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產業經濟學是一門以科技產業為研究對象,涵蓋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科學及管理科學等的學科。本書從學科交叉的獨特視角,以經濟全球化和創新全球化為支點,對科技產業經濟理論與應用進行了全方位詮釋和系統性研究。全書結合新科技革命及產業轉型發展態勢,全面揭示科技產業經濟的內在關系,研究了科技產業經濟的系統結構、演進規律、運作機制、科技轉移等,深入分析基于大數據、互聯網、智能化的科技產業發展的相關要素,以及高端并購、人才競爭、知識外包、創新研發、風險投資、品牌運作等作用,并對城市創新、運作機制、集群鏈接、企業戰略、科技園區等進行機理描述和理論闡釋。同時,還系統論述了與科技產業經濟發展相關的市場需求、中介對接、系統創新和制度創新等理論。通過對相關理論在科技產業發展中的應用做出解析,深入闡述科技產業發展戰略與政策,并以協調發展為關鍵變量,指出未來科技產業轉型發展的大趨勢。
本書包括基礎理論、應用理論、戰略政策三篇,共計二十章組成。全書精練地歸納了國內外相關學術研究領域的文獻資料,融合了作者在科技產業經濟研究領域中提出的新思想、新觀點、新模式。以學科交叉與機理分析,從科技產業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愿景,對科技產業經濟學進行理論創新和跨界融合,并構建一個兼容并蓄的分析框架與創新生態;基于全球網絡化、科技產業化為核心的跨界、跨域、跨行的大趨勢,加深科技經濟深度融合與產業轉型發展,推進科技產業創新要素的歷史性、系統性演變,建立系統科學的理論架構及應用體系,形成新的科技產業集群形態、價值鏈體系;通過專題性、實證性分析,提供科技產業轉型發展的典型范例,以及形成協調發展的產業形態、創新機制與競爭參照。全書視野開闊、觀點新穎、理論完整、內容豐富,從多維協調、跨域合作與資源共享的技術路線,對科技產業經濟及其學科體系進行了系統性、立體化、全流程的論述。
本書對于相關學科的研究人員、教學人員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對各級政府、研究開發、企業管理、政策制定、產業規劃、科技管理、創新創業等部門人員也具有閱讀價值。因此,本書不僅是專業研究和院校教學、研究生教育的參考用書,而且也是政府決策以及科技園區、企業戰略、創新創業、管理培訓等人員必備的讀物。
前 言
科技產業經濟學是一門多學科交叉,主要以科技產業為研究對象,分析現實科技經濟發展問題的新興應用理論學科。自20世紀80年代起,我已進入這一交叉科學的“富礦區”。歷經產學研及智庫等部門的工作,參與過多學科領域的科研、學術探索及相關實踐,并基于不同學科理論及實踐對科技發展與產業經濟進行交叉、跨界和滲透性研究,發表了一系列具有獨特視角的研究論著及學術觀點。期間,全球范圍的科技革命、產業轉型及其結構調整,促使科技產業經濟研究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特別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在全球范圍內掀起波瀾壯闊的巨變,加速形成了科技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路徑,要求在對固守于傳統經濟關系的研究模式、路徑、方式做出反思的基礎上,形成具有全新性質和系統觀點的科技產業經濟學。科學技術發展,尤其是理論創新成果及發展方式的不斷問世,對科技產業經濟理論發展及應用轉化的影響,已超出了傳統經濟學、科學學最初的預料以及假設。基于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手段,科技變革、創新演變、產業轉型、市場供求、城市創新及全球化等長期彼此獨立、互不對接的學科研究領域被徹底打破。科學技術與產業經濟,這一具有不同要素、結構、功能及學科領域的兩大系統,在經濟全球化、創新網絡化的“科技—產業—市場”的交叉、融合、跨界和滲透的過程中,形成了視角新穎、系統互動和學科交叉的科技產業經濟架構,出現了將科技產業經濟作為更為系統、更為兼容的學科及其理論體系。這一系統性、顛覆性變化,預示著經濟學、科學學等學科及所做分析中的一些結論將被刷新,并引起與之相應的理論變革。在這一理論演變與發展的過程中,科技產業經濟作為一個新興學科領域和系統研究范疇,其理論體系迫切需要從新科技革命發展的學科交叉視角尋求全面透徹的理論創新,在前期研究積累的基礎上不斷拓展和完善,揭示科技產業發展的各種趨勢,將科技產業經濟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理論界面和系統層次。
