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電話,中止了女騙子任素娥的流浪。她來到東海之濱的岌岌島,即將用她冒充了多年的身份,去繼承一筆未知的遺產。
也許是命運的饋贈,也許是罪惡的深淵之門。
一切似乎都唾手可得之際,臺風突降,輪船停運。岌岌島像一個巨大的密室。幾個身份各異的住客,三起陸續浮出水面的陳年舊案,刑偵神經被喚醒的社區民警……無人可以走出臺風封鎖之下的小島,無論是殺人兇手還是騙子。
臺風過境,岌岌島又恢復了風平浪靜。一
書中的四個同齡人,生于斯、長于斯、別于斯,一路被各自命運推搡至各自的軌道主人公韓松花深陷泥淖卻鼓起勇氣伸手夠星辰的養豬致富之路給人鼓舞,讓人震撼;鄉鎮干部左天倫的糾結和矛盾真實得一如你我;龐大海被命運扭曲變形的愛恨令人唏噓;鄭四方自幼渴望溫暖家庭的心愿與現實的一路相悖讓人嘆惋……
那個屯、那些人、那些事,是痛苦的回憶,是奮斗的足跡,也是時代的印記。本書書寫的是命運,是對貧窮的改變,也是復雜幽微的人性。東山坳中每個人物的生命軌跡構成了一幅充滿北方風土
1963年,作家雪漠出生于甘肅騰格里沙漠邊緣的一個小村,并在那里度過了他的少年和青年時光。遼闊的西北大地,物質與精神雙重貧瘠的時代環境下,他以超出常人的毅力、勇氣和智慧,矢志不渝地追尋著心中的文學夢。從農民之子到成為一名教師,從教師到成為一位作家,沒有任何背景與資源的雪漠,像荒漠中手執一盞燈火的獨行者,堅毅地腳踏實地地向夢想走去。
本書是雪漠經典自傳長篇散文《一個人的西部》的青春紀念版,主要圍繞成長、夢想、青春三個關鍵詞,深情講述了他的成長經歷和青春記憶,同時配以多幅由雪漠親
本書是一部描繪東北小城安城及其居民生活的小說集,由五個中篇小說組成,共同構建了一個關于懸疑和人性的故事。小說以一系列案件的調查為主線,通過不同人物的視角和故事線,深入東北小城安城的日常生活與犯罪調查。開篇以一起交通事故引發的兇案開始,在破案壓力下,刑警隊逐漸揭開了城市積案的面紗,不僅追蹤了案件的進展,也展現了安城社會的不同面貌,人性掙扎與社會變遷交織其中,顯著的地域特色與鮮活的人物,一個多維立體的充滿北方工業鐵銹氣息的城市躍然紙上。
廣告公司職員布勞森碌碌無為,時刻有被公司裁員的風險,剛做過手術的妻子赫爾特魯迪斯也與他漸行漸遠,他把幾乎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窺探鄰居妓女蓋卡的生活和創作以由他虛構出的城鎮圣瑪利亞為背景的故事腳本中去,直到決定命運的時刻來臨,他以虛假的身份現身在蓋卡面前,后又決定幫助殺死蓋卡的兇手逃亡,目的地正是:圣瑪利亞。虛構和現實的界限徹底打破,亦真亦假的人生成了一場場短暫的生命。《短暫的生命》是奧內蒂“圣瑪利亞”系列小說之一。
清風驛是北方大運河畔一個古老的村莊。民營企業家楊青云從小在這里長大,多年前他負氣出走,此后拒絕和老家發生任何聯系。在楊青云人生、事業陷入困境之際,他的朋友清風驛的縣委書記羅建華,邀請他回老家投資發展。在羅建華引導、支持下,楊青云回到清風驛,因黑惡勢力陷害,他甚至一度失去了人身自由。后來,在羅書記、駐村第一書記韓冰和支教女教師許燕來的共同幫助下,楊青云戰勝困難,成功在大運河畔投資旅發大會、建設開發區、利用土地搞產業化經營,并完成了土地流轉,進一步解決了農村閑置勞動力問題。在帶領鄉
本書以十八世紀普魯士的著名君主弗里德里希二世的《論德意志文學》(1780)為主要構成部分。在本書中,弗里德里希二世對德意志文學的探討不僅包括如今所謂純文學的部分(語言、戲劇、詩歌等),還包括哲學、修辭學、歷史寫作、道德哲學等,甚至會涉及一國之內文教體制的改革建議。
本編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論德意志文學》以及主題相近和相關的文論;第二部分是他在古典文學(尤其是路吉阿諾斯)影響下創作的亡靈對話;第三部分是兩篇悼詞(分別紀念伏爾泰、拉美特利)。
中國現代長篇小說是 20世紀中國文學最有實績、最有影響力的文學體式。本書為系列叢書的第一輯,選取了平襟亞、張資平、蔣光慈、葉靈鳳、張天翼、碧野、周楞伽、姚雪垠、李輝英、谷斯范、王西彥、田濤、無名氏等十八位作家,以人性的、歷史的、審美的、時代的選取標準,著重關注中國現代文學中被忽略的長篇小說創作。通過代表作家的長篇小說論析,將作家論和作品論結合,在知人論世、文史互動的基礎上,關注現代長篇小說在敘事、語言、人物、主題、結構等方面的突破,把握現代長篇小說的深層脈動,探討現代長篇小說創作的特點
本書在中國古典山水詩歌的參照下,研究了中國新詩書寫自然的問題。主要論述了新詩對自然進行賦形的方式,以及自然書寫對新詩語言、形式發展與成熟的影響,尤其對提升新詩境界的重要作用。重點研究了自然進入新詩的方式以及變化過程,現代詩人書寫自然的美學原則。本書分為五個部分,前四章依照縱向遞進的順序,分別從自我與自然、國家與自然、人境與自然、自然與生命等四個層次,論述了現代詩人書寫自然的具體形態。第五章從詞與物的關系、情景關系、感受力等角度論述了現代詩人書寫自然的原則。結論從整體論述自然書寫的美學原則,并對其
烏托邦是許多理論家科幻批評的關鍵詞,尤其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科幻批評中居于核心地位。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科幻文學的密切聯系始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由達科·蘇恩文發起的科幻批評標志著西方科幻批評的馬克思主義轉向。自此以后,烏托邦逐漸演化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科幻批評的終極視域。本書分析西方科幻文學批評馬克思主義轉向的成因,深入探討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科幻批評的烏托邦視域。在此基礎上,對蘇恩文、詹姆遜、莫伊蘭、弗里德曼等學者的科幻批評理論進行具體而微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