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是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國學大師、哲學史家、哲學教育家湯一介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道教是土生土長的中國本土宗教,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縱觀中國歷史,道家對傳統中國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風俗習慣、科學技術、哲學思想、醫藥衛生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魏晉南北朝是道教發展的重要時期,是道教逐漸走向成熟、定型的時期。近代以來形形色色的新思潮,基本上都有反宗教的傾向,因此,學界對中國傳統宗教的研究,長期呈現嚴重忽視的傾向,尤其是對道教,更普遍地視之為迷信。《魏晉南北朝時期的
“神圣漢帝國”的證成,關鍵在于深掘當時人的感知和體認,本書即是圍繞原始道教的成立、漢魏禪代的發生與漢家秩序的崩解所展開的一次“心靈考古”。為消弭“漢家”構造中的家、國對立,讖緯以其超驗的神圣敘事“為漢制法”,由此達成融通公、私的“天下一家”構想,“漢家”遂成為天下人的信仰空間。因為解災除厄、歸命漢家的普遍強烈愿望,“致太平”不僅成為貫通漢末經學、讖緯、道教的知識基礎與共同主旨,也成為士人、隱逸、宗教群體的行動指南與價值歸宿,還是促成漢魏禪代及漢家秩序解體的思想和信仰要素。以漢帝國神圣性
季羨林先生是國內外公認的佛教研究權威,一生對佛教研究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季羨林從語言學、社會學、歷史學等切入,修正了原來的很多假設,考證了佛教是間接傳進中國來的,對佛教的起源、流變、傳入中國等重要方面做了深入淺出、舉重若輕的分析。全書收錄了季羨林先生經典的佛教研究文章,旨在反映季羨林先生重要的佛學研究成果,呈現季羨林先生在佛教研究中體現的思想和文化觀。《季羨林談佛》這一冊主要為學術專著,內容多為季羨林先生經典的佛教研究文章。
本書是人類學經典著作之一,堪與列維-斯特勞斯和伊里亞德的偉大作品同列。 在本書中,特納通過在非洲恩登布部落中的田野考察,將儀式在這個群體中的地位進行了詮釋。特納拓展了“閾限”與“交融”的概念,發展了傳統的結構主義。與之同時代的范熱內普、馬克斯·韋伯、涂爾干等都曾經試圖把所有的文化行為統一在超級結構里,提出涵蓋全體的普遍化模式,特納則突破了傳統靜態的社會結構的研究,把儀式放在運動的社會過程中加以考察,他把社會看作交融與結構的辯證統一,從而有“分化-閾限-再整合”的過程,這是結構與反結構的相
本書是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代表作之一,于1913年首次出版發行,重要性僅次于他的《夢的解析》。該書一直是人類學、民族學、宗教學和心理學等學科的必讀書目。本書是弗洛伊德論述圖膦制度與禁忌關系的著作。弗洛伊德認為,圖脎禁忌反映了人類對亂倫的恐懼;塔布(即禁忌)是矛盾情感的產物。在對泛靈論的施術方式(巫術與魔法)進行研究分析后,弗洛伊德發現原始民族在施術的操作過程中,嘗試利用控制心理作用的規律來操縱真實事物。他提出,人類對自然的第一種解釋(泛靈論)是由心理作用所造成的。該書用精神分析學的觀
肇始于印度的佛教東傳至中國,是人類文明交流互鑒進程中的重大事件,也是中華文明演進史的關鍵一環,“慈悲”即兩漢之際隨佛經漢譯進入中國文化的新知識、新觀念、新思想。佛教在中國化的進程中,與儒、道等中國本土思想文化不斷對話、調適和會通,最終成為中國文化有機組成部分。“慈悲”則融入中國人的精神底色,外化為中國人的生活世界和藝術世界。“慈悲”是開啟歷史中國意義世界的鑰匙,也是建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磚石。本書立足于中國古代傳世文獻和中國境內文物遺存,從思想、制度、倫理、風俗等方面梳理專題,考察中國
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是無神論發展的高級階段,同時也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研究和宣傳教育工作,并將其納入宣傳思想工作的整體部署。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堅持馬克思主義無神論大原則的新要求,面對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新任務,面對傳承中華人文精神的新課題,還應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馬克思主義無神論宣傳教育。本書主要對當代中國如何開展馬克思主義無神論宣傳教育問題進行了詳細闡述。
作為人類想象力的早期呈現,神話蘊含著民族精神的密碼,是極為重要的文化資源。 本書是一部包羅豐富的世界神話入門讀物,它既以生動的筆觸娓娓講述了希臘羅馬神話及其祖源——克里特和邁錫尼神話、古埃及神話,以及北歐神話、印度神話、凱爾特神話、韓國神話、日本神話和原住民神話等,也以新視角解讀了鴻蒙盤古、伏羲女媧、后羿射日等中國神話,涵蓋廣闊,洋洋大觀。 本書也是對世界各悠久古文明的精神溯源。作者通過跨學科的視角,結合大量新發現的考古證據和知識,穿越時空隧道,探索了各民族神話深厚的文化蘊含,以及與人民日常
西南地區深厚的圖像傳統是少數民族紋樣藝術生存的土壤。這一地區地處絲綢之路南北兩線的交匯點,佛教藝術源遠流長。北方經歷唐代武宗會昌滅佛和五代后周世宗滅佛之后,佛教造像活動逐漸走向衰落,四川取而代之成為新的造像中心,并在兩宋時期達到造像活動高潮。隸屬四川梓州路的大足、安岳縣境內保存了四川宋代造像的精華,其數量和質量都堪稱第一,其中有多個龕窟雕鑿有護法像,為護法像研究提供了題材豐富、數量充足的研究樣本。本書在對十至十三世紀西南地區宋代護法神像進行實地考察、取材的基礎上,結合宗教、歷史文獻和相
《補續高僧傳》,二十六卷,明代汰如法師明河撰,對贊寧《宋高僧傳》予以補續。全書仿照《宋高僧傳》體例,按照譯經篇、義解篇、習禪篇、明律篇、護法篇、感通篇、遺身篇、讀誦篇、興福篇、雜科篇十科,增補唐代龜洋慧忠,五代佛手巖行、瑞龍幼璋、黃檗慧禪師,續寫宋、元、明時期名僧大德等傳記,共計548人,附見72人。
此次校箋,以明毛晉刻《補續高僧傳》為校勘底本,盡量以明河所據原始材料進行參校,間或參以《卍續藏經》本,以他書佐證,追流溯源,糾謬正誤,拾遺補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