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基于元倫理學和道德心理學的視角,本書對規范性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對規范性在人類心理的發生模式進行了本質性的追問,在道德哲學的基本原理層面清晰地展示了實踐行動的理由規范性的實質。本書在分析了規范性、行動理由、合理性、規范性判斷等基本概念的基礎上,提供了有關我們日常生活的規范性現象的本質性探討,從元倫理的層面表明了道德規范性的本質在于人性心理機制的展現。在厘清這些基本概念的基礎上,本書進一步系統地分析了康德主義、休謨主義和后果主義等道德理論在規范性問題上的爭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哲學與法學教授彼得·溫茨是研究環境正義理論的代表學者之一,他所構建的“同心圓”理論框架為環境資源分配時所產生的“利益與負擔應如何分配的問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思路。基于羅爾斯的反思平衡方法,溫茨反思了環境正義諸理論,并以此為基重構了同心圓環境正義框架,他相信人類會在“同心圓”框架的指導下處理好積極權利與消極權利、消極人權與動物權利、無知覺環境之間的分配問題。然而,根據本書的詳盡分析,彼得·溫茨的環境正義框架并不能徹底地解決環境非正義問題,雖然溫茨的理論為環境正義理論提供了多
技術專家制(“Technocracy”,國內也翻譯為專家治國論、技術統治論、技治主義等)主張科技專家按照科學原理、技術原則來運行和治理社會,是當代政治(哲)學、公共管理學、科技哲學等學科的研究熱點,同時是當前政治運行、公共管理、社會治理等領域的重要特征。本書主要研究三個問題。一是講清楚技術專家制的核心原則、理論傳統、歷史演進、當代發展等,以系統理解技術專家制的理論內涵。二是講清楚學界對技術專家制的主要批判及其局限,以為推動技術專家制的理論發展和充分發揮技術專家制的實踐價值提供理論基礎。
借助科技哲學、倫理學、人文學、文學研究、價值論等相關理論和方法,針對科幻文學的科技哲學要素,科技哲學的多種表達載體,努力探索在大文科背景下哲學與其他文科的緊密聯系和深刻關系,確定選題的切入點在于科幻文學的科技倫理反思與建構,落腳點在于科幻文學的科技哲學要素。本書緊緊圍繞切入點和落腳點,思考科幻文學的倫理建構方式和途徑,對科幻文學的困境、科技倫理的困境進行探尋,努力展望科幻文學與科技倫理發展的未來可能性。
本書主要介紹了推動二十世紀中國新倫理學建設的重要人物周輔成先生的主要倫理思想及其價值。就其來源而言,周輔成的倫理思想堪稱中西倫理思想交融會通的結晶,始終體現出深切的人文關懷、強烈的批判精神和為生民立命的責任擔當。闡明了周輔成倫理思想在方法論上的特點:知行合一、中外會通、史論結合,并由此構成的一個以堅持公平正義、崇尚人文精神為主旨的特色鮮明的理論體系。
本書重點論述了周輔成先生的社會公正思想。周輔成認為,公正作為社會發展的最根本的道德推動力,它比仁愛更重要。同時闡明了周輔成先生
本書在文明互鑒的視域下,從多個維度對圣經猶太倫理與先秦儒家倫理兩種倫理范型的歷史淵源、時代背景、體系架構、基礎、原則、內容、特征、嬗變歷程、傳承影響、當代價值等進行全方位的比較研究。通過跨文化、跨文明的比較研究,在傳統倫理與現代倫理、民族倫理與世界倫理之間形成張力,完成傳統倫理的創造性轉換,形成民族道德認知、道德認同和道德自省;通過對兩種創制時期的倫理范型的比較,還原倫理源頭的本來面貌,發掘兩種倫理流變的嬗變規律,在比較中相互借鑒,汲取更多的道德資源,實現道德重塑和道德治理的目的。二者互鑒
這不是一本教人如何整理收納,也不是鼓吹成為極簡主義者的書,而是帶領我們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之間的關系,喚醒早已遺忘的、對生活之美的喜悅。藤岡南通過一個個增加物品數量的生活,重新確認接下來要怎么度過這一生的核心價值。生活、自我輿時間是無法分割的,如果你感覺生活一陳不變或失去方向,不妨試一次,一定會有收獲。選擇100項物品意味著了解100個自己,利用一個一個增加的方式,發現理想生活的定義,這是在類似無人島生活100天之后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過程。藤岡南跟簡單生活
本書從心法內功、組織實踐、意志與精神等方面解讀長線優勢生長密碼,于中華自身文化傳統里發現思路,在現代實踐里尋找體系,以開闊的大歷史視野,結合人生的不同境遇和階段,發現制約個人專業成長的瓶頸并提供對應策略,通過持續培育自我蓬勃成長的能力,全面升級認知、強韌內核,收獲強勢生長的核心競爭力。
本書以理想形成的生理基礎、心理基礎和實踐基礎為支點,透視了理想形成的機理,認為理想的形成是環境影響、教育引導和自我超越的結果。本書基于理想形成的機理,概括了理想形成的階段和理想形成的特點,揭示了理想形成的本質,即理想的形成是終極奮斗目標的確定,自我價值選擇的明晰,自我追求的精神定格。并在最后部分提出了理想形成的教育理路,以期對理想的形成和理想教育貢獻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