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文化品牌的內涵研究、文化品牌的研究現狀等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探討了文化品牌資源數據庫及文化品牌評估模型的構建,通過對文化品牌個案、中國企業文化品牌100 強排行榜及中國文化品牌互聯網影響力指數排行榜等文化品牌評估案例的分析,為文化品牌智能決策支持系統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指導。在當下品牌強國戰略的背景下,本書對文化品牌評估系統研發與應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不僅彌補了文化品牌評估研究方面的不足,而且有助于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與繁榮。
本書以跨文化適應理論為切入點,從范式角度審視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跨文化交際學等領域的跨文化適應理論,考察跨文化適應研究既有成果的現實解釋力,明晰跨文化適應研究未來的發展方向。本書作者從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汲取理論創新的源泉,力圖建構新的跨文化適應理論模型,為認知跨文化適應提供新的文化視角,也為新時代背景下跨文化適應理論的創新提供新的路徑。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多極化加速發展,各種文化思潮激流涌蕩。面對國際社會文明沖突、文明優越等論調不時沉渣泛起,中華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中華文明如何與世界其他文明更好地交流互鑒?中外人文交流是黨和國家對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夯實中外關系社會
本著作首先研究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形成發展及其中國化進程,論述了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在創立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闡釋了盧卡奇、葛蘭西、阿多諾、馬爾庫塞、詹姆遜和伊格爾頓等西方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推動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所發生的歷史性嬗變,介紹了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實現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進程中所做出的卓越貢獻。其次,本著作還研究了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現實要求與戰略選擇問題,著重分析指出了提升文化軟實力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意義,并強調要在堅持先進理論導向戰
本書以黨的十九大報告首倡的鄉村振興戰略為指導,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傄鬄槠鯔C,思考和闡述我國農村文化建設發展情況,對農村文化建設現狀、存在的問題和應該采取的措施進行了總體性研究。全書內容共分為七章,在對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文化建設特征、價值和理論的闡釋基礎上,按照“誰在建”“建什么”“如何建”“影響農村文化建設的有效推進的制約因素是什么”及“如何有效推進”的邏輯展開
該書以2020/2021人文與外交為主題,深入探討了“一帶一路”人文交流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中華文化國際傳播、促進國家總體對外交往的重大意義,指出“一帶一路”人文交流具有復雜性、細致性與長期性的特點,詳細解析了進一步推進“一帶一路”人文交流的具體實踐路徑,包括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傳統文化、做強文化產業、推進數字文化、促進語言互通、加強話語建設等。全書分“總報告”“綜合篇”“領域篇”“國別篇”四大部分,主題明確,內容豐富,邏輯縝密,文風清新。
《非遺傳承研究》由上海師范大學、上海教育出版社聯合主辦。主要欄目有:法律法規(中外非遺法律法規及其權威解讀)、調查與報告(有關非遺傳承的各種調查報告、問題綜述等)、理論研究(非遺專家、非遺理論與實踐工作者對非遺重點、熱點、焦點問題的見解、觀點)、非遺學人(非遺專家、學者,非遺研究新人其人其事)、非遺項目(經認定的非遺項目、待申報的非遺項目介紹及研究)、非遺傳承人(各級非遺傳承人報道、采訪等)、非遺進校園、非遺在社區、非遺企業家、史料與掌故等。
本書是面向漢語國際教育本科生的跨文化交際教材,主要有以下4 個特點: 1. 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授跨文化交際學的理論和主要內容,同時也注意將跨文化交際學的發展和學術脈絡清楚地展示出來; 2. 跨文化交際理論與具體真實案例緊密結合,讀者將置身于一個個真實的跨文化交際環境之中,體會文化交際參與者的心理感受; 3. 培養學生樹立科學正確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4. 在結構體例安排上重視將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培養有機結合起來。
當代中國文化與學術的轉型發展問題是一個宏大而又重要的課題,涉及方面極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新中國在文化建設與學術建設方面取得光輝成就,積累大量經驗,同時也留有不少教訓。為此,本書從“建設”的視域出發,分“文化與國家”“學術與社會”“話語與時代”三個專題,初步討論了當代中國文化與學術的轉型發展問題。盡管本書的研究并不全面,卻嚴格遵循“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方法原則,較好地展現出了新中國文化建設與學術建設的復雜性、重要性與開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