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炳凡研究員是全國著名的中醫學家,從醫70余年,學驗俱豐。全書內容包括典籍發微、脾胃研究、學術探討、診余小議、讀評序識、養生發微、診治我見、醫案紀實八部分。其中經典闡發細微,發人深。黄⑽秆芯浚毦咧谎;理論引經據典,見道精深;小議讀書有得,真知灼見;讀評抒懷己見,論述通達;養生求本索源,深得其旨;診治極深研幾,窺其奧妙;醫案辨析精辟,知常達變!秳⒈册t論醫案》集劉炳凡研究員70余年研討中醫理論與臨床之所得,寓醫理于臨床有常有變,匯經驗于實踐,啟人神智。一鱗片爪,彌足珍貴。
全書疏其學術思想淵源,使學者獲終南之捷徑,是中醫臨床、理論研究、教學人員及本科生、研究生的重要參考書籍。
劉炳凡研究員是全國著名的中醫學家,從醫70余年,學驗俱豐。全書內容包括典籍發微、脾胃研究、學術探討、診余小議、讀評序識、養生發微、診治我見、醫案紀實八部分。其中經典闡發細微,發人深。黄⑽秆芯,獨具只眼;理論引經據典,見道精深;小議讀書有得,真知灼見;讀評抒懷己見,論述通達;養生求本索源,深得其旨;診治極深研幾,窺其奧妙;醫案辨析精辟,知常達變!秳⒈册t論醫案》集劉炳凡研究員70余年研討中醫理論與臨床之所得,寓醫理于臨床有常有變,匯經驗于實踐,啟人神智。一鱗片爪,彌足珍貴。全書疏其學術思想淵源,使學者獲終南之捷徑,是中醫臨床、理論研究、教學人員及本科生、研究生的重要參考書籍。
緒言
第一部分 典籍發微
一、讀帛書《五十二病方》后
二、《五十二病方·》析義
三、《周易》與《內經》陰陽學說的淵源
四、《華氏中藏經》學術思想淵源及對后世的影響
五、讀《難經》小識
六、《傷寒論》習讀
七、《傷寒論》的學術淵源
八、《傷寒論》研究的流派
九、《傷寒論》的辨證規律
十、六經辨證及其傳變規律的研究
十一、《傷寒論》“反”字淺析
十二、學習《傷寒論·太陽篇》的體會
十三、保胃氣、存津液與陽明素質的關系
十四、經方妙用發微
十五、白虎湯類方臨證運用小識
第二部分 脾胃研究
一、脾胃學的歷史淵源
二、脾胃學的理論基礎
三、脾胃學的應用原則
四、歷代醫家對脾胃學的研究
五、《脾胃論》研究
第三部分 學術探討
一、從祖國醫學的整體觀談辨證論治
二、氣血的基本理論及其辨證論治的探討
三、在人體運動變化中求證氣的實質
四、《內經》臟腑功能與臨床應用的系統思維
五、通絡法在臨床上的運用
六、腎病的辨證論治
七、談中藥的相反相成與拮抗意識
八、孫思邈《千金方》對各家學說的影響
九、葉天士咳嗽論治闡微
十、傳統醫學應與新興技術相融合
十一、中醫骨傷科基礎理論舉隅
第四部分 診余小議
一、世界產生“中醫、中藥熱”我們怎么辦?
