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立足于19—20世紀東亞與中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并選取東西方主要國家近代以來發展變革的經驗,嘗試歸納、總結東西方不同國家和地區各自的現代化模式與現代化道路;著重對現代化與發展理論的探討,涉及歷史學“現代化范式”與其他史學范式的關系、科學與人文的關系,以及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的關系等問題;關注當代歷史學和歷史學家,介紹、評論和回憶了國內外史學界研究殖民主義與現代化的代表性著述和代表性人物。
1980年,南開大學歷史系創辦《南開史學》,在學界頗有聲望。后停刊。本次復刊,內容以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為主,以考古學與文物研究為輔,以刊發原創性、前沿性論文為主,兼以書評和讀史札記。本刊強調以“南開史學”為主要特色,突出“實學”的研究風格,以社會史和思想史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帶動研究領域及題目的變革,具有鮮明的南開特點。
今天的人們認為世界到處充滿暴力與危險。只要看新聞,就無法不注意到那些越來越可怕的虐待、謀殺、騷亂和戰爭。但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真的是特別暴力的嗎?在漫長的歷史中,人類的處境到底是變好了,還是惡化了?斯蒂芬·平克在這本令人震撼的著作里告訴我們:暴力其實在減少,我們正生活在歷史上特別和平的時代。他以暴力水平為標尺,用六大趨勢重新歸納了人類的文明進程,并展示了大量數據資料和上百幅圖表,量化了暴力減少的趨勢:部落間戰事的死亡率比20世紀的戰爭和大屠殺要高出9倍;中世紀歐洲的兇殺率比今天
《世界史研究(第5輯)》一書是一部關于世界史學術領域的文集,收文共計20篇,按概念、理論與方法、古典文明與中世紀歐洲、國際視野中的現代世界、跨文化的世界史等四大專題分類編輯,涵蓋了世界上古中世紀史、世界近現代史國際關系史和全球史等主要研究方向。
《世界簡史》出版于1934年出版,先后印行幾十次,影響極大。上卷以亞洲為起點,敘述從世界文化起源至歐洲興起的歷史事實,中間還穿插了東方文化的發展及其對歐洲的影響。下卷從世界列強的形成和殖民事業的發展講起,系統闡述了歐洲列強如何主導近代世界的進程。全書倡導中國文化本位,在參考西方史學成果的基礎上,根據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在世界文化史中的活動和貢獻程度,以適當的方式進行敘述,意在說明:亞洲文化曾大大促進歐洲的進步,歐洲之盛與亞洲之衰僅在近代歐洲進行世界殖民之后,亞洲民族應該
1944年9月17日,諾曼底登陸后的第11個星期日。
為了在圣誕節到來之前結束歐洲戰場,志得意滿的盟軍指揮高層,決心對德軍發動一場大膽攻勢,代號“市場—花園”行動。這次行動由空降部隊和地面裝甲部隊協同作戰,戰斗地點選在荷蘭境內的阿納姆市,那里有一座橫跨萊茵河的大橋。奪下該據點,盟軍就能跨越德國邊境最后的天然屏障,直插德國腹地。
17日上午10點整,盟軍近5000架戰斗機、轟炸機與2596架滑翔機,組成兩個巨大的空中隊列,以縱深150公里、
這是一部猶太民族——一個永遠不死的奇異民族的歷史。雖然是一本史學作品,卻有出色的文學價值,作者用極淺顯和極流利的文筆描摹猶太人的奮斗情形,繪聲繪色,如火如荼,使讀者感覺無窮的興趣。被后世學者稱為“一部了不起的民族史”。
《近現代國際關系史研究(第12輯)》是首都師范大學世界史學科編輯的系列集刊,由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學科帶頭人徐藍主編,所輯文章內容涉及近代以來的政治、經濟、軍事、思想、國際組織等領域的研究,撰寫者既有學術界的資深專家,又有不少世界史研究領域的后起之秀,是作者們近年來在近現代國際關系
作者在《全球通史》中采用全新的史學觀點和方法,將整個世界看作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的統一體,從全球的角度而不是從某一國家或某一地區的角度來考察世界各地區人類文明的產生和發展,把研究重點放在對人類歷史進程有重大影響的諸歷史運動、諸歷史事件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和相互影響上,努力反映局部與整體的對抗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本書一經問世,受到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和巴勒棵拉夫高度評價,立即被譯成多種文字,流傳甚廣,影響很大。本書上起人類的起源,下迄21世紀初多極
他們到哪里去了?我們神秘的雅瑪文明,偉大的古羅馬帝國,特洛伊的古城,還有所羅門的財寶,、亞馬遜密林深處的黃金城等等一個個歷史謎團困惑著我們,還有恐龍的消失,南極狼的滅絕,我們地球卜每天都有幾白一個物種在我們面前消火,這些充分說明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