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項目成果教材: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介紹了食品微生物實驗室基本情況,玻璃器皿的洗滌、包扎和滅菌,培養基的配制、包扎和滅菌,微生物染色及顯微形態觀察技術,微生物分離、純化、培養技術及菌落特征觀察,酵母菌的計數技術,食品中菌落總數的測定,大腸菌群的測定,食品中霉菌和酵母的測定,以及食品中致病菌的測定(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例)。
《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項目成果教材: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適合作為中等職業學校食品檢驗、食品安全類專業的教材,也可供初、中級食品檢驗員學習和參考。
本書以“工作過程系列化”的思路整理教學內容,按照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務劃分行動領域,根據行動領域轉化學習領域,繼而根據學習領域設計情景教學。教學內容以任務為導向,介紹完成每項任務需要的必備知識和完成技能需要的載體,設計教學情景,本著“基礎理論必需,應用技能為主”的原則組織內容。本書以崗位需求為目標,在學習職業崗位技能的同時,注重綜合職業素養的培養,旨在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準員工。在廣泛校企合作的基礎上,職業技能和專業技能的培養既要在校內實訓基地進行,也要到校外實訓基地進行。為此,本書還配套編寫了實訓手冊,以便指導學生進行實訓。為檢驗學校的教學效果,設計了一套多元化評價考核方法,更有效地調動全體學生參與考核,更好地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
本書的教學內容按照邏輯關系分模塊和任務兩個層次,設置了合理的教學情景,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驗職業活動,提升學習動力。本書為一體化教學模式的運用提供方便,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有效地將理論知識進行轉化,重點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操作能力,為社會培養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
本書由敖海英、柳青任主編。具體編寫人員及分工如下:任務一由敖海英、王永春編寫,任務二由敖海英、楊小華編寫,任務四由敖海英、徐立蘋編寫,任務三、任務六由孫學兵編寫,任務五由柳青編寫,任務七由敖海英編寫,任務八、任務九、任務十由霍江蓮編寫。
由于編者水平和經驗有限,書中難免有不妥之處,敬請同行專家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前言
模塊一 食品微生物實驗室基本情況
任務一 食品微生物實驗室的建設、使用和維護
模塊二 食品微生物檢驗基本技能
任務二 玻璃器皿的洗滌、包扎與滅菌
任務三 培養基的配制、包扎與滅菌
任務四 微生物染色及顯微形態觀察技術
任務五 微生物分離、純化、培養技術及菌落特征觀察
任務六 酵母菌的計數技術
模塊三 食品微生物指標的測定
任務七 食品中菌落總數的測定
任務八 食品中大腸菌群的測定
任務九 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的測定
任務十 食品中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測定
附錄 常用染色液和培養基
參考文獻
《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項目成果教材: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
2)半合成培養基:由某些天然物質與少量已知成分的化學物質配制而成。營養全面,能有效地滿足微生物對營養的需求。廣泛應用于微生物的培養。例如,培養細菌用的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培養霉菌的馬鈴薯葡萄糖培養基,工業生產中常用的玉米粉等天然物質加無機鹽配制的各種發酵培養基等。
3)天然培養基:由化學成分不清楚或不恒定的天然有機物配制而成。成分復雜,但營養豐富全面。常用于實驗研究和生產。例如,麥芽汁培養基、玉米粉培養基,以及生產中使用的麩皮、鋸末等。
(2)根據培養基的物理性質分類可分為液體培養基、固體培養基和半固體培養基。
1)液體培養基:用各種營養成分加水配成,或用天然物質的浸汁(麥芽汁、豆芽汁等)制成。組分均一,適宜各類微生物的營養生長。廣泛應用于實驗研究及大規模工業生產中,有利于廣泛獲得大量菌體或代謝產物。
2)固體培養基:在液體培養基中加入凝固劑,或用麩皮等固體原料配制。常用的凝固劑是瓊脂(又稱瓊膠、洋菜),其由石花菜等海藻中提取加工制成。市售瓊脂為條狀、片狀或粉末狀,主要成分為多聚半乳糖的硫酸酯,絕大多數微生物不能將其分解,在培養基中僅起支撐作用。其熔點約98℃,凝固點42℃,1.5%-2%的水溶液在一般培養溫度下呈凝膠狀態。瓊脂固體培養基廣泛應用于微生物的分離培養、菌種鑒定和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