二、炎黃文化與醫藥的淵源關系
三、科研工作 貴在思考
四、積學·求實·反饋
五、沉思的管窺
六、“蒸籠頭”與“脫影癥”
七、濕疹的治療預防
八、無脈癥證治
九、談冬令“進補”
十、從中西醫學比較中吸取營養自我提高
十一、漫話“枳術丸”
十二、“白術散”的運用
十三、用補中益氣湯要知常達變
十四、旋覆代赭湯“異病同治”舉隅
十五、治法瑣談
十六、讀“白喉證治”有感
十七、晚期血吸蟲病腹水的飲食療法
十八、閱食物“上火”的機理小識
十九、潛能和機遇,中醫崛起有望
二十、治學淺談
二十一、師門回憶
二十二、我們的歷史任務是傳幫帶
第五部分 讀評序識
一、讀《誰說中醫不科學》——《科技日報》1996年4月28日三版文章
二、讀《當今中醫必須走向現代化》一文后之我見
三、讀《走出中醫學術的“百年困惑”》有感
四、《走出中醫學術的“百年困惑”》小識
五、讀《中醫藥學走向世界的若干理論問題——接軌、改軌還是鋪軌》小識
六、讀“證、證、癥、候的沿革和證候定義的研究”小識
七、讀《中藥炮制大全》后書評
八、讀鄧鐵濤《中醫近代史》小識
九、讀《米伯讓先生醫案》小識
十、讀巫君玉《瓣杏醫談》
十一、讀萬友生《萬友生醫論選》
十二、讀俞長榮《論醫集》小識
十三、讀《歐陽履欽學術思想研究論文集》淺識
十四、讀《中醫體質病理學》小識
十五、讀《千金翼方校釋》小識
十六、評謝海洲《中醫藥叢談》
十七、《李聰甫醫案》選評
十八、評胡天雄教授《素問補識》
十九、評《中草藥作物學》
二十、評《審美要論》小識
二十一、《中醫肝臟象現代研究》序
二十二、《女科臨證集要》序
二十三、《脾胃論與臨床》序
二十四、《醫療醫論選集》序
二十五、《中醫氣病證治學》序
二十六、《長壽之路》序
二十七、《中草藥單方·驗方集》序
二十八、《湖湘中醫典籍精華》前言
二十九、《黃帝內經臨證指要》緒論
第六部分 養生發微
一、《老》、《莊》思想對養性攝生的影響
二、孫思邈養性十法選評
三、東垣養生的學術思想初探
四、壽夭的辯證關系
五、從歷史經驗談壽夭的關系
六、談養生之道
七、抗衰與延壽
八、養生防病保健延年——旨在整體調節陰陽平衡
第七部分 診治我見
一、治療內科疑難急癥的經驗
二、冠心病臨證發微
三、精神病辨析
四、堅持動態求衡,掌握腎炎證治規律
五、尿路結石的論治體會
六、關節風濕痛論治心得
七、糖尿病(消渴)的證治研究
八、老年病論治特點
九、晚期血吸蟲病論治體會
十、血吸蟲病免疫關系探討
十一、重癥肌無力(眼肌型)之我見
十二、診治腫瘤病的點滴體會
十三、子宮癌辨證論治的體會
十四、老年性便秘證治
十五、診療小識舉隅
十六、臟腑辨證論治舉隅
十七、淋證論治二則
十八、陽黃
十九、兒科名方的應用
第八部分 醫案紀實
引言
一、傳染性疾病
二、臟腑疾病證
三、婦科病類
四、兒科疾病
五、外科病類
第一部分 典籍發微
一、讀帛書《五十二病方》后
1.芻議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以下簡稱《病方》) ,全書五十二題,約103
病,涉及內、外、婦、兒、五官等科。而外科病約占本書疾病總數的60 % 。《病方》近一萬字,約
占這次(1973 年底)出土文字的1/3 ,F存方283 個,藥名247 個(含個體內各個藥用部分,如
人部藥就有9 品,故實數196 個) ,其中動、植、礦物藥占188 品,而植物藥又占此數2/3 弱。
從內容看,其中谷、果、禽、獸、魚、菜等藥物共計85 品,占總藥1/3 。與《內經》:“五谷為養,
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說法近似。用酒的藥方41 個,用醋的藥方20 個① ,更起到
