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主要目的是考察文化隱喻在科學理論的形成和檢驗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作者以三位改變人們思想的英國地質學家及其作品(托馬斯·伯內特《地球神圣理論》,詹姆斯·赫頓《地球理論》,查爾斯·萊爾《地質學原理》)中的隱喻為主線,探討了時間的循環性(包括宇宙周期和重復現象)和方向性(地質事件作為歷史的獨特部分)問題,同時揭示了隱喻的深遠影響,即激發了赫頓和萊爾對“深時”的發現。 由此,作者證明了科學也是一種文化現象,科學是與文化有機統一、辯證發展的歷史過程,這對于破除“科學迷信”“唯科學主義”這些錯誤觀念具
本書以瑪湖凹陷風城組為例,在簡單梳理堿湖主要特征和瑪湖凹陷風城組構造沉積背景的基礎上,系統探討了古老堿湖沉積中典型礦物發育特征及成因;結合巖相組合特征和各類沉積構造等,恢復了瑪湖凹陷不同區域、不同時期的沉積相展布;綜合對比了瑪湖凹陷不同沉積區烴源巖質量差異,提出了堿湖環境下可以發育淺水優質烴源巖;依據有機質含量對淺水區頁巖巖相進行劃分,對比不同巖相頁巖沉積環境和成巖演化的差異性;最后,從古產力和保存條件入手,歸納分析了堿湖優質烴源巖的富集機理和形成模式,總結了富有機質頁巖的識別特征。<
巖石磁學是一門物理學與地質學交叉的學科,主要利用磁學方法,對地球上各類介質(如巖石、沉積物、土壤、粉塵、地外隕石等)所含磁性礦物的種類、含量、磁疇狀態等進行精細刻畫,將物理信息進一步轉化為相關的地質學信息,從而構建相關的底質、氣候以及環境過程。本書分為巖石磁學理論篇和巖石磁學應用篇。首先采用通俗易懂的敘述方式,從磁性的源頭——能量出發,介紹礦物具有磁性的原因,進一步介紹巖石磁學各參數的來龍去脈,以及測量各參數所采用的技術手段。同時介紹幾種常見磁性礦物的基本磁學特征。最后綜合各磁學參數的
本書全面系統地介紹了以凹凸棒石礦物為稠化劑的磨損自修復型潤滑脂的制備及其摩擦學行為與機理。主要內容包括: 天然凹凸棒石的結構、性質及其摩擦學應用,礦物粉體的細化、活化、熱處理與表面有機改性工藝與評價,以表面改性凹凸棒石粉體為稠化劑的礦物潤滑脂制備工藝、理化性質及摩擦學性能,典型固體潤滑劑、油溶性抗磨劑、凹凸棒石礦物粉體、納米金屬顆粒及其復配對礦物潤滑脂摩擦學行為、自修復層微觀結構及減摩自修復機理的影響規律。本書對層狀硅酸鹽礦物減摩自修復材料的進一步研究和推廣應用具有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可
《礦物材料結構與表征》重點介紹了礦物材料包括元素、晶體結構、顆粒形貌、孔結構、熱性能、表面與界面在內的不同微觀層次的結構特征,及其相關的基本概念、物理本質、測試方法、礦物材料性能與結構關系的表征應用內容。《礦物材料結構與表征》共9章,主要內容包括礦物材料元素成分組成、離子交換容量的測試技術與應用;礦物材料晶體結構X射線衍射、中子技術、同步輻射、核磁共振、穆斯堡爾譜的表征測量技術與應用;礦物材料的光學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透射電子顯微鏡、冷凍電子顯微鏡分析技術的方法與應用;礦物材料顆粒特性的表征
本書在傳統的成礦流體基礎上,增加國際上最新地質流體與成礦研究成果,同時引入國內典型礦床成礦流體研究案例,體現成礦流體與成礦作用研究的學術價值。本書對于每一類成礦流體及其作用,匹配國內外典型礦床的地質流體研究案例,以使讀者更加清晰理解流體成礦作用;本書以成礦流體與成礦作用為主線,圍繞礦床學中典型成礦流體,將成礦流體與成礦作用聯系起來。本書除了圍繞固體礦床的成礦流體方面外,還增加與油氣資源相關的流體與成礦作用,具體介紹不同類型的地質流體及其成礦作用。
發展風電產業是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舉措。面向風電支撐結構工程防災減災的重大需求,本書首先系統地總結了風電支撐結構韌性防災方面的進展和未來發展方向,簡要介紹了結構動力學分析軟件和基礎理論,開展了風?鄄浪?鄄震耦合條件下的混合試驗研究,提出了一種新型隨機子空間識別方法用于風電機組健康狀態監測,研究了龍卷風等極端風況下的結構動力學響應特性,分析了地震設計反應譜、土?鄄結構相互作用和風?鄄震耦合的影響,最后基于被動、半主動和主動結構控制方法進行了風電支撐結構減載抑振研究。
數字地質學是地質學定量化理論和信息技術的基本理論、技術和方法,本教材系統介紹了多元統計分析、地質統計學基本原理、三維地質建模和深部地球物理信息提取分析技術與方法。圍繞著地質定量分析,本教材介紹了綜合信息評價、地質過程模擬、模糊數學、灰色系統和非線性、地質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理論與方法。為方便讀者理論聯系實際,本教材還介紹了地理信息系統與遙感技術的地學應用、固體礦產與油氣資源定量預測評價、地質災害定量評價、城市地下空間定量分析與評價、區域承載力分析,以及月球地質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