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我國著名神經科學專家呂國蔚教授及國內其他神經科學、適應醫(yī)學、老年醫(yī)學等方面專家及研究人員共同編撰,內容匯集了本領域眾家之所長,既包含前沿生命科學理論及實踐基礎,又不乏筆者在此基礎上對生命奧秘的深刻哲學領悟。《BR》 本書以唯物辯證視角,依次敘述形而上與形而下、自然與生命、壓力與應激、健康與疾病、自愈與適應、醫(yī)療與養(yǎng)生、臨終與死亡等方面的對立與統(tǒng)一,側重揭示疾病過程中出現的損傷與防護、代償與再生和自愈與適應等內容的辯證內涵,深入淺出,期望讀者在更高、更深的層次上理解生命、認識疾病、指導醫(yī)療
本書系統(tǒng)總結了酶工程領域的基本知識和**進展,共計16章,包括酶工程的發(fā)展歷程,酶的篩選與大數據挖掘方法、結構與功能解析、設計改造方法、高效篩選方法、表達與分離純化、級聯反應設計、人工途徑設計、催化反應介質與固定化等,以及酶在生物催化、飼料食品、日化用品及醫(yī)藥農藥化工等領域的應用。本書內容注重前沿理論和交叉技術的融合,將酶工程新技術和新的應用場景、新的交叉拓展領域囊括其中,諸如計算化學、新酶設計、化學酶催化、光酶催化等與新的學科領域交叉取得的新進展,此外還包括酶學和酶工程相關的新技術、新應用。
本書內容涉及光學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石蠟切片HE染色法,冰凍組織切片免疫染色,常用分子實驗方法,常用培養(yǎng)基的配制,常用染液的配制及染色法,常用試劑、指示劑、緩沖液的配制,常用消毒劑,臨床常見細菌的菌種保存,玻璃器皿的洗滌,實驗常用菌種名錄等內容。本書對實驗操作的具體過程進行了詳細描述,如小鼠灌流、腦組織冰凍切片、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質粒DNA提取、感受態(tài)細胞的制備和轉化、DNA提取等,可為讀者進行相關分子生物學實驗提供參考。
本書介紹了我國海洋綠藻門綠藻綱的五個目:管枝藻目、海松藻目、蕨藻目、羽藻目和絨枝藻目,共收入10科29屬120種及3變種和5變型。目、科、屬都有形態(tài)特征的描述,每種都有中名、學名及/或異名,文獻考證,形態(tài)、構造及生殖結構,生境,產地及地理分布等報道,并附有形態(tài)解剖圖123幅,書末有30個種的外形圖版。書中還包括目、科、屬、種的中文及種的英文檢索表,以及主要的參考文獻和索引。
本書根據**的形態(tài)學和分子遺傳學證據,綜合現代獸類分類學家意見,整理并收錄了截至2022年6月在中國有確定分布記錄的獸類12目58科256屬694種。本書對每個物種的拉丁學名、中文名、英文名、曾用名、地方名、模式產地、同物異名及分類引證、亞種分化、國內外分布與重要的引證文獻進行了詳細的介紹,特別是對物種的原始定名文獻及分類變更歷史文獻進行了詳細考證,是對我國獸類物種分類和分布調查研究結果的系統(tǒng)性整理。
保羅·迪·謝呂(Paul Du Chaillu,1831—1903)是史上第一位發(fā)現、研究并獲得大猩猩標本的探險家、博物學家。當達爾文用科學證據證明了所有物種都來自同一祖先時,保羅·迪·謝呂則毅然只身前往非洲叢林,尋找能為達爾文的演化論帶來強有力證據的大猩猩,從而為當時的“文明世界”探索人類的起源、理解人類的本性開辟了一條便道。蒙特·雷埃爾用生花妙筆記錄了這位博物學家充滿好奇心和冒險精神的一生。這部妙趣橫生、刺激緊湊的冒險之書,既抽絲剝繭地分析了第一個親眼見到大猩猩的“外邦人”保羅·迪·謝呂的復
分子人類學是人類學進入現代科學研究階段的開端,是現代生物學和遺傳學在人類學領域的核心應用。本書基于作者所在團隊在分子人類學領域三十多年的研究以及對學科邏輯的理解,對分子人類學這一新興學科的基本原理和應用進行了總結。首先,對分子人類學的誕生過程、各類遺傳標記、測序技術、數據分析過程、解決科學問題的方法論以及此前研究得出不完善或錯誤結論的原因等議題進行了說明。其次,描述了分子人類學在古今人群起源演化過程、語系集團人群演化過程以及其他相關學科領域的應用前景。最后,討論了分子人類學出現以來關于東亞地區(qū)智
本書基于2013~2018年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羅霄山脈地區(qū)生物多樣性綜合科學考察”所收集到的圖片和相關資料,系統(tǒng)地展示了羅霄山脈脊椎動物主要類群及其圖像、生境等信息。本書收錄羅霄山脈脊椎動物共657種,精選了科考中野外拍攝的照片和部分標本圖像,包括本次科考所發(fā)表的新種照片,其中部分新種照片是首次公開發(fā)表。本書是《羅霄山脈動物多樣性編目》的姐妹篇,兩者可配合使用。本書可為開展羅霄山脈脊椎動物分類鑒定以及資源保護、管理、科普宣教等提供基礎資料。
本書是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羅霄山脈地區(qū)生物多樣性綜合科學考察”項目的成果。全書分為20章,內容包括地質地貌、土壤、氣候、水資源、植物、動物、真菌、植被等。共鑒定高等植物325科1511屬5720種,大型真菌72科218屬672種,陸生貝類22科45屬129種,昆蟲268科1860屬3422種,魚類17科68屬113種,兩棲動物8科26屬52種,爬行動物15科44屬68種,鳥類70科215屬369種,哺乳動物22科56屬91種,發(fā)表或發(fā)現生物新種118種。在此基礎上,對羅霄山脈地區(qū)的生物區(qū)系、
四川省幅員遼闊,地處青藏高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地帶,省內密布如網的河流、星羅棋布的湖泊和西北部廣袤的高寒沼澤構筑了類型豐富的濕地 (包括湖泊濕地、河流濕地、沼澤濕地等),同時也孕育了四川豐富的濕地植物多樣性。據全國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二調)與文獻記載,全省現有濕地高等植物114科376屬1008種(含種下等級),其中苔蘚植物20科26屬37種,蕨類植物15科17屬24種,裸子植物1科2屬2 種,被子植物78科331屬945種。根據二調的四川省實際野外調查情況,本書從全省劃分的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