行藥增效的作用!恫》健份d有29 個祝由方術治療疾病,與《素問? 移精變氣》:“古之治病,
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之旨同,與《漢書? 地理志》載有:“楚地… … 信巫鬼,重淫祀!笔
有區別的。故《素問? 五臟別論》有:“拘于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薄恫》健份d:“令尤(疣)者
抱禾,令人呼曰:‘若(你)胡(何)為是’ ? 應曰:‘吾尤(疣)’ 。置去禾,勿顧” 。此即移精祝由
故事。但南方的咒術不同于北方的祈禱,民國初年,長沙楊大毛,即以此法治腫核及疼痛良
驗。《靈樞? 賊邪》:“先知其病之所以生者,可祝而已” 。如《世說新語》所載之“杯弓蛇影” ②
即其例證。故在這個方面本書與《內經》也是有淵源關系的。但從整個情況看,當時治病還
是以藥物為主。不像春秋時期醫巫斗爭激烈,所以后來扁鵲能理直氣壯地說:“信巫不信醫
者不治” ③ 。這是風氣轉變之例證。本書治(癃)病27 方,占全書現存總方數10 % 弱,不僅體
現了藥治為主,且補充了《靈樞? 五癃津液別》有論無方的不足。祖國醫學用“蠱”字名病,始
見于《春秋左傳》:“近女室,疾如蠱” !端貑? 玉機真藏論》:“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
白,一名曰蠱!薄恫》健罚骸靶M者,燔扁輻(蝙蝠)以荊薪,即以食邪(患)者” 。雖名同實異,其稱
蠱則一。然而,以“蠱”名卦者見于《周易》,“蠱”的本義謂“壞極而有事,壞極為蠱,有事則兼
治蠱意” ④ 。醫和與《內經》均未出方,本書出方,實即易義“必勇往以求”之旨?梢姳緯
成書年代與《內經》相去不遠,但從字體看,“帛書的抄寫不晚于秦漢之際⑤ ” ,應為公元前三
世紀末,這和對照銅器的銘文是一致的。根據時代背景和環境條件推測,本書的醫療實踐,
①
②
③
④
⑤
馬王堆醫書論文集(第一輯) ,第53 頁。
《晉書? 樂廣傳》。
《史記? 扁鵲傳》。
《周易淺述》卷二。
帛書《五十二病方》,第181 頁(文物出版社1979 年版) 。
富有濃厚的荊楚地方性色彩,例如“青蒿者,荊名曰?; 者,荊名曰盧茹① ” 。又如:澧之蘭,
沅之芷(?) ,堇,葵,景天,酸漿,蒲艾皆楚產也,藿、樸、桂、梓、桑、竹皆產于南方,蛇類繁殖于
溫熱帶。屈原楚人,放逐羅湘,行吟澤畔:“余既滋蘭之九畹兮… … 雜杜衡與芳芷” ;“菌桂” 、
“椒丘”見乎其吟詠,流風所被,故一號漢墓出土藥物中猶列諸香,漢有薰香習慣,是其歷史淵
源,且蘭、椒、菌、桂采為藥用,亦見于《內經》十二方中,可以互證,提示病方成書時代在春秋
以后,應在戰國年代,《素問》原纂作品中可能有一部分出自戰國末年② !斑@因為《病方》看
不到五行學說的痕跡,陰陽學說也很少反映,尚未能將臟腑和病名聯系起來,比《內經》原始
古樸得多” ③ 。凡自然界元素的發現是從少到多,社會事物的發展亦然,故“灸經”的增加至
《內經》為備,不難說明這個問題。不過《內經》問世,首見于張仲景《傷寒論》原序:“撰用《素
問》、《九卷》” 。至隋唐猶有補充。病方出土遲,猶完璞未加修飾,似與《山海經》古籍中環偉
瑰奇之最者,“字句脫,向稱難讀” ④ 者同,且兩書文法相近,如稱病愈為“已” ,稱局部用藥
為“涂” ,稱白芷為“?” ,稱豆為“菽” ,稱根為“本” ,提示兩書可能是同時代作品,而《山海經》
卻包含著我國古代地理、歷史、神話、民族、動、植、礦物、醫藥、宗教多方面的內容,同《內經》
一樣,卻實際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不是作于一時,五十二病方也不例外。它是來自民間,勞動
人民與疾病作斗爭的產物。
