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天文學教程(第3版)》由多位師范院校地理系講授“地球概論”、“天文學基礎”課程的教師共同編寫而成。全書介紹了天文基礎知識,包括天球、太陽 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總星系、行星、恒星、星系,以及宇宙學、天體起源與演化、地外文明等內容,反映了天文學的最新成就,使讀者認識地球在宇宙中的環 境,同時有助于人們樹立正確的宇宙觀和人生觀。 《簡明天文學教程(第3版)》內容豐富新穎,條理清晰,語言流暢,闡理簡明,有較強的科學性、系統性、趣味性和可讀性,并有大量圖表和照片,還配有供教學 與自學用的光盤資源。 本書適用于全國高等師范院校地理系師生、非天文專業本科和?圃盒熒,以及廣大天文愛好者。
本書內容豐富、條理清晰、語言精練,比較通俗地介紹了天文學的基礎知識和現代進展,有較強的科學性、系統性、知識性和可讀性。余明女士是我校地理科學學院青年骨干教師之一,她除了擔任地學課程教學外,長期為福建天文教育和天文普及做了不少工作。她是中國天文學會會員、福建天文學會理事、全國高等師范院!兜厍蚋耪摗方萄袝默F任理事長。由她主編的這本《簡明天文學教程(附光盤第3版)》既是很好的師范類天文教材,也是優秀的天文學基本讀物。我愿誠懇地將此書推薦給廣大的師范院校師生和天文愛好者。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序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序一
第一版序二
第一版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概述
§1.2 天文學簡史
思考與練習
進一步討論或實踐
第2章 天體和天球及其坐標
§2.1 天體和天體系統
§2.2 天球和天球坐標
思考與練習
進一步討論或實踐
第3章 時間與歷法
§3.1 時間
§3.2 歷法
思考與練習
進一步討論或實踐
第4章 星空區劃和四季星空
§4.1 星空區劃
§4.2 四季星空
§4.3 希臘神話與星座
思考與練習
進一步討論或實踐
第5章 天文觀測工具和手段
§5.1 獲得宇宙信息的渠道
§5.2 天文光學望遠鏡
§5.3 射電望遠鏡
§5.4 空間天文觀測
§5.5 虛擬天文臺
思考與練習
進一步討論或實踐
第6章 天體物理性質及其測定
§6.1 天體輻射、星等及光譜
§6.2 天體距離、大小、質量和年齡的測定
思考與練習
進一步討論或實踐
第7章 太陽系
§7.1 太陽系的發現
§7.2 太陽系天體的運動和結構特征
§7.3 太陽
§7.4 行星及太陽系小天體概況
§7.5 太陽系的疆域
§7.6 太陽系的起源和演化
思考與練習
進一步討論或實踐
第8章 地月系
§8.1 地月系
§8.2 月球
§8.3 日食和月食
§8.4 天文潮汐
思考與練習
進一步討論或實踐
第9章 地球及其運動
§9.1 地球
§9.2 地球的自轉及其地理效應
§9.3 地球的公轉及其地理效應
§9.4 極移和地軸進動
思考與練習
進一步討論或實踐
第10章 恒星
§10.1 恒星概況
§10.2 恒星的多樣性
§10.3 恒星的能源和演化機制
思考與練習
進一步討論或實踐
第11章 星系
§11.1 星系概況
§11.2 銀河系
§11.3 河外星系
§11.4 星云
§11.5 星系團和總星系
§11.6 星系的起源與演化
思考與練習
進一步討論或實踐
第12章 宇宙學
§12.1 宇宙論研究簡史
§12.2 宇宙說原理和現代宇宙學觀測基礎
§12.3 現代宇宙學的建立和發展
§12.4 宇宙演化簡史
思考與練習
進一步討論或實踐
第13章 地外生命與地外文明
§13.1 生命的含義及主要特征
§13.2 生命的起源
§13.3 太陽系內的地外生命問題
§13.4 地外文明探索的幾個問題
§13.5 人類的搜尋行動
思考與練習
進一步討論或實踐
參考文獻
附錄
第1章 緒 論
【本章簡介】
本章主要介紹了天文學的研究對象、方法和特點,討論了天文學對于人類生存和社會進步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在介紹傳統天文學的科學分支的同時,也介紹了近期著名天文學家王綬?院士對已有的天文學科分類重新做的分析和歸納。最后還介紹了世界以及中國天文學的發展簡史。
【本章目標】
?了解天文學的研究對象、方法和特點。
?了解天文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
?了解近期天文學研究的科學分支。
?了解國內外天文學的發展簡史。
§1.1 概 述
一、天文學的研究對象
天文學是自然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它的研究對象是天體,即研究天體的位置和運動,研究天體的化學組成、物理狀態和過程,研究天體的結構和演化規律,研究如何利用天體的知識來造福人類。
天文學和人類歷史同樣悠久。天文學的研究內容和許多概念,總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文明和進步而不斷發展的。因此,人們對天體的認識和理解,在不同歷史時期是大不相同的。古代天文學無非是把日月星辰的視位置和視運動作為主要研究內容。今天則把天體作為宇宙間各種星體的總稱,包括:太陽、月亮、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群)、隕星、小行星、恒星、星團、星系、星際物質等,所以天文學的研究對象也就是人類認識的宇宙。作為一顆行星,地球本身也是一個天體,也是它的研究對象。但地球大氣層以下的各個圈層則不屬于天文學的研究范疇,而是地學的研究領域。
20世紀50年代人造地球衛星上天,使宇宙間又增添了人造天體。關于它們的運行軌道、運行狀態也是天文學義不容辭的研究內容。
二、天文學的研究方法和特點天文學以天體的觀測作為基本的研究方法,所以,與其他學科比較,天文學不是以室內實驗為主,而是強調觀測的科學。在望遠鏡發明以前,天文觀測采用的是目視方法,直接觀測天體在天空的視位置和視運動,另外也粗略地估計星星的亮度和顏色。17世紀以后相繼有了光學望遠鏡、分光鏡和光度計,不僅提高了天體位置觀測的準確度,而且擴大了人們對宇宙的認識。到了20世紀,由于大口徑望遠鏡的問世,使得人類探測宇宙的深度和廣度與日俱增,不少模型、學說由觀測得以證實,新天體、新發現大量涌現。20世紀30年代以后,人們越來越廣泛地使用無線電方法研究天體和宇宙間的輻射,從而誕生了射電天文學。諸如類星體、脈沖星、星際有機分子、微波背景輻射等天文學新概念相繼出現。20世紀50年代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人類把觀測范圍由地面擴展到了地外空間,天文學家可以自由地探測天體的各種輻射,F代,天文空間探測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人類不僅把望遠鏡送上天,而且借助太空飛行器踏上月球,或把儀器送到其他行星上進行直接觀測或實驗。因此,盡管關于天文學是“被動觀測的科學”的說法現在已經不是很全面了,但大部分情況下我們還是不能主動去實驗,只能被動地觀測。所以觀測在天文學研究中仍有其特殊的重要性。
天文觀測還強調對天體進行全局、整體圖景的綜合研究。表現在觀測上是全波段研究的方法,在整個電磁輻射多波譜上采用多種手段(如強度、偏振、譜等)的配合,甚至是同時的聯合觀測;在理論上強烈依賴模型和假設。由于觀測結果的不確定性較大,概念的更新迅速,假說在新的觀測基礎上又不斷被修正或推翻。所以天文學既是古老的學科,又是發展的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