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聚焦性別視野下的京津冀非遺傳統舞蹈女性參與問題,借助文獻細讀、個案比較、系統分析和社會性別分析等研究方法與視角,以京西太平鼓、天津葛沽寶輦跑落和河北保定順平地平蹺為個案,對京津冀非遺傳統舞蹈女性參與的理論與實踐進行系統研究,就提升京津冀非遺文化協助與女性參與水平提出政策性建議。
本書由李莘的論文結集而成,內容從民族、社會、舞蹈音樂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發,對于音樂舞蹈傳承進行了整合性研究。全書包括六篇論文:《中國當代舞劇音樂評述》總結了當代中國舞劇音樂創作的一般規律和特征,對中國舞劇音樂的未來發展做出展望。《民間舞蹈音樂創作的舞臺化范式》以民間實例探討舞蹈音樂創作理論的一般規律和應用實踐。《舞蹈音樂創作訪談個案》以個案形式展現了創作者對于舞蹈音樂創作的思考。《民族音樂學實踐中的異質文化表達困境》探討了如何使民族的音樂表達走出去,世界的音樂表達走進來。《城市化進程中納西
本書從民間舞蹈入手,將民間舞蹈納入社會動員的分析范疇,對廣大農民的價值取向等意識形態因素進行微觀解構,探討戰爭視域下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交通閉塞的太行抗日根據地社會中,民間舞蹈如何以自身的優勢躋身中共社會動員的視野,成為重要的動員武器,中共的革命思想、政治宣傳等經由民間而深入民心,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上情下達”。民間舞蹈的革命化改造產生了積極的應時性反應和深遠的歷時性影響,廣泛參與根據地的社會生活,直接參與著根據地社會的文化秩序重構。
本書首先從舞蹈藝術概況、學科設置與基本內容入手,對舞蹈藝術教學進行了探索,其次是心理視野和美學視野下的舞蹈藝術教學,還包括與時代密切接軌的信息技術輔助下的舞蹈藝術教學,這些教學與實踐形式都為舞蹈藝術的發展起了不小的助推作用,最后敘述了多維視野下的舞蹈藝術教育的發展。
本書是由綿陽師范學院、中華傳統文化學院扎西江措教授主編的《中國傳統舞蹈研習》系列教材之一種。羌族薩朗卷,三十多位羌族民間藝人、專業教師、專家學者、學子共同參與歷時10多年編撰而成的。對羌族傳統舞蹈的全面的整理與研究,是中國第一部關于羌族薩朗的傳統舞蹈研習工具書。 全書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的舞種莎朗為主要對象,在羌族歷史的基礎上,以羌族舞蹈史和舞蹈文獻為依據,結合羌族老藝人的口述文本、圖像、影像及田野的研究方法、數年的實踐。對羌族的舞蹈的身體描繪與解釋,系統收集整理和匯編的研習工具書
本書共分為七個章節。第一章介紹了舞蹈的基本理論知識,簡要介紹了舞蹈的特征、類別、功能及基本要素等內容;第二章介紹了中國古典舞的基本知識,包含運動力學及技術技巧,梳理了中國古典舞的基礎構成;第三章介紹了中國古典舞的發展,探討了中國古典舞的審美范式;第四章闡述了中國古典舞的形態引導,并對中國古典舞的形態訓練方式進行了具體介紹;第五章分析了中國古典舞的動作訓練及舞姿訓練;第六章對中國古典舞的身韻訓練方式進行了研究,在身韻訓練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提出了有效的訓練方法;第七章主要論述了當代中國古典舞
腰鼓的淵源上溯到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陶鼓,自北魏至隋唐時期,受到西域傳入雙面細腰形鼓影響,逐漸為中國多民族繼承發展。可謂源遠流長,枝繁葉茂。自唐代傳入嶺南后,腰鼓扎根于這片古老的文化沃土上成長和發展,延綿至今。嶺南腰鼓文化是中華文化滄海之一粟,一部嶺南腰鼓史,不過是恢弘的中華文化史的驚鴻一瞥,但見微知著,從中可以看到文化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的圖景,看到中華文化的浩瀚無垠,更可以領略和體悟到中華文化海納百川的品質和特性。這是造就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和生生不息的品質和特性,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
本書共十二章,內容包括:舞蹈與舞蹈教育學概述、舞蹈的發生與發展、舞蹈的要素、舞蹈的主要藝術特性、舞蹈的功能、舞蹈的形態、劇場舞蹈、舞蹈作品的內容和形式、舞蹈藝術的創作等。
本書借用行動者網絡理論,考察改革開放以來廣西TY縣舞獅藝術團在民俗文化實踐的行動者網絡中,如何處理與市場、國家和社會的關系。本書指出,舞獅團的文化實踐,受到市場、國家和民間社會的多重影響,舞獅團基于生存與發展需要嵌入市場和國家體制,但也導致其從組織形態到對民俗文化的理解發生變化,形成對民間社會和傳統民俗文化內涵的雙重脫嵌。上述嵌入與脫嵌現象,反映了包括TY舞獅在內更多傳統民俗在當下的行為特征與機制。受生存動機驅使,傳統民俗嵌入市場和國家成為必然選擇,但也使它們脫離民間,走上商業化和專業化的發展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