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上首個空間站禮炮1號于1971年成功發射升空。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艙由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搭載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標志著中國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全面展開。2022年底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全面實現了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目標。本書內容涵蓋:第一代到第四代空間站的發展概況;載人航天關鍵技術,包括運載火箭技術、飛船技術、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太空行走技術以及空間科學實驗技術;國際空間站的結構、主要艙段和主要科學研究方向;我國空間站的整體結構和主要科學實驗項目;以
本書針對戰斗機過失速機動和高超聲速飛行器巡航飛行兩類飛行控制需求,力圖利用動態面控制算法簡單、過渡過程品質好、魯棒性強的特點,將動態面控制與工程實踐相結合,提出一系列動態面自適應飛行控制方法,有效解決兩類飛行控制非線性、不確定、多變量耦合控制的難題。全書按照“建模→控制→仿真”的知識邏輯和“控制理論→飛行控制→仿真驗證”的結構體系,劃分為基礎理論、模型建立、控制理論、飛行控制、仿真驗證五個模塊內容,研究飛行動力學模型建立以及嚴反饋塊控、直接自適應、控制增益方向未知、預設性能、遞歸滑模、非線性增益
本書通過對可重復使用運載火箭現狀及發展趨勢進行分析,構建航天復雜系統管理模型,提出可重復使用運載火箭研制技術經濟一體化框架,并基于可重復使用運載火箭技術經濟信息貧乏等相關特征,開展貧信息背景下可重復使用運載火箭研制費用粗估、概估、精估、粗算以及精算相關模型研究。在研制費用已知的情形下,構建可重復使用運載火箭研制費用估算優化參數配置模型,在此基礎上,建立可重復使用運載火箭最優利用次數優化模型,通過構建GERT網絡模型對可重復使用運載火箭回收進行仿真模擬分析。基于型號研制的全壽命周期,針對不同階段建
海洋遙感大數據是海洋大數據的重要支柱。本書充分凝練作者團隊近幾年海洋遙感大數據生成和分析應用相關工作成果。全書共8章,深入揭示海洋遙感大數據的內涵和特點,詳細介紹海洋遙感大數據信息生成技術,系統闡述海洋遙感大數據在海洋環境要素時空特征規律認識、要素關聯關系信息挖掘、海洋現象認知、海洋災害和海洋預報中的應用,分析海洋遙感大數據管理和應用技術前景。本書的出版,對我國海洋大數據、海洋環境安全保障等工作具有推廣和借鑒意義。
在載人航天活動的過程中,載人航天器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太空環境十分惡劣,為了保障航天員的生命安全,對載人飛船、空間站等載人航天器的研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是要根據各個階段載人航天活動的要求,制定出符合本國國情的載人航天發展戰略;二是要攻克載人航天器各個分系統的技術難關;三是要研制出高可靠、高性能的載人天地往返系統;四是要打造出壽命長、功能強、體積大、用途廣的"太空大廈”——空間站;五是要為載人登月,載人登火,建立月球基地、太空城和太空電梯等做準備工作。本書全方位地介紹了與上述內容相關的載人航天器
本書共分六章,主要內容包括:概述、航天裝備試驗鑒定的組織管理、航天裝備一體化試驗鑒定的流程分析與設計、航天裝備一體化試驗鑒定的評估方法、航天裝備一體化試驗鑒定的案例驗證等。
本書首先介紹了Inmarsat地球靜止軌道全球移動衛星通信系統和Globalstar等中低軌全球移動衛星通信系統,然后依據服務業務分別介紹了全球廣播衛星系統、Cospas-Sarsat全球移動衛星通信系統、全球移動衛星遇險系統、全球衛星增強系統,最后介紹了平流層平臺系統。
本書系統介紹助推滑翔高超聲速飛行器彈道規劃與制導理論及方法,重點圍繞高超聲速飛行器飛行過程中具備的復雜多約束性、強機動性、強不確定性、高動態性等特點,按照助推段、滑翔段和下壓段三個飛行階段展開彈道規劃與制導問題研究。
本書主要介紹空間小型衛星對接機構及其仿真試驗臺設計技術,內容涉及新型空間小型衛星對接機構結構設計與對接過程、收-拉三爪式對接機構對接過程建模與位姿分析、收-拉三爪式對接機構對接過程仿真與動力學特性分析、收-拉三爪式對接機構的關鍵部件有限元分析與優化設計、六自由度仿真試驗臺結構設計與工作原理、六自由度仿真試驗臺動力學特性與機構穩定性分析、六自由度仿真試驗臺控制系統方案設計,以及對接機構及其仿真試驗臺物理樣機試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