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歷年都會通報處理涉及上市公司及相關主體操縱市場或公司股價等方面的違法案例,2022年公布的78例市場操縱案件中,涉案金額和處罰力度更是創新高。本書以此為基礎,在分析市場操縱的影響因素和經濟后果的基礎上,設計反操縱預警系統,重點研究收盤集合競價制度、漲跌停板制度、指數熔斷機制和隨機開盤收盤機制的反操縱功能。具體研究內容包括:利用真實案例與高頻數據,分析被操縱股票的公司特征;著眼系統性風險防控視角,研究操縱行為對股票市場的影響;運用分時高頻交易數據,構建市場操縱預警指標;采用基于傾向
系統性風險是推動股票市場價格變化的重要因素。近幾十年來,全球系統性風險從未停止發生,由此造成的股票市場的劇烈波動,對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損害。在系統風險沖擊下,股票市場整體一般會經歷先下跌、后上漲的波動過程,但是不同上市公司股票常常會有不同的表現,呈現出較大的波動性差異。產生這種現象的內在原因是什么?這顯然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近年來,國內外學者一直在積極探索影響危機時期企業穩定性的特定宏觀、微觀因素,但鮮少關注企業創新能力在其中可能發揮的作用。 本書將系統風險沖擊、企業創新能力和股
本書是“金融科技藍皮書”2023年度報告,以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一2025年)》為綱領,旨在促進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更好地完成數字經濟時代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務。全書分為五大部分,分別是總報告、數字技術應用篇、數據要素與基礎設施賦能篇、數字金融服務篇和金融科技治理篇。全面回顧了2022年金融科技領域出臺的相關政策、制定的治理體系、取得的技術進步及金融領域應用實踐,深入分析了行業發展帶來的影響與挑戰,展望了未來的發展趨勢和機遇,同時對金融科技行業類型、分布及典型企業進行
本書力圖系統地分析清楚我國銀行業空間演化過程及其影響。在理論方面,本書創造性地引入演化經濟地理思想和方法,提出銀行操作距離、銀行功能距離兩個核心變量,豐富了金融地理相關研究;谘莼暯,本書進一步實證分析了銀行分支機構的空間布局,并發現銀行空間演化過程顯著地影響著地方金融資源配置。在經濟效應方面,本書分析了銀行空間演化過程對地方產業演化和新企業進入的影響,研究發現銀行空間演化過程弱化了產業關聯度在產業演化和新企業進入方面的正向促進作用。在社會效應方面,本書從區域內企業發展情況和城鄉間
本書采用了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并在研究的過程中采用了如下層層推進的邏輯路徑:首先,在對相關概念進行界定并對銀行國際化理論進行歸納的基礎上,結合新制度經濟學的國家理論、無形資源的相關理論以及委托代理理論的觀點,基于無形資源的視角對中資銀行國際化發展的動因進行了剖析。其次,對中國銀行業內向國際化與外向國際化發展的現狀、歷程與路徑特征進行了回顧與總結。第三,對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銀行業國際化推進的歷史演進過程進行了分析,并對幾家國際知名度較高的跨國銀行國際化發展的路徑進行梳理。
本書包括18章,每一章各深入討論了一個主題,例如美聯儲的常規和非常規貸款、政府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銀行資本和擔保計劃、危機期間的美國財政、貨幣和住房政策,以及更多對有關應對措施的重要細節和評估。各章作者細致描述了他們當時所面臨的具體挑戰,他們考慮和拒絕的選項,以及他們選擇的選項、法律、政治和經濟限制,他們實施的艱難但重要的細節,導致的最終的結果,成與敗、功與過,以及從中吸取的經驗與教訓。
面對中國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求,本書以宏觀審慎政策和風險管理理論為基礎,運用三維結構分析方法,從驅動因素維度解析系統性金融風險形成的內在根源,從責任分擔維度探討系統性金融風險防控的有效手段,從政策協同維度分析系統性金融風險防控的保障體系,并通過對歷年金融危機事件防控失效成因的國際比較,為我國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防控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經驗。在此基礎上,構建了我國系統性金融風險防控的框架體系,為我國金融風險防控提供新的視角、方法和政策層面的借鑒。
本書基于修正后的蒙代爾弗萊明理論模型,采用ASISLM 模型分析框架來探討對外開放度與利率變動及政策效應之間的關系,并將對外開放度指標引入到實證模型中,檢驗對外開放度對中國利率變動及政策效應的影響。同時,本書還分析了金融開放對中國利率政策目標制選擇的影響,進而探討了金融開放是否應納入利率政策目標。
PPP項目中投資者作為連接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和眾多分包產業的關鍵節點,其自身的經營決策將直接關系到整個PPP項目的運營績效和成敗。本書為了開展PPP項目承諾升級行為的研究,首先,構建了結構化的PPP項目投資者承諾升級影響因素指標體系,并提出不同情景下投資者承諾升級的契約設計;其次,基于實物期權理論,構建了投資者承諾升級終止的決策閾值模型;最后,基于研究結果,制定了控制PPP項目中投資者承諾升級行為的途徑。
現代市場經濟既是信用經濟也是法治經濟。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石,對于保障經濟健康快速發展意義重大;法治是市場經濟的保障,完善的監管體系為市場經濟的運行保駕護航,良好的法洽環境為經濟健康有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個人征信作為整個征信體系的一部分,在社會信用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對促進國民經濟循環高效暢通、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個人征信建設起步較晚,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探索,到現在形成“國家+市場”的雙軌制,市場化的道路仍在探索中。個人征信監管機制伴隨個人征信業的發展而出現,個人征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