛生服務。所以,作為未來的衛生職業從業人員,學習衛生保健知識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有助于學生樹立為人民健康服務的思想,有利于指導人們掌握保護健康、預防疾病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促進健康,滿足人民群眾對健康的需求。
2.有利于貫徹我國新時期衛生工作方針和實現衛生戰略目標 我國新時期的衛生工作方針和衛生戰略目標進一步強調預防為主,強調把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在基層和農村,這是現代醫學發展的方向和人民群眾對衛生服務的實際需求。預防為主的思想自始至終貫穿于衛生保健的知識體系中,通過系統學習,依靠科技和教育,動員全社會參與的措施,真正把衛生工作的重點轉移到預防和保健上來,切實貫徹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共同維護和增進國民健康,最終實現我國衛生工作的奮斗目標。
3.促進中等衛生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 隨著社會體制的變革和衛生事業的發展,中等衛生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和就業方向發生了明顯改變,在基層社區從事衛生服務工作的畢業生越來越多,而社區衛生服務是以人的健康為目的、社區為范圍、需求為導向,融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為一體的綜合性服務,衛生保健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可見,在中等衛生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中開設衛生保健課程,是深化教學改革,培養復合型人才,促進中等衛生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二)學習衛生保健的要求
1.明確“一個中心” 衛生保健必須以健康為中心,而不是以疾病為中心。提高人群的整體健康水平,僅靠對個體疾病的治療是遠遠不夠的,衛生服務從業者應深入社區、走進家庭,動員、指導社區居民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環境,努力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從而預防疾病、促進健康。
2.實現“兩個轉變” 隨著社會的發展,健康觀已由生理健康向心理和社會健康轉變;醫學模式已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
3.樹立“三種觀念” 即人與環境的平衡觀念、預防為主觀念和社會大衛生觀念。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保持相對平衡狀態是保證人體健康的前提,這種平衡被破壞將損害健康。預防為主是我國衛生工作方針的核心內容,只有堅持預防為主,才能真正把衛生工作落到實處,增進健康,減少發病,提高服務效率,造福于民。社會大衛生觀念,指的是衛生工作不僅是衛生部門的事情,必須與經濟和社會發展同步,動員全社會各行各業全民參與,通過健康教育和社會干預等多種途徑,保護和促進健康。
4.承擔“四種角色” 在經濟和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學科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交叉的趨勢日益明顯,單一的專業型人才已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如今的就業市場迫切需要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作為新型的衛生工作者應承擔“四種角色”――衛生保健的管理者、監督者、服務者和教育者。
一、名詞解釋
1.衛生保健 2.現代醫學模式二、選擇題1.我國衛生工作方針的核心內容是( )
A.以農村為重點 B.預防為主C.中西醫并重D.依靠科技與教育E.動員全社會參與
2.衛生保健以什么為中心( )A.健康 B.患者 C.婦女兒童D.環境衛生 E.醫務人員
三、簡答題1.衛生保健的任務是什么?2.我國新時期衛生工作方針是什么?3.衛生保健的基本內容有哪些?
(戚 林)
第1 節 健康及其標準
社會的發展以人為本,人的發展以健康為本。健康是人類第一財富,是人的基本權利,人人都希望健康,并且把健康和幸福聯系在一起,把健康和社會進步聯系在一起。但對于健康認識,人類卻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一、健康觀的演變
人類對健康的認識大致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一)無病就是健康
這是最古老樸素而形象的健康觀。它以疾病作為參照,用健康的對立面――疾病,來解釋健康,沒有闡明健康的本質,對認識、研究、追求健康沒有實際的指導意義,顯然它是消極的。因為健康和疾病并非是一個硬幣的兩面,非此即彼,而是在兩者之間存在各種過渡狀態。也就是說,健康到疾病是一個逐漸變化的連續過程,健康和疾病的概念是動態的概念。在一個人的身上,健康和疾病是可以共存的。
(二)軀體結構及功能活動正常即為健康
這是對健康認識的一次重大進步。這一健康定義客觀地反映了健康在生物學方面的本質特征,但卻忽視了人的心理、社會方面對健康的影響,只把人看做一個“生物人”。一個軀體功能雖然正常但精神上卻處于崩潰的人,顯然不能認為是健康者。
(三)健康是指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方面的完好狀態
這是世界衛生組織于1948年在其憲章中對健康的表述。這一定義是積極的,它把人當做一個“社會人”,強調健康與心理、社會的關系,明確健康不僅是個人問題,也是社會問題,把生物、心理和社會三者兼容,符合現代整體醫學模式,從根本上糾正了“無病就是健康”的觀點,被世人所接受(圖2?2)。因此,直至1978年9月在《阿拉木圖宣言》中,WHO還繼續重申這一健康觀。(四)現代健康新概念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關于健康的概念
有了新的變化發展,提出了“四位一體”的健康新概念,把道德修養納入了健康的范疇。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應具備良好的心理、社會適應能力和有道德。”由此可見,新的健康概念包含了軀體、心理、社會適應、道德四方面內容。也就是說,人類的健康應該是生理的、心理的、社會適應和道德的完美整合。這是一個整體的、積極向上的健康觀,說明了人們對健康的要
求越來越高。特別是道德健康的提出,要求健康者不能有道德缺失,必須具有辨別真偽、善惡、美丑、榮辱等是非觀念的能力,能按照社會行為的規范準則來約束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表現為有理想、有道德、守紀律。把道德健康納入健康的大范疇,是有其道理及科學根據的。巴西醫學家馬丁斯經過10年的研究發現,屢犯貪污受賄罪行的人,易患癌癥、腦出血、心臟病、神經過敏等病癥而折壽;行為有悖于社會道德準則的人,其胡作非為必然導致緊張、恐懼、內疚等種種心態,食不香、睡不安,惶惶不可終日。這種精神負擔,必然引起神經中樞、內分泌系統的功能失調,削弱其免疫系統的防御能力,最終在惡劣的心境和各種心身疾病的折磨下,往往早衰或喪生。而品性善良,淡泊名利的人,為人善良正直,遇事出于公心,凡事想著人民,心地坦蕩,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促進生理健康。
某職校一女生,是一個眉清目秀、能歌善舞、惹人喜愛的文藝骨干。一次體重測量為50公斤,她
認為自己太胖了,將會影響自己優美的舞姿,開始節食。久而久之,導致消化功能減退,沒幾個月身
體明顯消瘦,體重下降到34公斤,同時出現厭食并時有嘔吐,無法堅持正常學習,只能求助于心理
咨詢。
問題:1.你認為該女同學健康嗎?為什么?
2.你覺得應如何看待自己的體重?
在這一新概念中,生理健康與心理、社會適應和道德品質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生理健康是物質基礎,心理健康與良好的社會適應是在生理健康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并反過來促進生理健康,道德健康則是整體健康的統帥。因此,也可以說,健康是一種和諧,是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人和自身的和諧,是人與人的和諧。
二、健康的參考標準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新的健康概念,不僅指出了人類追求的目標,而且還明確了健康所涉及的各個方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世界衛生組織對身心健康提出以下衡量標準:
(1)軀體健康可用“五快”來衡量:①吃得快:進食時有良好的胃口,不挑剔食物,能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