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自我表述的特有形式,
法國女性寫作的歷史較為漫長也較為獨特,
更具有一定的代表意義。
自公元6世紀至20世紀,
從表達個人的情感訴求和政治立場,
到關注女性的本質和個體意識,
再到建構女性自身的寫作傳統,
法國女性的寫作史
堪稱一部法國現代女性意識的進化史。
本書旨在通過對法國女性寫作史的簡要梳理,
探究女性問題的來源及其表現形
《日瓦戈醫生》是一部知識分子的命運史,小說涉及了二十世紀上半葉俄蘇歷史上的重大事件,觸及了道德、政治、哲學、美學、社會、宗教等一系列問題。作品充滿了濃重的抒情氣息,作者并不用一般敘事小說中眼花繚亂的情節取悅讀者,也沒有咄咄逼人的語氣,但讀來卻能給人以心靈的震撼和對命運的思索。
本書系《中德文學因緣》出版后對中德文學關系所做的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上編集中探討德語文學中的中國,中德文學在各自對象國翻譯、流傳、影響的歷史,以及近現代中德作家的文字、學術之交(如南社詩人潘飛聲掌教柏林、洪濤生翻譯中國古典戲劇、魯迅的德文藏書)等文學因緣。
下編聚焦德語文獻中的北京知識生成與德語文學中的北京形象,分別從學術北京、影像北京、敘述北京和表演北京等視角,考鏡德語文學中北京知識的生成與北京書寫的源流和多維棱面。
我看見西格涅躺在長凳上,她環顧著房間里一成不變的家具:一張老舊的桌子,一只火爐,一個裝木柴的箱子,還有墻壁四周陳舊的護墻板,一扇寬大的窗子面對著峽灣,她看著眼前的一切,卻又似乎視而不見,一切如故,并未有什么改變,然而一切又好像不太一樣了,自打他消失得無影無蹤之后,一切不復從前……
本書講述了:“收尸人”拉爾森帶著三個年老色衰的妓女來到圣瑪利亞,他要在這里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化為現實:創辦一家可以給男人帶來真正快樂和幸福的妓院。他的行為得到了心懷鬼胎的市政議員的支持,卻也遭遇到以貝爾格納神父為代表的圣瑪利亞保守勢力的反對。與此同時,來自某積極抵制妓院家庭的小伙子豪爾赫似乎同自己的嫂子胡莉塔維持著某種難以言說的關系。借由“收尸人”的妓院,奧內蒂展現了圣瑪利亞隱秘而復雜的政治圖景。
本書講述:被驅逐出圣瑪利亞五年后,“收尸人”拉爾森重新回到這座城鎮,他想成為老佩特魯斯造船廠的總經理,同時希望以誘惑老佩特魯斯女兒的方式進入到這個看似光鮮的家庭中去。造船廠早已破產,可拉爾森決定為自己維持縹緲的希望,于是繼續同僅剩的兩個員工一起在廢墟般的造船廠中忙忙碌碌。在人生這出大戲之中,每個人都要扮演各種各樣的角色,拉爾森不知道的是,他此時演的也許正是自己人生中的最后一場戲。
廣告公司職員布勞森碌碌無為,時刻有被公司裁員的風險,剛做過手術的妻子赫爾特魯迪斯也與他漸行漸遠,他把幾乎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窺探鄰居妓女蓋卡的生活和創作以由他虛構出的城鎮圣瑪利亞為背景的故事腳本中去,直到決定命運的時刻來臨,他以虛假的身份現身在蓋卡面前,后又決定幫助殺死蓋卡的兇手逃亡,目的地正是:圣瑪利亞。虛構和現實的界限徹底打破,亦真亦假的人生成了一場場短暫的生命。《短暫的生命》是奧內蒂“圣瑪利亞”系列小說之一。
一對父女在房間里:父親滿頭金發,笑容可掬,十分英俊;女兒臉上長著雀斑,笨手笨腳,看起來很膽怯。父親穿得隨意而優雅,長襪松垮垮的,假發也有些歪了,女兒身上穿著緊身衣,更凸顯了蠟黃的臉色。透過鏡子,女兒看到父親彎下腰,調整他小腿上的白襪。他的嘴一張一合,說著什么,女兒卻捕捉不到任何聲音,聲音在傳遞到她耳朵之前就消散了,好像近在咫尺是一種錯覺,實際上他們相隔萬里……
本書以十八世紀普魯士的著名君主弗里德里希二世的《論德意志文學》(1780)為主要構成部分。在本書中,弗里德里希二世對德意志文學的探討不僅包括如今所謂純文學的部分(語言、戲劇、詩歌等),還包括哲學、修辭學、歷史寫作、道德哲學等,甚至會涉及一國之內文教體制的改革建議。
本編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論德意志文學》以及主題相近和相關的文論;第二部分是他在古典文學(尤其是路吉阿諾斯)影響下創作的亡靈對話;第三部分是兩篇悼詞(分別紀念伏爾泰、拉美特利)。
當它們離開我們時,該怎么放下不舍和痛苦?
永恒的愛在不可抗拒的死亡面前,該如何尋找到恰切的表達?
我們該如何面對生靈的生命和我們自己的生命?
希拉是作者埃莉·拉丁格的拉布拉多犬。在希拉十四歲那年,它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只有靠服用止痛藥才能獲得暫時的安寧。在權衡過多方面的利弊后,埃莉強忍自責與糾結,決定用安樂死讓希拉解脫。
埃莉陪伴希拉度過了它生命中最后的時刻。然而,回到充滿了希拉的痕跡的家中,悲傷和愧疚又撲面而來,埃莉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