2.小識
《病方》用藥經驗,既非出于一人之手,可求證于后于本書之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論
廣伊尹湯液” ,在《傷寒論》中用藥才92 種;且本書用藥達247 品之多,見于《神農本草經》者
僅94 品,與漢學師承者不相同。前于仲景的太倉公淳于意受業于同郡的公乘陽慶,盡得其
所傳醫書!妒酚洝穼}公的24 例《診籍》保存下來,除引而不發者外,從《診籍》看到的方藥,
只有屢用的火齊湯及苦參湯,下氣湯,芒硝、石膏、莨碭、柔湯、芫花及針、灸法。一代醫宗,掌
握的方藥仍不多,雖屬管窺,殆一家之知識有限也。以此相形,《病方》如何產生的? 當不言
而喻。觀《本草綱目》原序:“時珍荊楚鄙人也,幼多羸疾… … 遂漁獵群書,搜羅百氏… … 上自
墳典,下及傳奇,凡有相關,靡不備采” 。凡樵夫漁父,野老村姑,皆列為學習對象。清之《串
雅內? 外編》作者趙學敏高度評價走方醫的經驗說:“頂串諸術,操技最神,而奏效最捷” 、“藥
物不取貴,下咽即能去病,山森僻邑,倉卒即有” ⑤ !恫》健凤@然來自歷代民間,與趙說實同,
與漢學師承似乎相異。且全書無說理的只詞片語,與倉公“診籍” ,是有文野之分的。也可以
作為來自民間的佐證。其治療方法非常豐富,是有見于“人之所病,病疾多,醫之所病,病道
少” ⑥ 的警語的。
內容有:方藥(其劑型具湯、散、膏、丸而微) ,薰、蒸、熨、浴、漬、灸、角、砭、摩、安(按) 、搔、
傅、涂、封、唾、舐、灑、?(沖洗) 、小手術、祝由… … 具有民間療法的特色。仲景尚親見之,如
《傷寒論》記載有:“以火薰之” 、“燒瓦熨背” 、“微數之脈,慎不可灸” ① 等。至于摩、按、搔、唾,
尤為患者本身可行的方便療法。非來自民間而何?
《內經》有大、小、緩、急、奇、偶、復七方之論。而《病方》正體現了這個論點,其中急方
188 ,小方22 ,奇方15 ,偶方10 ,復方0 ,緩方1 ,大方0 ,祝由29 ,灸法5 ,角法1 ,砭法1 ,小手術
1 等。此皆顯而易見者。然而急方最多,幾占全書的2/3 ,“但急方之義有四” ② ,此取急救之
意也。晉? 葛洪猶能承其遺緒,纂《肘后備急方》,其言曰:“余省金匱、綠帙、黃素方近將千
卷,患其混雜煩重,有求難得,故周流華夏九州之中,收拾奇異,捃拾遺逸,選而集之… … 采其
要約,以為肘后救卒方三卷… … ” ③ (現行本為八卷)亦是有方無論,其源多出自民間,不啻是
說明本書的緣起,可以說《病方》,實開祖國醫學方書的先河。
3.印證
《病方》,不能只作“古董”玩索。應研究它的實用價值以及它的來龍去脈。如扁鵲
治虢太子尸厥,用“五分之熨浸入八減(咸)之劑” ④ (即八味堿性藥物煮成湯劑,后人以
單味咸鹽炒熱熨患處) !恫》健贰爸蝹d,(熬)鹽令黃,取一斗,裹以布,卒(淬)醇酒中,
入即出… … 熨勿絕,一熨寒汗出,汗出多,能詘(屈)信(伸)止” ⑤ 。這種熱鹽熨法,舒筋
活絡,軟堅止痛,猶廣泛用于今之民間,其實源于扁鵲也。治“犬所咬,令毋痛及瘳方,
令?者臥,而令人以酒財(?)沃其傷” ⑥ 。這是用酒沖洗傷口,有消毒止痛作用,今人用
于小面積燒燙傷,及中耳化膿,猶其遺意。治“尤(疣)取敝蒲席若藉(?)之弱(?――
蒲子) ,繩之,即燔(燒)其末,以久(灸)尤(疣)末,熱即拔尤(疣)去之” ⑦ 。今某背部一痣
如桑椹狀,有人認為是“黑色素瘤” ,以艾條代蒲繩,每晚灸之,極癢,灸數十次瘤平色淺
而縮小,其去疣也必矣。治“ (癃) ,乾蔥□ 鹽隋(?―― 臀部)灸尻(脊骨盡處)” ⑧ 。蔥
鹽熱熨是一種刺激體表部位,治療內臟疾病的遠隔療法。后人用之多驗,如許叔微治
小便閉脹!坝檬[白三斤炒,帕盛二個,更互熨小腹,氣透即通” ⑨ 。又治“ 以酒一?
