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封封家書為載體,細品書信中的親情與愛情,探尋其中的文學、美學、藝術、史學、思想等元素,感悟人生,傳承家風。
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也是一個社會的價值縮影。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風建設,注重以家風傳承育人興家。古往今來,家庭美德銘記在中國人的心靈中,融入中國人的血脈里,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
建設好家風也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
將唐詩中作者的自注作為獨立的研究對象,通過對其基本面貌、各發展階段特征的勾勒及價值與局限的闡發,對詩歌自注與史書自注、詩歌文本、詩人三者關系的探討,本書重點研究史書自注對唐詩自注生成發展的影響和作用,自注與詩歌情旨內涵親疏變化的軌跡,以及“以注入詩”現象背后所折射出的詩人的作品傳播意識等問題,力求將對唐詩自注的認知與研究推進到更加深入的學理化層面,推動唐詩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唐詩選注》共收唐詩二百八十首,凡七十八家。按照詩史的軌跡與詩人的特色挑選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進行注釋和鑒賞。此書是將批評鑒賞、疏通字句意義、補充文化常識、梳理文學史發展、展示詩歌繼承借鑒關系等融為一體,熔為一爐,內容異常豐富,是一種新的閱讀體驗。
《醒世恒言》,明末馮夢龍纂輯,始刊于明天啟七年(1627),為白話短篇筆記的“話本”集,收錄四十篇風格各異的故事,或源于史傳、筆記小說,更多的來自民間傳說故事和社會的實際生活。除少數宋元舊作外,絕大多數是明人作品,部分是馮氏擬作。《醒世恒言》刊行較晚,文人創作的成分較多,修訂潤飾處較精,人物形象刻畫鮮明,結構充實完整,情節描寫細膩,不同程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和市民思想感情。整理時以葉敬池本為底本,并校勘了諸本,配有注釋。。此次新版《醒世恒言》大字本,以16開大本、大字疏朗的版式呈現
《米》講述一個年輕人五龍為了填飽肚子來到城市,在米店做伙計,飽受欺凌和漠視,也經歷了接連不斷的陰謀和殺機。他霸占米店,憑著骨子里的狠勁兒漸漸發跡,成為小城一霸,從此展開對仇人的報復,引發眾人生死沉浮。米是主人公的精神寄托,但潔白的米承載了太多暗黑的人性,讓無數人為此喪命。
小說充滿閱讀的快感,又不乏深刻的寓意:人在異鄉流浪,為拼得一席之地,在絕境中激烈反抗卻又造成他人的絕境。《米》有評論家稱之為“一半是歷史,一半是寓言”。小說的前半部分被翻拍為電影《大鴻米店
我看見西格涅躺在長凳上,她環顧著房間里一成不變的家具:一張老舊的桌子,一只火爐,一個裝木柴的箱子,還有墻壁四周陳舊的護墻板,一扇寬大的窗子面對著峽灣,她看著眼前的一切,卻又似乎視而不見,一切如故,并未有什么改變,然而一切又好像不太一樣了,自打他消失得無影無蹤之后,一切不復從前……
本書收入魯迅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演講文章16篇,篇篇流傳,郎朗上口,體現了魯迅演講的激情與語言的鞭辟入里。魯迅先生知識淵博,演講中常常旁征博引,點石成金,名言迭出。這些演講文章,今天讀來仍振聾發聵、發人深省。全書配以珍貴的魯迅照片,并嘗試現代技術的應用,力爭給讀者呈現一種身臨其境的現場感。
奔赴異鄉,是為了尋覓本心的自由。
青年作家蘇枕書代表作散文集。京都十五年,以漫長的客居覓得本心的自由。
蘇枕書游學京都已歷十五載,在異鄉,是一種狀態,亦一種心境。從旅行到客居,從離散到安定,漫長的客居宛如一道透亮波紋,映亮茂密的內心。她住在遍植松、柏、橡、杉、樟的山中,以靈動而細致的城市素描,借率真而自然的戀物視角,真誠記下客居長久之地的變化與永恒:買書、散書、種蓮、賞櫻、品酒、聽雨。有對日本社會的觀察,有對尋常生活的探訪,亦有對內心猶疑與哀痛的探問
沈酌受邀出席和平獎頒獎典禮,白晟隨同前往。巧合的是,獲獎人是在白晟留學期間對他多有照顧的教授托恩,而頒獎人則是國際監察總署長尼爾森。典禮前,尼爾森竟被榮亓設計,在眾目睽睽之下殺死托恩教授。為了自保,尼爾森擄走沈酌,企圖就此掌握HRG計劃,維護自己的地位。白晟則聯合卡梅倫對沈酌展開了營救,而與全球人類及進化者命運休戚相關的HRG計劃的真相也逐漸浮出水面……
《與云共舞》為現實題材長篇小說,是作者“科技出海”故事系列的第二部作品。作品以“偉中”公司的員工在歐洲的打拼過程為主線,聚焦隨著時代發展,中國科技企業在海外的布局與發展不斷升級。 這個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中國剛剛提出“一帶一路”合作倡議,中國企業中的佼佼者已經站在了全球化大舞臺的中間時的故事,這是一個激情與焦慮交織的時代。當年一起并肩戰斗的三人轉眼邁向四十歲,中國科技企業在全球市場的地位也隨著變換,已經成為老將的他們,奔赴歐洲、亞洲、美洲等各種新的“戰場”,遇到更復雜的競爭對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