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簡明生動的小書深刻剖析了性別社會制度與西方醫學之間的關系,以獨特的女性主義觀點來分析有關身體疾病的權力和政治問題。本書的焦點在于對生理表現轉化為疾病的社會現實的性別分析,說明現代社會中性別如何參與了對相關疾病的建構。各章節均從性別視角考察有關健康和疾病的一些主要問題,包括社會流行病學和疾病的風險、身體殘疾、經前期綜合征和更年期的診斷策略等。本書可說是以女性主義視角創造性重述醫學社會學、醫學人類學和醫學史的理想范本。
數萬年來,人類平均壽命不超過三十年。預期壽命的大幅延長始于 1750 年代前后的西方。這種緩慢且持續的改變主要歸功于滅菌與營養的發展。本書聚焦人類健康狀況的改善。18世紀之前,人類的預期壽命普遍停滯。因此書中所涉及的主要是18世紀之后的健康史。 此外,本書還指出人類生活方式的轉變帶來的兩種全新的巨大風險:環境與行為。它們是許多慢性疾病的根源,令人類健康狀況倒退。在英、美等國,預期壽命甚至已經開始縮短。預期壽命曲線的規律具有誤導性,它顯示出來的連續性實際上依賴于不連續的原因。本書回顧了健
此文集集中展示了張慰豐教授數十年來潛心研究的成果。形式上以時間為序,收集了其主要參編著作,以及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科普文章等;內容上涵蓋面十分廣泛,早期的作品有剛從事醫學史研究時對中醫理論學說的研究與探求,有對中醫人物事跡的追溯,還有對中醫疾病史、生命現象的初步研究;中期的研究成果顯示出作者研究的轉向,從中醫史向西醫史轉變,主要包括對西方醫學史上著名歷史人物及偉大發明的介紹,從性質上看仍屬于對內史即對技術、人物的關注;后期的作品又顯示出了明顯的三個轉向,一是從內史轉向了外史的研究,如倡
北京協和醫學院溯源歷史百年有余,承現代醫學之發端,啟人文情懷之流變。百年來,協和奉行以科學濟人道的使命,而今又值人文醫學的崛起。醫學科學與人文的脈絡,其生發、交錯、同歸,都與協和的歷史軌跡相伴始終。本書為“北京協和醫學院·醫史文叢”第一輯,主題為“東西方相遇與現代醫學的誕生”,對現代醫學如何從他者視角觀看傳統醫學,并一步步浸染融合的歷史進行書寫。全書共分為五個部分:以“中醫的傳播與轉型”為開端,回顧了近現代以來傳統醫學的新思與轉型,以及他者對傳統的觀看;第二部分“醫學的教育與行政”,從
本教材主要介紹龍江醫派的形成與發展、影響因素、相關概念、作用與價值、研究內容、學術思想及特色診療技術;并在龍江醫派《內經》訓詁、內科、皮膚外科、婦科、兒科、骨傷科、針灸、推拿八大分支流派中,選介19位名家學術經驗及驗案分析,以彰顯龍江中醫學術思想與診療優勢特色,是一部具有理論性、實用性、研究性的寒地醫學特色綜合教材。
本教材系科學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規劃教材,全書共分九章,包括緒論、中藥文獻基礎知識、中藥文獻檢索、中醫藥中文網絡數據庫、外文中藥文獻檢索、外文中藥文獻網絡數據庫、文獻全文獲取、中文中藥學術論文的撰寫和英文中藥學術論文的撰寫。掌握利用現代網絡工具獲取中藥文獻資料和信息的方法,是科研工作者及高等院校中藥學本科生和研究生進行開題報告、畢業設計、科技論文和學位論文撰寫的必備基本能力。
宋元明清歷史階段是醫學快速發展的時期,也是醫學模式發生重大改變的時期,醫學理論體系開始進行重構,中國哲學是這一重構的基礎。本書從宋元明清醫學14位代表人物的學說入手,與中國哲學主要代表如老莊、周敦頤、程朱陸王等思想,以及佛教思想相互印證,進行個案的深入挖掘與剖析,予以全新的詮釋,并從史學角度對這一時期醫學哲學理論體系進行梳理與總結,展現了一個歷史的、客觀的、較為完整的醫學哲學思想面貌。本書主要明確了中醫哲學的兩大知識體系,也即中醫學的兩個元范式,一是宇宙生成論體系,由《黃帝內經》所建構;二是本體
本教材共 10 章, 內容包括: 文獻檢索課與信息素養的關系; 文獻信息的基本知識和類型, 信息檢索的基本原理和檢索技術; 常用中外文期刊數據的特點和使用方法; 網絡信息檢索工具及常用免費學術資源檢索; 特種文獻檢索和專類信息檢索; 循證醫學證據檢索; 圖書館資源利用; 信息評價與管理; 醫學論文的特點和寫作方法等。
本書對醫學倫理學進行了全方位闡述。全書分為八章, 第一章為概述, 對醫學倫理學的定義與原則等基本理論進行了總體性闡釋。第二章與第三章討論了醫療實踐中隱私、保密和知情同意等方面的倫理導向。第四章到第六章研究了多個醫療場景中的倫理學思考, 如臨終關懷、危機處理、精神保健等。第七章與第八章對醫患關系、公共衛生等特定領域面臨的倫理學挑戰進行了觀察與討論。
醫學史教育并非僅是記誦一些歷史事件和人物,更重要的是促使人們去思考圍繞這些事件和人物的醫學思想,了解它們對醫學發展的意義,評價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培養對當代醫學生活獨立思考和批判的精神。以此為出發點,本書所講述的醫學史是一種宏觀的歷史,不過于注重細節的考辨,主要目的是讓讀者對醫學觀念的演化、醫療技術的發展以及人類社會衛生保健的變遷有一個總體上的把握,簡明扼要、深入淺出,合乎通識之旨。新版補充了近年來的研究成果,內容更為豐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