本書綜合運用了科技經濟、產業經濟、區域經濟、系統創新、戰略管理和協調發展等多方面的理論研究成果,通過對科技產業經濟領域的研究成果分類、梳理和總結,對其理論及實踐進行深入論述和分析,全面研究科技產業經濟理論及其創新發展系統。旨在檢驗和證實科技產業發展過程中多要素、多領域資源配置與協調發展對科技產業經濟的重大作用。通過多學科的系統理論探索、實證分析和經驗總結,為完善科技產業經濟理論體系提供一個具有思想前瞻和富有價值的結論。圍繞科技產業發展的理論分析框架,不僅做出最基本的理論分析和系統描述,而且研究當科技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產業結構和要素使用的最佳配置及其相關的戰略政策。盡管科技產業經濟這一研究主題同時受到國內外經濟、科技周期等因素的影響,但我們的研究既以系統的方式探索科技產業的內部結構、演化機理、發展模式和運行機制,也重點分析全球化環境對科技產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和制約。通過構建一個多元、開放、系統和獨有的科技產業經濟理論框架,建立起新的科技產業經濟結構體系,以便順利實現本書的研究目標和著述任務。
本書分為三篇。第一篇,重點對科技產業經濟學基礎理論做出了系統界定、闡述和分析。主要通過深入分析選題背景,分析和界定科技產業的基本內涵、動態性變化及特征,闡釋科技產業經濟學的學科性質及研究領域。通過對有關文獻和理論的梳理、歸納和解析,建立科技產業經濟理論框架與結構,并論述主要分析方法、邏輯關系及創新之處。在對系統結構進行定義和分析的基礎上,重點描述科技產業系統特征及其功能,分析和討論科技產業系統結構的系統要素和系統環節,提出科技產業經濟的系統結構、系統機制和組合模式等,并揭示科技產業經濟系統不同于其他產業的系統結構、功能和模式等特征。以科技產業演進理論綜述為基礎,討論了科技產業演進的周期性范式,分析了科技產業演進特點、形態及機理,系統描述了科技產業演進與成長的選擇要素、階段及重點,論述了科技產業演進與成長的環境等問題。通過對運行機制內涵及其構成的討論,對科技產業經濟運行機制特征、支持系統等架構進行深入分析,探索科技產業經濟運行過程中的機制摩擦與滯存現象,并就科技產業發展協調發展機制等進行理論闡述。通過描述中介系統內涵及其特征,從宏觀和微觀視角考察科技產業中介對接運作系統,并對科技產業的中介關聯因素進行不同層面的分析,試圖說明科技與產業的中介關聯價值,以及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在建立科技產業發展的中介關聯模型的基礎上,系統分析科技產業發展與市場對接的協調機理,解構科技產業對接系統理論,并對科技產業的市場需求響應進行論述。在科技轉移理論闡釋的基礎上,對科技轉移概念、動因、模式、機制等進行系統解析。通過對科技轉移機制與模式的分析,描述了科技轉移流程及路徑,討論了科技轉移投資及其系統運行等,并以若干案例介紹了一些國家科技轉移的經驗。
第二篇,主要對科技產業經濟學應用理論進行闡述及分析。通過對國內外相關文獻的梳理,提出和界定了高端并購的內涵、特征及其領域等,建立了符合知識資本價值鏈的高端并購模型,全面闡述了高端并購方式、高端并購流程、高端并購風險管理等運作系統。并通過對國內外高端并購案例分析,研究了高端并購理論及應用政策界限等問題。通過系統闡釋知識外包內涵,分析了知識外包的動因、特性及領域,探索了知識外包風險管理以及效應等問題。以創新全球化為背景,重點描述了科技產業品牌的價值特征。基于文獻理論,討論了科技產業的品牌定位以及科技產業的品牌標準,系統闡述了科技產業的品牌運作過程。