(杯) ,漬襦頸及頭垢中,令沸而飲之” ???。頭垢能引吐(見《本草綱目》) ,亦“上竅通則下
竅泄”之義。金元時代的張子和用下法之前,常先用吐法,即此意。治“石,三溫煮石
葦若酒而飲之” ???。南北朝? 雷?《藥性賦》:“石葦通淋于小腸” 。唐? 孫思邈用石葦散
治血淋為著名方劑???。治“頹(? )以冥蠶種方尺,食衣白魚一匕,長足二匕” ???。郭璞注
《爾雅? 釋蟲》:“小蜘蛛長足者,俗呼為喜子” !督饏T要略》以蜘蛛散治陰狐疝氣,至今
民間沿用良效。治“ 牡痔,有羸肉出,或如鼠乳狀,末大本小… … 把其本小者( ,
戾―― 扭斷之)” ① ,《本草綱目》載:“以芫花根絞汁浸絲線,以線系痔,候其干落” 。較扭
斷法進了一步,治牡痔之居竅“(肛門)濂(廉―― 邊緣) ,大如棗?(核) ,時養(癢) 時痛
者方,先?(?)之,弗能?,□ 龜嚙(腦)與地膽蟲相半,和以敷之… … ” ② 。《別錄》謂地
膽“能蝕瘡中惡肉” 。宋? 楊仁齋《直指方》云:“有癌瘡顆顆累累垂,裂如瞽眼(凸出) ,
毒深穿孔,宜急用地膽為君… … ” ③ 。金? 劉元素治小腸膀胱氣痛不可忍者,用全勝散
亦以地膽為君,現有人用此藥以治惡性腫瘤,宜進一步研究。治“加(痂) 疥瘡。冶(粉
碎)雄黃,以彘膏?(?―― 米泔水) ,少?(雜和)以醯,令其□ 溫適,傅之毋濯! ④ 此方
不僅治疥,民間傳統習慣,每年端陽節,搗雄黃大蒜豬肥肉如膏貯存,凡蜂傷、蟲咬,蚊
叮即以此涂之即愈。又方“壽( )慶(蜣)良(螂) ,?以醯,封而灸之,蟲環出” ⑤ 。蜣螂
見《神農本草經》,但無治痂(疥)的記載!疤K頌曰箭鏃入骨不可移者,《楊氏家藏方》用
巴豆微炒同蜣螂搗涂,斯須痛定必微癢,忍之,待極癢不可忍乃撼動拔之立出” ⑥ ?梢
羌螂之用在癢極而“蟲環出” 。治“涿(瘃)凍瘡。踐(赤足)而瘃者,燔地穿(穴)而入足,
如食頃而已,即蔥封之,若?(蒸)蔥熨之” ⑦ 。此法有溫通血脈,消腫止痛的作用。后人
演為“蒸氣療法” ,治風濕水腫,關節痹痛,瘡疥久不愈者有良效。治“刃傷,以類(燔)羊
矢(屎)傅之” 。古人好用畜屎治病,如“豬屎燒灰發痘瘡” ⑧ ,牛屎(焙枯)寬膨脹(民間驗
方) ,馬屎焙干為末治絞腸痧痛名“獨勝散” ⑨ ,雞屎醴治鼓脹???。
此方羊矢治刃傷出血,蓋借纖維炭壓局部以止血,后人用生姜半夏或煙絲封壓出血創
口,不僅止血住痛,還可預防感染,不必換藥可達一級愈合,亦此方之流亞也!爸寡稣撸
發,以安(按)其?(瘡)” ???。
發炭不僅能止外部出血,內出血亦有效,筆者曾治小兒蠶豆黃18 例無死亡,其癥征:身
面俱黃,眼瞼唇舌俱淡,大便結而尿如莧菜汁。即采用《金匱要略》“諸黃,豬膏發煎主之”之
法,以驢膠代豬膏,亂發滌去垢膩入銅瓢內煅如炭用之。三至四日血尿止而大便潤,又七日,
血色素回升,以健脾胃益氣血均先后獲愈。其他如硝石灑(洗滌)癰,人精滅般(瘢) , (切
斷)犬治痙、屋榮、湮汲(地漿)治瘛,唾之以蝎毒,景天治,桃葉已瘙等,皆取之左右而不難
者,如能引其端而發其覆,觸類旁通,古為今用,來之民間,還之于民間,豈非八億農民重獲一
些衛生防病的武器。
在此存亡繼絕振興中醫的大好時期,自揣不能作壁上觀,“老馬尚思千里足,不然何以答?
