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十字軍運動期間,法蘭克軍隊攻城略地,占領了許多重要的中東城市并在黎凡特建立了十字軍國家。西方對征服該地區似乎勝券在握,但眾所周知,歷史卻并未如此發生。十字軍運動為什么最終失敗? 為了回答這一關鍵問題,英國歷史學家尼古拉斯·莫頓把目光投向十字軍國家歷史上最為艱難的戰役之一——1118年至1128年的阿勒頗爭奪戰,并將1119年十字軍在血地之戰中的災難性失敗視為轉折點。這場近十年的沖突實際上終止了法蘭克人在北方的前進勢頭,標志著他們在敘利亞北部擴大統治范圍的進程開始逆轉。十字軍運動在
本書是蘭州大學2023年度人文社會科學類高水平著作之一。從美學的角度闡發黃河的文化意義。書稿分析了“黃河”既表現為一種文化符號、價值歸宿,又呈現為一種藝術對象、生命意象;精神性的“真”、倫理性的“善”與藝術性的“美”在黃河之水、黃河流域以及黃河文化中獲得了動態的融合;借助哲學、美學的視野與機制研究黃河文化,可使我們更好地把握黃河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本質性與普遍性。書稿在與河湟文化、河洛文化、齊魯文化等地域性交互中,挖掘黃河文化的“多元”特質;進而分析在與華夏先民的歷史性共生中,黃河文化折
漢唐絲綢之路,是陸地絲綢之路發達的歷史時期。從張騫出使西域、打通絲綢之路,中國與中亞等地的聯系加強,一個涵蓋歐亞大陸的交通網自此建立起來。大航海時代之前,世界歷史的主要舞臺是歐亞大陸。絲綢之路作為歐亞大陸的交通干線,中國以西的區域已較早連為一體,張騫出使,完成了絲綢之路最后一里路的聯結,歷史意義重大。到大航海時代,世界一體化進入新時期。但是,理解此前歐亞大陸的密切聯系,尤其是絲綢之路的作用,是理解全球化必不可少的歷史基礎。本書以學術論文為基礎寫作而成,尤其充分地利用了包括敦煌、吐魯番文
愛哭、膽小、厭學、遭同學霸凌、被老師體罰……你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亞洲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泰戈爾全部都經歷過:
看見哥哥去上學,還沒有到入學年齡的泰戈爾哭著也要去學校,結果被家庭教師打了一記響亮的耳光;
坐在母親的門檻上讀書,看到悲哀的情節忍不住痛哭;
仆人用粉筆在地上畫了個圈,把他放在里面,警告他出了這個圈就會有災禍,泰戈爾嚇得瑟瑟發抖;
有一天,家人抓住了一個小偷,泰戈爾又嚇得發抖;
本書是西北師范大學校友詩歌選集,收錄了西北師范大學一百五十多位知名校友的一百八十多首近體詩、現代詩,時間跨度近七十余年。
《蘇轍傳》以清晰簡練的筆法、夾敘夾議的寫作方法將宋代散文家蘇轍的一生描述出來。蘇轍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作者把嚴謹的學術研究和生動的文學創作結合起來,在對蘇轍生平事跡進行堅實考證的基礎上,以蘇轍一生的仕途經歷為經,同時以其書寫的經典詩文為維,全景展現了蘇轍獨放異彩的璀璨一生。內容豐富充實,文字渾厚有趣。作者根據大量歷史資料,重新梳理了蘇轍的人生歷程,對他所處的政治環境、生活場景,他的父兄等等,進行了生動展現,力求在時代背景中還原一個真實、鮮活的蘇轍。作者深刻闡
朱元璋出身低微,卻終成一代帝王,開創了三百年大明,這讓很多人對他的經歷充滿好奇。明史專家吳晗先生通過本書,為我們講述了朱元璋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圖書以章節劃分,依次講述了朱元璋的少年流離失所,青年加入反元及與各個敵對勢力斗爭,中年稱帝、實施各種統治措施,老年屠殺朝臣、積勞成疾去世。圖書結合時代背景、政治環境等多個維度,對人物在成長、心理、性格、生活上進行了全面分析,向讀者展現了一個立體、有血有肉的古代帝王形象。全文使用了大量注釋,引述資料扎實,行文語言明白曉暢,是研究明史的經典之作。<
本書按時間順序對溥儀家世、童年、在位、逃難、改造等這幾個人生大片段進行了細致介紹,真實地呈現了溥儀由皇帝到公民的一生。本書自1964年出版后,先后被譯成英語、日語、德語等文字出版。溥儀獨特且富有戲劇性的經歷,多次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其中電影《末代皇帝》,曾榮獲1988年奧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九項大獎。
本書是智利詩人巴勃羅·聶魯達的自傳,其中除了他的個人經歷之外,也有不少作家和藝術家的軼聞趣事的描寫,表現出詩人廣博的閱歷和無盡的好奇心,就像詩人自己所說:“我是雜食動物,吞食感情、生物、書籍、事件和抗爭。我真想把整個大地吞下;我真想把大海喝干。”全書系統性描述了詩人踏遍世界,歷盡滄桑卻始終永葆童心。他真誠而自然地把一個個生活片段,緩緩地鋪陳拼合成豐富多彩的一生,映照出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本次出版,由知名西語譯者劉京勝全力打造,精心修訂譯本,無刪節完整呈現,附錄特別收錄聶魯達生平大事記。
本書稿的主要特色在于選取“二重證據法”的研究視角,以邊地出土文獻和傳世典籍中的相關記載為依據,從內、外兩個層面全面分析秦漢使者的歷史作用和社會影響。為此,作者采取宏觀論述與個案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力圖將其置于長時段的歷史背景中予以貫通研究,不僅關注傳世典籍和出土文獻的差異對比,而且重視對于政治學、統計學、民族學、考古學等學科方法的借鑒和運用,進而嘗試為描繪秦漢時代的歷史畫卷和感受古代中國的社會風貌,打開另外一扇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