通過對品牌競爭的基本戰略作用機理的分解,論證了科技產業品牌在市場的集中度和公共政策的有效性。通過對創新定義的界定,以及創新系統演變過程和結構變化的分析,闡述了系統創新的理論內涵、基本框架和要素,深入研究系統創新在科技產業經濟發展過程的結構調整,以及系統創新的宏觀調控和管理等問題。通過對風險投資的內涵和特點的分析,以及對運作機制和模式的闡釋,重點考察了科技產業風險投資的作用機理,分析了風險投資與科技產業創新互動關系,比較了風險投資的發展模式,探索了風險投資機制創新及其選擇等問題。根據全球科技產業區發展背景、態勢及趨向,重點討論科技產業區的發展模式、運行機制、轉型結構、創新環境與目標選擇等。以科技產業價值鏈為分析框架,通過對科技產業集群基本概念、特征的描述,重點考察科技產業集群的形態、結構、演變原因及其過程。著重對科技產業集群創新機理、科技產業集群生態、集群循環經濟等進行分析,進而構建以科技產業生態價值鏈為核心的集群循環經濟等。
第三篇,重點對科技產業發展戰略與政策相關內容做出闡述及分析。就人力資本的理論發展分析,論述了人力資源與知識價值,界定了科技產業人才資源內涵,探索了科技產業人才資源組合、科技產業人才資源開發、科技產業人才激勵與競爭。通過國內外比較,對人才資源開發的作用、科技產業發展與人才競爭互為影響以及人才激勵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就科技產業的市場需求特性、科技領先的市場需求等進行研究,論證了市場創新對科技產業發展的影響,分析了科技競爭力與市場需求的關系,并對科技產業與市場需求約束等問題進行了解析。通過對制度創新界定及理論綜述,著重對科技產業的非技術因素及其作用進行了系統論述,闡釋了制度創新對科技產業的影響,討論了政府與企業在制度創新中的關系等。通過對科技產業結構的界定,系統闡釋了科技產業結構的構成和基本特征,在對科技產業演進規律的分析研究基礎上,尋求科技產業結構性變動與發展的一般趨勢。同時,深入分析科技產業結構調整戰略與政策等。通過對企業戰略轉型及其結構演變行為做出理論解釋,以國內外科技產業競爭分析,對企業轉型戰略、策略等做出選擇。在對科技企業戰略及其結構現象解析的基礎上,提出科技企業提升競爭力的戰略選擇。并結合國內外若干跨國公司戰略轉型范例,尋求有價值的結論。通過對城市創新內涵的界定,闡述了城市創新能力、城市創新戰略生態系統、城市創新與政府、城市創新戰略轉型等,歸納了國內外城市創新推動科技產業轉型的典型范例,并對這些典型城市創新進行了比較分析。通過闡述轉型協調與結構調整,科技產業與差別競爭,協調發展與轉型,從知識創新、科技進步與經濟增長的現象之間,將新的發展觀作為科技產業未來發展的內核。通過宏觀層面科技、經濟、社會與政治的協調,中觀層面的知識鏈、產業鏈和價值鏈的有機整合,以及微觀層面的(“府、產、學、研、資、介”)六位一體,以多維協調、跨域合作與資源共享,形成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形態、創新機制與發展格局。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本書不是一種被動解讀傳統科技經濟理論的嘗試,或簡單移植傳統經濟學等理論,或僅僅是以產業經濟、技術經濟分析及工具性應用為主體的結構體系,而是保持學科的前沿性、嚴肅性,在理論創新與吸收借鑒的基礎上,作者長期科技產業理論和應用研究成果的積累。本書的核心觀點是,在科技革命及知識創新的過程中,應重新審視傳統經濟學理論與科技經濟政策,加大理論創新與應用實踐,建立一個基于“學科交叉、行業跨界、個性混搭、多元協調”,而非限于傳統經濟學等學科范疇的科技產業經濟學理論體系,這對于拓展科技產業經濟無限的發展空間與潛力,具有重大的學術意義與應用價值。本書的主要貢獻有如下方面:一是在國內外相關學科理論及學術成果梳理的基礎上,通過理論到實踐以及學科之間的交集和創新,完成科技產業經濟學的基本界定、軌跡描述、理論歸結、系統構建、機制運行等一系列研究和論述,力圖以科技、經濟等學科交叉、理論與實踐結合為研究對象,構建一個視角獨特、結構新穎的科技產業經濟學框架體系;二是將先期提出的“組合投入”“系統創新”“城市創新圈”“協調發展”等學術觀點納入前沿理論分析,通過多章節篇幅闡述,深入挖掘科技產業經濟學學科領域或填補空白領域,開拓具有持續研究價值和探索意義的理論空間;三是將經濟學、科學學基本原理的闡述,與科技革命的最新進展以及實際應用的分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深化科技產業經濟理論創新與實踐,為科技產業轉型發展與結構升級提供戰略支撐;四是將戰略與政策研究成果應用于科技創新驅動與產業轉型發展,特別是在若干章節論述了戰略與政策問題,并附有若干范例分析,以經驗證據詳細闡述了相關基本原理及戰略思想。
