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系統闡述基因工程的基本理論與實用技術,反映該領域的新發展和新應用。全書以基因工程四大要素(工具酶、載體、供體、受體)為基礎,以基因工程操作流程為主線,系統介紹核酸提取、靶基因克隆、基因重組、靶基因的誘導表達、表達蛋白質的純化、動植物轉基因、基因表達的研究及基因工程應用等內容。此外,本書還介紹支撐該學科發展的一些常用和技術,如各種電泳技術、第1~3代測序技術,以及基因組、轉錄組、蛋白質組的基因表達譜研究技術、RNA干擾技術及基因敲除技術等。 本書具有較好的系統性、先進性與實用性,配有的200多
兩位設計大師,用兒童般的想象力創造了數字酷蟲,狂攬專業設計領域的4項特別殊榮:美國插畫家協會原創藝術展精選作品、美國TDC文字設計獲獎作品、美國專業設計協會明尼蘇達設計展獲獎作品、《印刷》雜志年度設計獎。世界美的書、中國美的書得主,書籍設計師朱贏椿指導推薦!
滿世界浪(科考)的昆蟲學者:《酷蟲成長記》作者三蝶紀、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昆蟲專家劉曄、昆蟲學者張巍巍專業審訂推薦。他們用心審訂內容,不僅更新了書中的知識,還提供了的生態攝影圖。掃描書后二維
作為一名以園藝植物考察采集為主要任務的職業博物學家,從1911年至1956年約45年的時間內,他在中國西南及毗鄰的緬北和阿薩姆地區進行了22次植物考察采集活動。本書在梳理金敦·沃德一生的植物考察基礎上,以他1911年、1913~1914年以及1921~1922年三次考察為中心,整理他對三江并流地區的生態環境考察與對世居居民及其生態文化的記錄,試圖呈現他所觀察的人群在特定歷史時空中利用資源并適應環境而得以生存的生態文化圖景,在西南大發現的歷史脈絡中討論西方人的科學考察對西南中國
本書從樟子松苗木強化入手,詳細介紹了樟子松高效外生菌根菌的篩選、外生菌根菌對樟子松的接種效應、褐環乳牛肝菌與綠木霉對樟子松最佳接種方式篩選、“樟子松褐環乳牛肝菌綠木霉”體系的性能評價、復合接種褐環乳牛肝菌與綠木霉對樟子松根際微生態的影響、共培養條件下綠木霉對褐環乳牛肝菌產酶的誘導效應,以及大田應用等內容,初步探索出一條解決樟子松林衰退問題的路徑,對樟子松的人工造林及其生態修復作用的發揮均具有重要意義。本書可供林業生物菌肥基礎研究與開發人員使用,也可供外生菌根菌領域相關學者參考。
生態美學研究叢書共三本:《生態美學引論》以生態實在論為哲學基礎,以生生理念為價值導向,以身心境三元模式為思維范式,勾勒出生態美學領域諸核心問題,創造了文弊等一系列獨樹一幟的標識性概念;《西方生態美學史》統攬西方生態美學70年發展歷程,涵蓋英、法、德、意、西、俄等6種外語的手文獻,剖析了西方生態美學三條建構路徑,即哲學思辨、生態藝術理論與環境實踐;《環境美學概論》構建了環境美學四元模式,即環境審美對象論、環境審美方式論、環境審美價值論和環境審美設計論,展示了環境美學與生態美學的區別與聯系。這
《分子生物學實驗指導》(第4版)是一本簡明實用且與目前高校實驗教學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相適應、相匹配的分子生物學實驗指導用書。全書分為兩篇:第一篇簡明介紹了分子生物學的實驗方法和理論。第4 版新增了基因編輯、RNA 干擾、新一代測序及真核基因等方面的內容。第二篇選編了18 個學生實驗,包括感受態細胞的制備和轉化;質粒DNA的提取和分析;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DNA;PCR 基因擴增;DNA 重組;動物、植物、大腸桿菌基因組DNA 的分離和分析;DNA 序列測定;基因表達和檢測;蛋白質印跡;植物總
本書由國際知名植物生物學家編寫,是植物生物學領域的重要著作。在整合前沿知識的基礎上,本書圍繞細胞區室結構、細胞的繁衍、能量流、代謝與發育的整合,以及植物、環境與農業等主題精心組織內容,反映了這些領域的研究歷史和**進展。
本書全面系統地記錄了新疆北部(天山以北)地區的野生維管植物,共1602種(含29亞種,28變種),隸屬于104科、569屬。其中在我國僅分布于新疆的有825種(含種下分類等級),占書中物種總數的51.5%;中國特有種80種(含12變種),其中新疆特有種64種(含9變種);新疆新記錄10種,其中5種為我國新記錄;編著者近期發表、聯合發表的新種4種。每種植物均提供學名、原始文獻、形態識別特征、生境、分布和憑證標本,部分物種附有別名、異名、模式產地,部分類群給出檢索表。書中展示植物彩色照片5299幅,
本書共收集阿拉善荒漠地區野生維管植物668種,隸屬73科299屬。圖鑒以荒漠生境植物為主,同時增補了賀蘭山山地、龍首山山地、沙漠湖盆地和河流濕地植物。書中對每種植物的植株、枝、葉、花、果實、種子的形態特征分別用彩色圖片展示,并標注其中文名、拉丁名、蒙文名,還配以簡要文字描述其形態特征、生境、生態類型、區域產地、植物區系地理成分、保護與威脅以及主要價值等。