平” 。語云:“莫為之前,雖美弗彰,莫為之后,雖盛弗傳” 。人如此,物亦然,愿與諸同志共勉之。
二、《五十二病方? 》析義
1.癥析
“ … … 羆病也” ① ! ,籀文癃省” 。“膀胱不利為” 。注:“ 者小便不通” ② 。又“有
癃者,一日數十溲” 。注:“溲,小便也” ③ 。說明有二義。如《素問? 刺瘧》:“令人腰痛,少
腹痛,小便不利如癃狀,非癃也,便數… … ” 。即其明證!恶R王堆漢墓帛書? 五十二病方》
載:“ 共二十七條(首列一條未標序碼數字) 。藥方二十三,條文中敘病的部分有三處:尻
(?) ―― 尾椎(及臀部) 、少腹、脬(膀胱) 。“膀胱為水注之府,若邪實,膀胱不得通利,則謂之
癃” ④ 。病位雖在少腹膀胱,但脹痛或可放散到尻(?)部。二十七條中注明癥狀的有七處。
據“ (閉)不出” !巴从陔慵爸裕ㄖ校 !薄巴瓷酢 、“弱(溺) □ 痛益甚” ,“弱(溺)不利” ,“脬盈
(膀胱脹滿)” 。說明“ ”是以癥狀名病的,散在的癥狀反映出有內部聯系,形成階段性證候,
即(閉) ― “痛于脬” ― “痛甚” ― “溺痛益甚” ― “溺不利” ― “脬盈” 。而自始至終貫串于“膀
胱不利為癃”病的全過程。
《五十二病方? 》并載有“血” 、“膏” 、“石” 。《武威漢代醫簡》:“治諸,石
出石、血出血,膏出膏… … ” ⑤ 。實屬古代以癥名病的通例。然而,癃,疲病也。《漢書高
帝紀? 下》:“年老癃病勿遣” 。⑥ 此癃之本義也。淋,古亦謂之癃。明? 李時珍:“閉癃合而
言之一病也;分而言之,有暴久之殊。蓋閉者暴病為溺閉,點滴不出,俗名小便不通是也。癃
者久病為溺癃,淋瀝點滴而出,一日數十次或百次,名淋病是也” 。此《五十二病方? 》實含
病之暴久,癥之點滴不出,或點滴而出,但兩者不能截然分開,而寓有初中末的演變過程。到
了后期則“羆癃之病” ⑦ 的本義亦見。所謂“癃而一日數十溲者,由中氣虛衰,欲便則不能傳
送,出之不盡,少間則又欲便而溲出亦無多也” ⑧ 。雖然如此,但《五十二病方? 》的治療是
注重“邪氣實”的一方面,如用毒堇―― 景天之屬,也注意了“正氣虛”的一面,如用膠米之屬。
然而,二十七條中治療方法是多方面的。如煮飲內服11 ,酒飲6 ,令(祝由)5 ,灸2 ;其他如封、
涂、熏蒸、靡(磨) 、食療、羹、約指各1 。既有內治,又有外治,既有全身療法,又有局部療法,
參以食物治療,伍以精神治療,諸治有分有合,錯綜為用,二十七條中用藥一味的10 方,二味
的10 方,三味的一方,四味的一方,五味的一方。而單方占絕大多數。徐靈胎說:“單方者,
藥不過一二味,治不過二三癥,而其效則甚捷” ,此不啻為《五十二病方》總的評價。雖云單方
而二十七條病方中用藥三十一種,其中植物藥11 ,谷5 ,菜4 ,果3 ,動物2 ,蟲2 ,介1 。細析
之,這些藥并非散而無紀,雖無明顯的理論指導,但藥歸于方,方歸于法,是有跡象可尋的。
2.治析
如治用“封法” ,以華封尻及少腹,雖華藥名無考,疑為旋華或?華,二藥見《神農
本草經》有待進一步考證① 。但“封法”民間流傳至今。碰傷破口,即以生姜嚼碎或半夏末封