可以說,本書的理論架構獨樹一幟,學科體系自成一體。全書突出了知識性、前沿性、系統性、包容性和創新性。試圖避免傳統經濟學、科學學等學科理論框架的固化和約束,在長期研究成果積累的基礎上,注重將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新的理論體系,并將科技產業經濟的系統結構、發展路徑、運行機制、制度創新、政策設計等納入統一的分析框架進行闡釋。從戰略層次和應用范疇,對高端并購、中介對接、知識外包、風險投資、市場需求、集群鏈接、城市創新與制度創新等理論與方法進行系統歸納。同時,以全球化視野,全面考察國內外科技產業經濟發展的一般原理及動態運行過程。通過考察和分析科技產業經濟的特定屬性、成長規律及構成要素等,進一步明確科技產業經濟的目標行為及運行狀態,揭示科技產業經濟發展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及結構轉型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基于對科技產業經濟的多視角、跨學科的研究,本書在結構、觀點、內容及方法等方面尋求“有所為,有所不為”。既要為讀者提供一個歷史、經驗和系統的背景視角,全面、準確地介紹相關理論及有關國家或地區的戰略政策實踐;又要結合國情,適應新科技產業革命的挑戰,推進中國的科技產業轉型發展;還要突出理論創新、學術新解和應用價值,重視實證分析和典型案例,并輔以專欄介紹,使之具有學術、研究、教學和應用的參考價值。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當然,科技產業經濟學作為一門新興交叉學科,時至今日,國內外對科技產業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涉及甚少,特別是新科技革命下的學科領域及框架結構的系統、交叉、跨界、融合研究仍處于空白,亟待深入研究與探索。因此,本書或許與傳統經濟學和科學學的理論體系、組合視角、分析方法及研究范式等存在明顯的不同。一些理論論述、學術見解和研究路線,雖然經歷了30多年的研究積累并得到了歷史驗證,但智者見智、仁者見仁,還需要不斷探索和完善。書中或許存在一些不足,歡迎國內外學界同仁及廣大讀者不吝指正。
隋映輝
隋映輝,研究員(二級),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學者。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常務理事、山東科學學與科技管理研究會副理事長、青島科學學與科研管理研究會理事長、《科學學研究》編委、山東科技大學科技經濟與管理研究所所長、青島社會科學院科技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等。主要研究領域為科技經濟與戰略管理、產業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系統創新與集群生態等。承擔參與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軟科學等各類研究項目共70余項。出版《科技產業轉型》等著作14部,在《科學學研究》等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300余篇。獲得哲學社會科學、科技進步等省部級優秀成果獎17項。承擔的一些重大研究成果進入政府決策,產生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