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扎根據理論的背景、基本流程和建構理論所必要的步驟;第二部分展示了如何將這些材料應用于實際的數據分析,以便讀者了解從最初的數據收集到理論整合的整體研究過程;第三部分則聚焦于實用性、提供了撰寫學術論文、專著、學位論文和進行展示的建設,并展示了如何撰寫每項內容的提綱。
本研究從利益相關者視角探討社會服務項目的循證評估。伴隨著現代福利國家的建設,社會服務項目已被納入社會福利制度的設置,其規模、投入、影響力持續增強,且呈現出建制化;同時,組織實施社會服務的第三部門、社會服務的從業人士不斷專門化、專業化、職業化,使得社會服務項目已成為公共福利投入的重要領域。對于社會服務項目的循證評估,已與項目立項決策科學化、項目過程管理規范化成為對項目科學性、合理性、有效性進行判斷的重要依據。
全書分為社區心理學理論、社區心理服務、學校社區心理、虛擬社區心理四部分,分別側重不同方面的社區心理學理論和實踐研究。“社區心理學理論”部分探究了公平概念明暗隱喻、身體姿勢與親社會行為意愿、父母離異與子女親密關系等領域的社區心理學相關理論。“社區心理服務”部分探索了養老機構老年人消極情緒的焦點解決短期治療干預手冊的開發、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等。“學校社區心理”部分探討了高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心理干預體系的建構等。“虛擬社區心理”部分考察了在線社區中情感支持的需求與獲得。本
作者將自己從事公益23年的工作實踐和心得體會提煉成《社會組織管理必修課十五講》,作者根據著名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的思想,緊密結合中國社會組織的實際,圍繞社會組織的使命、公信力、治理、三大戰略(營銷戰略、創新戰略和資金發展戰略)、人力資源管理、政府關系等主題系統、全面介紹了社會組織管理的基本知識,提供了系統、清晰、具體的操作方法。特別針對中國社會組織面臨的一些難點、痛點問題,如使命、項目、籌資、創新等,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本書理論聯系實際,具有系統性、實務性和可操作性的特點,
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公共目標的實現、長期社會問題的解決,都無法僅憑借國家或者政府的一己之力完成,而是需要借助私人資本或者私人組織的力量。由此,公私協作模式應運而生,本書稱之為“協同治理”,意指需要通過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共享自由裁量權來為民眾創造價值。本書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比較分析了中美兩國的協同治理情況。作者認為,雖然中美在歷史、文化、經濟結構等方面存在深刻差異,但是在讓私營部門參與提供公共服務方面,政府的目標是一致的。本書借助修建高鐵和舉辦奧運會、構建人力資本、管理醫療系統等案例,分
在推動宋江陣文化復興的過程中,林村民間體育組織依托宋江陣文化精神在村落中創辦“老人之家”、開展武術進校園活動、在村落間共同舉辦武術賽事。這一系列文化實踐活動促使鄉村社會動員能力提升并重構了村落社會道德秩序。基于此經驗現象,本書以社會團結理論為分析框架,對林村民間體育組織參與社會動員并重構道德秩序的邏輯與機制展開分析,旨在推進涂爾干二元區分的社會團結理論,彌補其在中國社會解釋力不足的缺憾,同時為實現“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鄉村振興目標提供來自體育領域的經驗與理論借鑒。
本論文集由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清華大學中國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和人工智能治理研究中心共同組織編寫,是人工智能治理領域最新學術成果的集中展示。論文集分為上、下兩篇共六個專題進行討論。上篇討論人工智能治理的宏觀層面問題:治理框架與體系建構、國際治理研究、公共治理及產業創新;下篇則專注于人工智能治理的具體領域:數據治理、算法治理、平臺治理。論文囊括了人工智能治理的多個重點領域,既討論到人工智能治理的整體框架,又聚焦了具體治理問題及應對措施。
本書以黨建如何引領社會組織提升社會治理效能這一問題為研究對象,在邏輯分析的基礎上提出黨建促進社會組織治理效能提升的理論基礎與邏輯機理;通過實證研究,探索黨建引領社會組織提升社會治理效能的運行機制與實踐路徑。
本書分為新時代中國社區心理學的理論建構與實踐、社區心理學理論、社區心理服務、社區工作人員心理、學校社區心理、民族社區心理、社區心理學教學七個部分,分別側重不同方面的社區心理學理論和實踐研究。其中,“新時代中國社區心理學的理論建構與實踐”部分分析了新時代背景下中國社區心理學的理論和實踐情況;“社區心理學理論”研究了公平概念明暗隱喻、社區志愿服務可持續參與、臨終關懷等領域的社區心理學理論;“社區心理服務”研究了老年認知健康促進的新途徑;“社區工作人員心理”分析了社區干部的治理內生動力;“學
《社會治理與傳播研究》由浙江傳媒學院、浙江省社會治理與傳播創新研究院主辦,專注于探討社會治理傳播現象與規律,研究社會治理中的傳播現象與問題,提煉與傳播社會治理經驗與理念,刊發社會治理與傳播創新研究的最新學術成果,為社會治理傳播的學者與從業人員提供學術交流平臺,同時也引導有興趣的學者向這個領域匯聚,從而打破“社會治理”與“傳播”相割裂的局面,形成“社會治理傳播”這樣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科交叉方向。本輯為第1輯,圍繞鄉村文化的多元建構、環保組織在環境治理議程中的互動、網絡公共空間介入鄉村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