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本土宗教研究》為集刊,包括理論前沿、經典解讀、歷史鉤沉、田野調查、區域聚焦五個欄目,對中國本土宗教發展史上的教派傳承、道經問題、道教科儀、民間宗教等多方面內容進行了探討與研究。本輯為第7輯。
在舊石器時代,薩滿文化是一種世界性文化,從中國東北、中亞、西伯利亞、一直到北美、南美和非洲,人類有著萬物有靈的共同信仰,伴生的是一種蒼涼、率真、自由、奔放、神秘甚至癲狂的審美。在過去幾百年中,薩滿文化曾讓人感到陌生和費解,但最終人們意識到,這種原始之美是人類童年時期的瑰麗創造。這是一部關于薩滿教認知的發展史,也是一座包羅萬象的材料寶庫,更是一個多姿多彩的故事籃子——圍繞學者、作家、探險者、企業家以及靈性追求者展開的故事既神秘又充滿奇幻色彩。而毒蠅傘、裸蓋菇、佩奧特仙人掌、死藤等魔法植物
本書以西防詮釋學和比較哲學為理論指導,運用詮釋學的相關概念,如“本土化”“自我”“他者”“詮釋循環”“視域融合”“文本互讀”“辯證比較”“效果歷史”等,從花之安對儒學詮釋的取向與內涵、儒學文本詮釋的方法論,以及儒學的“天倫”“地倫”“人倫”面,“以經解經”,為研究晚清來華漢學家對儒學思想的認知態度、詮釋方法、關聯判斷提供案例,為詮釋學研究提供了一個縱向與橫向、宏觀與微觀的研究個案。
本書是一本介紹禪修智慧和勝妙的著作,主要介紹了正念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每時每刻去覺知自己的身體狀態,人人都可以觀照內身,直入正念,安住其中,發現人生的奇跡。
17世紀俄國東正教會的分裂運動是俄國宗教史和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1653年牧首尼康對俄國東正教經書和儀式進行了重大改革,包括以三指畫十字替代以前的兩指畫十字,以及改變了耶穌之名的書寫方式等。這些改革引起了部分神職人員和廣大教徒的強烈不滿,最終,反對尼康改革、堅持俄國舊禮儀的信徒從統一的教會分離出來,被稱為“分裂派”或“舊禮儀派”。此后各個時期,舊禮儀派信徒飽受驅逐、迫害,但沒有屈從于外部的強壓,反而更加堅定地維護自己的信仰,甚至不惜逃往國外,在異文化環境中按照自己的信仰方式生活。300多年過去了
龍在我國是權勢、尊榮的象征,也是幸運和成功的標志,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中國人自稱“龍的傳人”。中國文化中也多有“龍馬精神”“龍騰虎躍”“生龍活虎”“龍鳳呈祥”等祝詞,作為對美好生活的祈愿。 本書以古老傳說中的龍和其他神獸為主題,展開了天馬行空的想象,用300余幅精致的手繪插圖描繪了豐富多樣的龍以及與龍相關的神獸的形態。全書按照時間順序編排,展現龍不同時節的生活圖鑒: 春日樹下盤踞,夏日星空奔騰,秋日山中觀葉,冬日雪中入眠……以及幫助人類戰勝邪惡的神獸。 本書繪畫作品豐富、內容扎實,小巧便攜,
為何古希臘人不太尊重戰神?為何小愛神永遠長不大?為何烏鴉的羽毛是黑色的?……神話是古代人對不能理解的事物的詩性解釋,其中蘊含著人們的智慧和浪漫。從古希臘神話原型解析,到古希臘語詞匯知識普及;從古希臘神話在當代藝術中的再現,到相關的藝術評鑒;從對古希臘神話的自由解讀,到延伸的閱讀推薦,本書講述神話,卻不止于神話。走進本書,輕松開啟你的古希臘神話之旅吧!
“互聯網+”宗教研究領域前沿、研究議題豐富,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此領域研究的開展需體現中國研究者的特色、敏銳發現問題、詳實地探索機制、深邃地挖掘原理,并貼切地提出對策。本研究分為五個章節鋪展,分別為前沿研究、數字治理、熱點議題、輿情實證、研究動態。前沿研究章節著重于宏觀架構和概念辨析,主題涵括了互聯網宗教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人工智能時代的新宗教、互聯網宗教研究與治理的上層架構中層策略與落地路徑、宗教輿情的類別特征及其社會治理、互聯網宗教的概念形態傳播及影響的心理初探。數字治理章
本書稿由上海住總集團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兼公司歷史建筑保護修繕工藝研究室主任高臻主編。嘉興市天主教堂,位于浙江省嘉興市紫陽街55號,是一座具有意大利哥特式風格的西洋建筑。本書稿圍繞嘉興市天主教堂修繕項目,從該教堂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出發,對本次修繕過程做了全面回顧,并對其中的特色工藝、重點部位的修復技術、新技術的運用等均做了詳細的闡述,本書的出版對同類型或相似的項目可以起到借鑒與指導作用。
本書從思想史的角度出發, 從對朝鮮后期佛教修行傳統的再認識入手, 以三門修行體系為中心, 以禪宗法脈及其人物為研究對象, 以朝鮮后期至近現代為研究范圍, 對韓國佛教三門修行思想的發展脈絡及特點進行全面考察和梳理。具體的, 在搜集、整理、辨析文獻資料的基礎上, 通過對各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的梳理脈絡進行縱向貫通, 通過對宗團的演變、相關法令、戒律和禮儀、修行體系、佛經翻譯等多種因素的考察進行橫向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