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馬克思恩格斯早期文本為依據,在厘定理論和現實概念的基礎上,系統地梳理了馬克思恩格斯早期探索理論與現實關系的基本理路,比較全面地闡釋了其相互銜接又依次遞進的“五個環節”和“三個階段”的邏輯進路,即:從理想主義出發,探索理想同現實的關系,從自我意識出發,探討哲學同世界的關系,立足于唯物主義,探究物質利益同理性原則的關系,從生產勞動出發,揭示物質生產和意識形態的關系,從社會實踐出發,全面闡述理論與現實的關系,第一二個環節都是以理論為出發點,第三四個環節都是以“感性存在”為出發點,第五個
如何有效推進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工作?如何提升青年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1949—1966年,清華大學在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方面發揮了典型示范作用。本書根據第一手資料,以理論、歷史、現實相結合的視角對1949—1966年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開展專題研究,總結歷史經驗,為新時代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啟迪。
本書是針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博士研究生開設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前沿問題》的課程內容組織編寫的。全書堅持問題導向,強調研究“問題”和詮釋“主義”相結合,力求拓展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術視野和研究深度,專題式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前沿九個問題的基本內容,動態考察了其研究進展和最新成果,具有規范性、系統性、前沿性、創新性
“歷史終結論”預設了西方的自由民主是整個人類社會的典型和燈塔,駁斥“歷史終結論”就是在捍衛人類文明的多樣性,也是在捍衛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更是在捍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當性。本書從兩個維度駁斥“歷史終結論”:一是國外左翼的視角,二是中國道路的視角。左翼學者對馬克思主義時代價值的捍衛表明,馬克思主義沒有過時;對資本主義制度的犀利批判表明,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重重,不可能是歷史的終結。如果說國外左翼側重于對“歷史終結論”的理論批判,那么中國道路則側重于實踐批判。中國道路或中國模式的成功表
本書為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領域的論文集,主要設有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研究、世界資本主義研究等相關板塊,涵蓋了中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學者的最新13篇前沿研究論文。本書整體來看,文章內容的學術水平和學術價值較高,學術規范性良好,具有學術前沿性和創新性;政治站位正確,符合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尤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無政治導向問題。總體上看,此書稿內容豐富扎實,是一部質量較高的學術作品。
本書從融通主客體價值“關系”的角度,闡明了馬克思正義觀研究的價值論視域,分析了馬克思正義觀的邏輯起點與價值主體;通過考察價值主體在對象性關系中的現實處境及正義要求,闡發了馬克思正義觀的主要內容及其邏輯演進,論述了馬克思正義觀的邏輯歸宿與價值境界。
本書輯錄了毛澤東1936、1939、1965和1970年同斯諾的4次談話以及毛澤東同海倫·斯諾、詹姆斯·貝特蘭、斯坦因、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等人的多次談話和有關談話的背景資料。以上談話均為毛澤東口述,1936年談話還經他本人審閱過。這些談話講述了毛澤東自己的革命經歷,對當時的許多重大政治問題闡明了自己的觀點,并作了科學的預見,十分難得,極為重要,公開發表后引起轟動,在國內外廣泛流傳,影響了幾代人,至今仍然是認識、研究這位偉大巨人的重要依據。
本書共15講,圍繞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基礎問題展開專題研討,力求探究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理論地位、歷史進程、發展現狀,并通過“異化”“剝削”“分裂”“自由”“平等”“聯合”“正義”等基本議題的討論,梳理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理論起點,建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理論范式。同時,本書涵蓋近五年來參與研討的十余位國內優秀學者的主要觀點及其互動實錄,以生動活潑的“現場感”,刻畫學術爭論和學術交鋒,展現當代中國學人思考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聚焦之處,描摹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在漢語學界的研究熱點與前沿動向。
本書圍繞意識形態如何被認識(認識論層面)、意識形態如何運作(功能論層面)以及如何走出意識形態(意識形態批判)這三大問題,從“無意識”(“政治無意識”“霸權無意識”和“幻象無意識”)、“主體”(“零散化”“鏈接”和“符號化”)和“差異性”(“總體性”“異質性”和“特殊性”)三大核心范疇來把握詹姆遜、拉克勞和齊澤克的意識形態理論,通過比較研究為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提供了新的視角。
《共產黨宣言》是馬克思主義的“出生證”,其中文全譯本是中國共產黨的“紅色火種”。《共產黨宣言》在中國傳播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直接相關聯,它的科學原理與中國具體國情和社會主義實踐緊密結合產生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我們黨創新和形成的一系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對馬克思主義作出了具有原創性、時代性的貢獻。《共產黨宣言》是共產黨人的初心之源,要堅持《共產黨宣言》的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牢牢把握新時代歷史方位,開展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以黨的建設為基礎工程,以反貧困為底線任務,開辟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