之,止血住痛無瘢痕!巴糠ā币匀蛀}涂?(尾椎)口下及其上。民間以鹽泥涂撐耳風(腮腺
炎)能消腫定痛。“靡(磨)法” ,“令病者北(背)火灸之;兩人為靡其尻, 已!贝藢嵃茨Ο煼
之嚆矢。“約指法” ,“以衣中衽(?)緇(繢) (機織布帛的頭尾)約(束)左手大指” 。此法
《素問? 瘧論》沿之,“瘧之且發也,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末始也。陽已傷,陰從之,故先其
時堅束其處!弊ⅲ骸皥允渌哪ㄊ肿阃箨P節處)” 。“使邪氣不得流行” ② 。又《素問? 刺瘧
論》:“刺十指間出血,血去必已” 。張子和按法用之良驗。此又在“約指法”的基礎上有所
發展。
坎(坑)蒸法:“ ,坎方尺有半(見方尺五寸)深至肘(從指尖到肘部) 。即燒陳稿其中,令
其灰不盈半尺,薄灑之以美酒,□ ?(糟)莢(皂莢) ,棗十四,?( )之朱臾(《通訓定聲》:即本
草之煎吳茱萸。)椒,合而一?(甌) ,(?,量器名,四升為豆,四豆為?!蹲笳讶陚鳌罚骸?
釜鐘’ 。)燔(焚燒)之(于)坎中,以(由)隧(闕地通路曰隧)下,已(謂下藥已畢) ,沃(自上淋下
曰沃)” ③ 。《素問? 痹論》:“若沃以湯” 。此則以湯沃之,使藥力借酒蒸氣而上達,持者蹲
踞其上,溫蒸以通痹閉。“外竅開,水源鑿!泵耖g蒸氣療法,實濫觴于此。
雖皆外治法,但封、涂、約指為局部療法;坎氣熏蒸啟皮毛以通汗腺,表出則里和為全身
療法。
至于內治,以煮飲為多,最典型的是“ ” ,痛于脬及衷,痛甚,弱(溺)口痛益甚(類似膀胱
結石) 。“[治]之黑叔(菽)三升,… … 毒堇… … ” !帮嬒仁常ǹ崭狗 ,[后]食次(恣)” ―― 即
食飽。本方主藥是毒堇,據本方所述形態,疑即罌粟科的紫堇,又名楚葵!侗静菥V目》:“其
性滑如葵,故得葵名。”此條對毒堇的形態,采用季節,收藏方法,描述相當具體,雖然加上美
醯和牡[厲(蠣)] ,乃是有藥而無方名,但其配伍是安全有效的,攻之以毒堇,旨在滑以去著,
即重用黑豆以解其毒,符合“方成知約”之旨,宜其“日一飲,三日,病已,類石如泔從前出”(指
膀胱結石從尿道排出,如米泔狀) 。
,有暴閉者,“以酒一?(杯) ,襦頸(短衣領)及頭垢中,令沸而飲之” !秳e錄》云:“頭
垢,主淋閉不通” !洞竺鳌吩疲骸叭⊥聻槎取 。治暴用吐法,即“上竅通,下竅泄”之義。之
虛者,“以水一斗,煮膠一參(一斗三分之一) ,米一升,孰(熟)而啜(食也)之。夕毋食(勿進晚
餐) 。宋? 錢乙補肺阿膠散,李時珍說:“其中用阿膠糯米,乃補肺正藥” 。病用此,乃滋水
之上源也。
11 個煮飲方中有五個用了葵和葵種(冬葵子) ,《神農本草經》云主治“五癃,利小便” 。
與膠(阿膠)薤、蠃牛(蝸牛) (密) ,同為滑以去著之劑,用于病之共性,至今仍為治常
藥。至于牡荊治血,《名醫別錄》載荊葉主治血淋,澡石治膏淋,澡石,藻玉也,《山海經? 西
山經》:“其中多藻玉” ,玉,《別錄》治氣癃③ 。石韋治石,《神農本草經》載:“石韋主治五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