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我國資本資產波瀾起伏的發展背景下研究居民銀行儲蓄的長期結構變化趨勢,從金融市場角度出發研究資產價格對我國居民銀行儲蓄的作用及其機制,進而探討通過資產市場渠道化解居民高儲蓄的途徑,這不僅是現階段學術界在儲蓄問題上亟待突破的新興研究方向,也是對“讓改革發展成果通過金融市場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眾”這一重要現實議題的深入理論解讀。本書研究偏于學術性,按照研究邏輯思路,首先是相關文獻綜述、中國居民銀行儲蓄的演變態勢;然后重點研究了資產價格對居民銀行儲蓄影響的理論模型及實證檢驗、資產價格對居民銀行儲蓄的作用機制理論及檢驗;最后根據前述理論和實證結果提出化解我國居民銀行高儲蓄、強化資產市場分流居民銀行儲蓄的對策建議。
導論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二、研究內容、思路和方法
三、主要創新和不足
第一章 居民儲蓄與資產價格波動的文獻研究進展
第一節 儲蓄及其決定因素的理論綜述
第二節 中國高儲蓄問題的重要研究成果
一、居民儲蓄率的研究
二、居民銀行儲蓄的研究
第三節 資產價格與儲蓄的國際文獻
一、股票價格與儲蓄
二、房地產價格與儲蓄
三、股票、房地產價格與儲蓄
四、國際文獻評述
第四節 資產價格與儲蓄的國內文獻
一、股票價格與儲蓄
二、房地產價格與儲蓄
三、股票、房地產價格與儲蓄
四、國內文獻評述
本章小結
本章附錄
第二章 中國居民銀行儲蓄演變態勢:總儲蓄與凈儲蓄
第一節 居民儲蓄與居民銀行儲蓄的概念界定及居民儲蓄結構分析
一、概念界定
二、居民儲蓄測算方法
三、中國居民儲蓄及其結構分析
第二節 中國居民銀行總儲蓄的變動趨勢
一、居民銀行總儲蓄變動趨勢
二、居民定活期銀行儲蓄變動趨勢
三、居民銀行總儲蓄的結構突變檢驗
第三節 中國居民銀行凈儲蓄的變動趨勢
一、概念的提出
二、居民貸款變動趨勢
三、居民銀行凈儲蓄變動趨勢
四、資產價格與居民銀行凈儲蓄的關系
第四節 居民銀行儲蓄變動的宏觀影響及趨勢展望
一、居民銀行儲蓄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二、中國居民銀行儲蓄的變動趨勢展望
本章小結
第三章 資產價格對居民銀行總儲蓄的影響實證
第一節 引入資產價格的居民銀行儲蓄模型
一、模型構造
二、模型分析
第二節 股票價格對居民銀行總儲蓄的影響
一、實證技術
二、數據說明及指標選取
三、實證過程及結果
四、實證結果解釋
第三節 房地產價格對居民銀行總儲蓄的影響
一、數據說明及指標選擇
二、實證過程及結果
三、實證結果解釋
第四節 股價及房價對居民銀行總儲蓄的聯合作用
一、實證技術
二、實證過程及結果
本章小結
本章附錄
第四章 資產價格對居民銀行凈儲蓄的影響實證
第一節 股價及房價對居民銀行凈儲蓄的聯合作用
一、數據說明及指標選取
二、實證過程及結果
三、總儲蓄與凈儲蓄分流作用的實證結果比較
第二節 股價及房價影響居民銀行儲蓄的原因解釋
一、資產價格對儲蓄分流作用的存在性
二、股價與房價對儲蓄分流作用的差異
三、房價對居民銀行凈儲蓄的影響
本章小結
第五章 資產價格對居民銀行儲蓄作用機制:溢價效應
第一節 基于CAPM的理論機制分析
一、理論基礎
二、作用機制分析
第二節 股價、房價溢價效應的存在性檢驗
一、數據說明
二、實證過程及結果
第三節 股價、房價溢價效應比較及其原因分析
本章小結
第六章 資產價格對居民銀行儲蓄作用機制:風險分散效應
第一節 基于Markowitz資產組合模型的理論機制分析
一、理論基礎
二、作用機制分析
第二節 股價、房價風險分散效應的存在性檢驗
一、數據說明
二、實證過程及結果
第三節 股價、房價風險分散效應比較及其原因分析
本章小結
第七章 資產價格對居民銀行儲蓄作用機制:資產保值效應
第一節 理論機制分析
一、資產保值效應
二、其他效應
第二節 股價、房價資產保值效應的存在性檢驗
一、數據說明
二、實證過程及結果
三、主要作用機制的實證結果總結
第三節 股價、房價的資產保值效應比較及其原因分析
本章小結
第八章 結論及政策建議
第一節 全書主要結論
一、中國居民銀行儲蓄變動趨勢
二、資產價格對居民銀行總儲蓄的作用
三、資產價格對居民銀行總儲蓄和凈儲蓄的作用比較
四、資產價格對居民銀行儲蓄的作用機制
第二節 相關政策建議
一、擴大資產市場分流儲蓄的作用效果
二、強化資產價格對居民銀行儲蓄的作用機制
參考文獻
后記
查看全部↓
《中國居民銀行儲蓄變動趨勢及其作用因素:基于資產價格渠道的實證研究》:
中國股票和房地產資產保值效應存在的原因在于它們與銀行儲蓄相比具有更強的保值增值功能以及抗通脹性,而且抗通脹性在通貨膨脹加劇時更易凸顯出來。
第一,股票和房地產作為風險資產所具有的高收益性決定了它們能夠發揮保值增值功能。從企業財務角度出發,資產是指過去的交易、事項形成并由企業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該資源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周誠君,2004)。這種界定揭示出資產的本質之一是收益性,對于居民持有的資產同樣適用。居民持有某項風險資產不僅能夠帶來收益性,更重要的是他們還掌握了該資產所代表的可在未來創造更多收益的稀缺資源,這是銀行儲蓄所不具備的特性。正因如此,風險資產的收益性比銀行儲蓄要高得多,所具有的保值增值功能也更強大。若投資于股票,居民就成為了企業的股東,享有剩余索取權,可以從企業未來成長所得的收益中獲利;若投資于房地產,就成為了房屋所有者,既可以從房產未來價值增長中直接獲利,又可以通過出租房屋來獲得租金收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持有或投資股票和房地產,就等于掌握了企業資本和住房這兩種稀缺資源,可以通過它們的保值增值特性來實現財富積累。
第二,股票和房地產比銀行儲蓄具有更良好的抗通脹性,在較長時期內更適宜居民投資。從資產選擇的角度來說,所有國家的大部分家庭最基本的投資理財方式仍然是銀行儲蓄,它的優勢在于存取便利、流動性強、收益穩定,且居民持有時不會有遭受名義價值損失的風險。不過,隨著家庭收入增加,居民希望將不斷增加的剩余資金長期保有時,銀行儲蓄就會暴露出其抗通脹性較差的弱點。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