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圍繞基因組遺傳大數據分析的基本方法,首先介紹了遺傳變異和表觀遺傳變異的基本概念,接著介紹了相關分析方法及軟件,包括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全基因組交互作用分析、連鎖不平衡分析、全基因組單倍型關聯分析、表達數量性狀位點(eQTL)分析、全表觀組關聯分析(EWAS)、全表觀組單倍型關聯分析、多基因風險評分等。同時也介紹了相關方法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如疾病早期診斷、疾病風險評估等。最后介紹了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分析、全外顯子測序數據分析、全基因組亞硫酸 鹽測序數據分析的詳細過程。
本書中的作品取自東方博物繪畫大師毛利梅園的經典畫作《梅園圖譜》,他所繪制《梅園畫譜》現收藏于國立國會圖書館伊藤文庫,是日本早期博物畫的集大成之作,也是日本文化全盛時代的傳世佳作。本書從《梅園禽譜》中精心挑選86個圖鑒,分為春、夏、秋、冬四個篇章,每種鳥的注釋一般會標注中文名和日文名,然后會標注日語假名和方言的念法,還會標注具體的創作時間,注明寫真等字樣。有些也會引用其他書籍內容或民間傳說,以及自己的所見所聞等。將那些江戶時期人民喜愛的鳥兒的姿態生動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本書是一本全面、詳細介紹中華鱘降河洄游行為特征的著作;谥袊L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中華鱘研究所2014~2021年人工放流子二代中華鱘聲吶標記追蹤工作,本書對中華鱘的物種概況、繁殖群體現狀、洄游運動研究進展及其物種保護歷程進行回顧,詳細闡述中華鱘聲學監測網絡的構建,并依托該聲學監測網絡對中華鱘在放流初期的環境適應,降河洄游過程中的速度變化特征、沿江通過率、空間分布及其沿江誤捕情況進行細致而深入的描述,并為后續開展中華鱘保護工作提出一些建議。本書既有中華鱘降河洄游運動規律的專業性研究,又有魚類聲學
植物學家的觀察與藝術家的感受結合, 用古風手繪演繹嚴謹科學。本書由日本著名的植物學家巖崎常正參考《本草綱目》,并添加了日本特有的和外國產的草本植物,歷時20多年,繪制了《本草圖譜》,成為日本當時植物學上最有價值的彩色植物圖鑒,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本書從《本草圖譜》中精選了96種植物,以春、夏、秋、冬分類,并附上解說,廣泛的介紹了植物名稱的由來以及傳入日本的故事,藥效,花語等相關信息,極致還原日本博物畫的巔峰之作,再現日本博物畫的藝術魅力。圖譜中所繪根莖花實,分析毫芒,瑰麗華美,細膩雅致。除具學術價
本書是Springer/Humana出版社出版的《分子生物學方法》(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系列叢書之第2456卷,主要介紹了基于質譜分析的蛋白質組學技術在系統生物學研究中的應用,著重于技術方法,輔以相關理論及注意事項。在研究對象方面,涵蓋了目前生物或醫藥研究領域常用的細菌、真菌、植物、動物和人類等物種;包括了組織、細胞、細胞器、分子等不同層面的蛋白質組學,還包括了健康(生理)或疾病(病理)狀態下蛋白質組的變遷。在研究過程方面,從起初的樣本制備(甚至更早期的植物
本書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創新驅動發展中心(數字經濟研究發展中心)、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共同組織編寫,同時也得到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創新和高技術發展司的大力支持。 全書包括8篇,共31章。全書從生物經濟核心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生物經濟未來技術、重點行業協(學)會發展報告、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生物安全發展態勢分析、生物領域投融資分析、生物領域專利分析,以及生物經濟發展新模式、新業態、新場景案例等多角度展開,從中可以深入了解中國生物經濟蓬勃發展的情況。
細胞,而不是DNA,掌握著理解生命的過去和現在的關鍵。是什么定義了我們?幾十年來,答案似乎顯而易見:我們的基因,它們被稱為生命藍圖。從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于1953 年揭示DNA雙螺旋結構起,我們就開始對基因頂禮膜拜。從眼睛的顏色到某種疾病的易感性,甚至是一個人的智力水平和性格,很多人認為自身的一切都是由DNA決定的。在這本書中,細胞生物學家阿方索·馬丁內斯·阿里亞斯指出,我們一直看得不夠遠,沒有注意
干細胞是一類具有自我復制能力的多潛能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分化成多種功能細胞,被視為21世紀的醫學革命,是全球生命科學領域最重要的前沿技術之一。本書共7章,從干細胞研發應用、安全評價、審評審批等工作角度,重點介紹了干細胞的特征原理、法規制度、臨床應用、質量安全等內容,總結梳理了干細胞在不同疾病臨床治療中應用效果,詳細分析了干細胞在研發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問題,以期對相關研發、研究、監管、使用等人員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于生命科學的歷史以及相關哲學討論較少關注其中的決定論與非決定論爭論問題,尤其是近代以來以物理學為代表的自然科學堅定持有決定論的世界觀,即便進入量子科學時代,這一態度因量子不確定性受到沖擊,科學家們也僅僅是在本體論上懸置了非決定論的哲學觀點,而不去觸碰,至少是不去貿然損毀決定論的世界觀。但對于生命科學來說,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當代,決定論和非決定論爭論一直是難纏的問題,并以此為熱點引領了從古代延續至今的生命科學探索。本書圍繞這一問題,前半部分探討了歐洲自然哲學史中圍繞生命問題及其解釋的非決定論爭論
生命是什么?1943年,諾貝爾獎獲得者、量子力學的重要奠基人薛定諤提出了這個問題,并指出需要一種全新的物理學來給出答案。這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問題之一,至今各領域科學家仍在不斷嘗試解答。理論物理學家、宇宙學家、天體生物學家保羅·戴維斯受到薛定諤提出的偉大問題啟發,結合香農的信息論、達爾文的演化論和近年來多學科的前沿研究發現,重新深入探尋生命的內在邏輯。與薛定諤一樣,他認為生物體清楚表明了更深層次的新物理學原理的存在,并指出這種新物理能讓物質與信息、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